•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

东大体育伴我成长——一位七七级学生的记忆留痕

2008-11-071197发布者:

分享到:



      1977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恢复考试的春风吹拂祖国的大江南北,春风吹暧我的心,我心中的理想在复苏。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志向,三十载的峥嵘岁月,感慨万端,我从一名东大学子成长为体育学科的带头人,我与东大体育的发展风雨同舟。
       立志报国终成幸运儿
       根据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制订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及《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从北京的电波传来喜讯,1977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恢复考试,招生工作将于1977年第四季度进行。
       恢复高考,我心潮澎湃,夜不能寐。我从小身体孱弱,小学三、四年级生病卧床二年,病后不能站立行走,经医生的忠告,只有从事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走上健康的道路。从此,在小学玩耍乒乓球、游泳;初中迷恋上篮球、健美;在高中真正从理性认识中长跑锻炼身体的价值,每天早晨天不亮起床,进行5至10公里的长跑,这一发而不可收,一直坚持到不惑之年。数年的体育锻炼收到了成效,我成为江苏省镇江地区800米、500米冠军,宜兴市篮球队员,市业余体校田径教练员。1972年12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下放到宜兴横山水库(国营农场),当选为一名优秀知青队长和农场的团总支书记,并光荣地出席镇江地区优秀知青代表大会……我对体育的朴实无华的情感,能否上升为自己的理想,实现我的梦想,进入高等学府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全面提高素质,进一步升华我的理想,为培养千百万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服务,为拯救身心残缺的同胞贡献力量,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在宜兴横山公社招生办公室孙焕强主任的支持和帮助下,26周岁的我毅然报考高校体育专业,我加入全国570万报名高考的青年大军中(见当年的准考证),单位负责人特批我一个月假,回家复习迎考。录取新生工作接近尾声,我的希望即将成为泡影。柳暗花明又一村,新闻媒体又传来好消息,高等学校要进行扩大招生,我一天天望穿秋水地盼望着邮递员的到来,1977年3月下旬,我终于收到南京工学院(体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30年前南京工学院的幸运儿终于诞生了,我成为全国27.3万中的一名大学生。
       勤学苦练展翅遨蓝天
       南京工学院基础科学系(7系)体育师资班(76771班)与外语师资班(75771班)是一个行政班,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在一起勤奋学习,结伴锻炼身体,真挚的同学情感迅速扩展到全系,我们在一起共同聆听公共基础课的恬静,一起参加课外活动的和谐,一起登上大礼堂舞台表演文艺节目的执着,这一切教师我们增长才干丰富课余生活和情感的平台,也拓展校园体育文化。我们体育师资班是7系的一个闪光点,也是学校传播体育文化的窗口。
       学校对77级新生的教育倍感亲切,校团委书记杨泳沂在致知堂告诫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老主任陆仲熹、戴华教授(二位原中央大学体育系毕业生)用亲生经历教育我们,在综合性大学里,体育学科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到文武兼备,一专多能,甚至于对言行举止都要体现出很高的修养。二位先生已仙逝,谆谆教诲终生铭记。四年寒窗学习,在班主任王心涛教授的爱心、真诚的感化下,我们正逐步走上一条专业化学习的攀登之路。
       体育专业要求学生接受技术动作能力强,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好,学生一般不能超过25周岁。当时我已经26岁,长处是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班主任要我出任班干部,我考虑到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又要克服年龄上不利于学习体育专业的特点,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我婉言推辞,在班主任耐心的帮助教育下,我接受任务。干部是同学的榜样。我要把自己的志向落实在行动上,上课认真听讲,速记授课的内容(当时没有教科书),课后整理笔记,认真复习,有时候进行分组复习,有时候与同学结伴散步相互背诵英语课文或单词。晚上自习“抢位子”从教室到图书馆,每一幢教学楼都留下我的脚印。星期日(每周休息一天)上午安排学习理论课内容,下午安排运动术科的训练。班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之间的友情直到现在还是情同手足。在求学期间我多被“评优秀学生干部”,到毕业时已是三十而立的我获得一生中最后一次“三好学生”(见“三好学生”证书和奖品的照片)。她是我一生中宝贵精神财富,是我新的人生里程碑,永远铭刻在心中,将激励我开始新的征程。
       实践求真秉承吾传统
       1982年1月,我学成毕业(见全班毕业照,作者在中排左起第7位),南京工学院又一次选择了我,角色的转变,走上大学的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南京工学院从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没有引进过体育教师,我们体育师资班的毕业是几代南工体育人的耕耘和培养的新一代接班人,是南工体育的希望。当时学校从22位毕业生中挑选6名留校当教师,我们深知肩上担子重千斤。
       南京工学院的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竞赛等方面有着优良传统和规范。南工的体育教师必须要过“三关”。我们6名新教师第一学年分配到基础教研室,大学一年级的体育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体操、武术和游泳等项目为主。教研室主任李勒基老师教学严谨,教学态度十分认真,教学管理一丝不苟。体育教学程序从备课开始,坚持实行主备课教师负责制,广大教师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教学法研究热火朝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强,教师的示范动作严格考核,示范动作要练到规范才能上课。执行教学常规如同军训一般,教师的仪表、服装等都要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体育教学的常规秩序井然,决不允许擅自变更教学时间、内容和场地,每一单元的值班教师严格督促检查。体育理论课的管理严上加严,授课讲稿必须由主任审阅修改,讲稿审阅通过不等于能上讲台,写得好不等于讲得好,试讲理论课三、五次不能通过是正常的事,老主任常讲: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误人子弟。南工神圣的讲台有着严格的要求,体现出我们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体现对学生高度责任心。
       我在基础教研室期间,除正常的教学外还要分配到电子系指导学生的早操和课外活动,另外,还要对任课班级每周一次的课外辅导。南京工学院的群众体育工作闻名遐迩,这都是几代体育人的辛勤耕耘,我们天天六出六进,就是每天早上六时出门开始早操,深入学生 寝室唤醒学生起床出操;课间组织学生和教职工练习课间操;下午组织各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直到晚上六时才能回家。在群众体育方面我担任过6系21系的副下系教师;同时负责学校篮球协会的指导工作,十余年的协会工作培养70余名国家二、三级篮球裁判员,学校的校际、校、系等方面的篮球比赛的组织工作和裁判工作均由校篮球协会完成。
       我经过基础教学和群众体育“二关”的洗礼,“运动竞赛”这一关也有幸得到考验。专项教研室基本上是教练员,教研室主任邱嗣良老师在教学方面的管理和要求与基础教研室同出一辙,因为体育系有着优良传统和统一的规范。邱老师要求教师能做到一专多能,组织教师每一学期的业务锻炼专攻一个教学项目,从基本功、教法、示范课等抓起,每一学期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每一学期能更深层次地探究教学法。同时,学期结束统一考核基本功和基本素质,不同年龄教师考核不同的项目,从田径到球类项目的技术都经过严格的考核,全面体现邱老师提出的在教学上做到一专多能,教法上能举一反三的理念。
       1982年至1992年,我担任校无线电测向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我和四系的孙国华老师步调一致协调工作,既抓运动队的训练又抓学习,在管理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学生,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提出各项目标、措施和要求,符合测向队发展的方向,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同学们变成自觉训练刻苦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作为教练员身先士卒,带领运动队出早操(测向队早操是学校运动队出操唯一的队伍),我们全队放弃星期天、节假日的休息到郊外进行测向专项训练。我在训练方面要克服家庭困难,儿子的成长是测向队发展的见证,他每天是幼儿园最后一个被接走的一位,节假日的训练我用自行车带他到马群、背着他从丛林中登上紫金山,为了做到训练生活二不误,还要组织二位学生在我家为全队做好炊事员的工作……。测向队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建的校重点队,测向队团支部是学校直属团支部,而且每年被校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在全国职业性比赛中四次获得精神文明队称号,多次获省比赛精神文明队,在全国测向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冠军3个;亚军2个;季军5个,在江苏省测向比赛中取:冠军12个;亚军13;季军4个。在测向队的高水平队员中走出了博士,在普通学生培养成一级运动员,学生们在学校无线电测向高水平运动队的经历,都成每一位学生人生道路上不能忘怀的驿站。我也闯过了东大体育的第三“关”——运动竞赛“关”。
       改革探索摘取牛耳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从一名南工的大学生成长为东大的教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担任不同的角色,普通教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党总支书记等等,东大体育始终伴随着我成长,我为东大体育发展出谋划策、孜孜不倦工作,秉承体育系“勤奋、求实、团结、奉献”优良传统,并与东大几代体育人(指全校为体育做过工作的人员)风雨同舟,开拓创新,为东大体育在江苏乃至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做出贡献。
       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扬州联合召开了“文革”后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我校被表彰为“全国学校体育先进单位”。东大群众体育工作30年来连续在6届全国运动会上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学校。每一位学子都终身受益于东大体育的理念和亲身的实践,东大30年的早操工作受到教育部周济部长的高度评价,30年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使学生在毕业若干年后身心健康,校友们个个慷慨万分,大家认为身体的健康得益于东大体育教育。
       东南大学运动竞赛工作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连续5届获得“校长杯”。30年以来,我们全系教职工,尤其是教练员从招生、训练、学习、生活、比赛等每一个环节开始,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不断探索“一条龙”的训练体系(从中学或体校与东大定向培养的模式),不断完善教体结合的模式(东大与江苏女排共建的模式),我们让困难变得渺小,我们胜利的笑容展露历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为学校取得了荣誉,为江苏高校体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东南大学的体育教学,全面实现我校体育教育的“四全”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在校学生的全过程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我们在制定体育教学大纲、计划、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拓展教学资源,克服排课等一切客观的困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位教师全身心扑在教学工作上。翻开教务处学生评教的网页,体育系教师的授课质量在全校保持第二、三名的位子,最近又上升为全校第一名。在1998年、2008年二次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教学质量得到学生们肯定,为学校争取了荣誉。
       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体育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绩优异”的嘉奖令;1989年体育系《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应》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五次获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二次获得江苏省一类课程;2005年我校《大学体育》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我系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2006年我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获得硕士授予权,我被评为硕士生导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发展和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二次被评为学校教学一等奖;获得林健忠奖教金;荣获江苏省高校优秀体育教师的光荣称号,这一切都是东大体育在哺育我成长。
       改革开放30年来,东南大学体育成果辉煌。东南大学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工作的条件,我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壤上茁壮成长。东大体育的发展紧密联系国家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这是我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我将一如既往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如火如荼的体育事业奋斗不息,我和体育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样波澜壮阔!(徐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