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记“三育人”积极分子、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建元

2008-11-07832发布者:

分享到:


      

       陈建元,1949年出生,硕士毕业,现任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型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陈建元老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承担建设多门专业主干课和方向课,并致力于实践教学建设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成绩非常突出。2001和2003年分别获得教学工作优秀一等奖;2004他为主建设的“传感器与检测系统”课程群年获得东南大学优秀课程群第二名;“传感器技术”课程获东南大学精品课程;教学成果“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获2004年度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和2004年指导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两次获得教育部授予的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专利授权,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
       怀着景仰与倾慕之情,笔者来到了陈建元教授所在的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虽然采访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但陈建元教授开朗与启发的治学态度已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学生是璞玉,需要授课老师精心培养
       陈建元老师认为,刚入学的本科生基础能力差别并不大,之所以日后会有较大的差异,关键在于老师不同的培养。
       作为一名在本科教学岗位上从事多年的老教师,陈老师深深感觉到:本科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具体的知识本身,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填鸭式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老师的作用贵在指引方向,把握大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很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年轻时代完成的,因此本科教育作为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向成型的时期,作用尤为关键,陈老师认为应该充分把握住这段时间,通过老师的指引,让学生逐渐养成在思索中学习的习惯。
       陈老师介绍了自己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随着课程的进程,要求学生们制作各章节的教学课件,陈老师会把往届的优秀课件发给同学们作为参考,这要求同学们必须额外的阅读相关书籍,更多地查阅课外知识来丰富书本的内容。这种方法在保证了同学们理解本章节的基础上,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很多同学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更是加入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一些跨系选修的同学将自己专业的内容与课程相结合,提出了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丰富和扩大了课程的内涵。
       不仅在课堂上,在考试中陈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思考。陈老师曾考过一道用光电磁结合鉴别人民币真伪的题目,很多同学事后反映这道题很有新意,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创造性。答案包含了各种思路,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但大部分同学这道题都得到了高分,陈老师是在用这种方式鼓励大家不必拘泥于书本的学习,而要把创造性的思维贯穿始终。
       2、创新需要有勇气、不屈从权威的人
       陈建元老师发现,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本科生在学习中知难畏难,只固守书本知识,屈从前人经验,科学探索的神秘性束缚住了同学们思维的动力。“这种想法实际上是有误区的,很多创新的环节其实并不需要非常高深的知识;相反,创新最需要的是敢想、敢做的勇气。”
       陈老师从课程教学入手,从科学技术的演化过程讲起,减少知识的神秘感;从有趣的实验入手,激发同学们对知识的兴趣;在考试的形式上,陈老师也用开卷的形式减少繁杂知识对同学们的束缚。陈老师常常将自己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细致的分析具体的科研步骤,讲解其中关键的思想方法,即使是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陈老师也会拿出来与同学们讨论,所有这些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拨开知识神秘的面纱,不让神秘成为探索的负担。
       而对于学习中同学们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陈老师也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否定态度。对于他所讲授的“新型传感器技术”这门发展日新月异的课程,知识快速的更新换代使得很多书本知识已不再实用。针对这种情况,即使是自己编写、使用多年的教材,陈老师也舍弃了其中的过时内容,而将重点放在更有意义的前沿发展上;对书中一些过时的结论,只作为发展的一环进行回顾,并不因为过去的正确而仍作为现在学习的标准。
       “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无所顾虑,既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畏惧权威。”
       3、吃苦方有收获,磨练才能成材
       磨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吃苦也应是学生的必修之课。
       作为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专家组组长,陈建元老师每年还要投入很多精力辅导和帮助参赛的选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项以电路和力学知识为基础,强调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挥各自创造力的比赛,对参赛选手的限制较为宽松,因此参赛的同学遍布了理工科的各个院系。但是陈老师发现,经历了比赛磨练的同学在日后有不少方面的表现明显强于其它的同学。
       陈老师很有感触地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话说蛾子必须经过挣扎之后才能破茧而出,若试图剪掉茧壳以帮助蛾子孵化,则结果必将是一只飞不起来的蛾子。”若拿现在的本科教育与原来的相比较,环境已大为改善,更为安逸的学习生活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压力促进他的努力和奋斗,而电子设计竞赛这样的比赛却能提供一个锻炼人的舞台:夏季的炎热,使流汗、熬夜变成家常便饭,而比赛中的一道道难关更是日后难忘的经历。但是正是这些珍贵的磨难成为日后工作中的宝贵财富,比赛不仅让同学们养成了更好的思维和习惯,更关键的是通过比赛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很多参加过比赛的同学,无论当时是否得奖,都在日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当初的磨练变成了如今的收获。
       4、与学生交流是快乐的再学习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陈建元老师重复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交流”。
       交流不应该仅限于同学与教师的沟通,老师也应将自己成熟的思路讲给大家。陈老师常会从自己的科研中抽取题材,与同学们讨论。陈老师说:“与同学们讨论,会让自己的思路也变得年轻。”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与同学们的讨论中,陈老师常常能得到启发,实验用六维机器人模型就是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以为简化模型时得到启发而逐渐完善起来的;而同学们也在思维的交锋中借鉴到了成熟的思路,这样的交流让师生分享了思路,“当科学不再神秘的时候,知识之门就打开了。”
       “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年轻人如何克服困难,鼓起勇气,创造属于自己的明天。”当笔者结束采访,离开陈老师的办公室时,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贝 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