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东大院士:江苏已用“传感器”监测二桥三桥健康

2009-09-10412发布者:

分享到:

 

  说起大桥倒塌事件,让人不寒而栗。如同人的寿命一样,大桥能“活”多久,其实专家们也说不清。昨天,东南大学举办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科技沙龙上,长期从事混凝土材料研究的东南大学工程院院士孙伟教授指出,受到外界众多因素影响,有的桥梁服役时间比设计寿命短得多。目前江苏一些大桥用上了无线“传感器”技术,时刻“监测”大桥健康状况。
  
  孙院士介绍说,南京长江二桥、三桥的设计寿命是100年,这属于理论上的数据。但是这两座桥究竟能服役多久,却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事实证明,因为结构、材料或者环境等各种原因,有的桥梁的服役时间要比设计寿命短多了。国内发生过多起桥梁倒塌事件,事先并无任何征兆。换句话说,当这些桥离退役时间越来越近时,人们还在浑然不觉地使用它。”孙院士说,理论上说,大桥的寿命是可以测出来的。但是,目前的检测手段只是停留在实验室,因此并不准确。“可以说,现在国内外都还没有找到科学的办法来预测大桥的使用寿命,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南京二桥三桥能否撑到100年,现在谁也说不好。”孙院士说。
  
  南京“地盘”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桥,比如天生桥、七桥瓮、玄津桥、蒲塘桥等,它们的年龄至少也有600岁了。古代人用土方法造出来的桥都能“活”600年,现代的桥为什么变得“脆弱”呢?孙院士表示,不是桥梁结构有问题,而是因为材料和使命不一样。比如长江大桥,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没考虑到通车量,这些年长江大桥一补再补,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桥处于疲累状态,承受的车流量远远超过了长江大桥的承受量。我们国家的交通量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法预测。而古代桥梁,承受的就是人和小型车辆,不存在疲劳使用的问题。
  
  除了不堪重负之外,孙院士表示,就材料而言,古代就是用水泥、沙子、石子拌成的混凝土,这些都是非常纯净的原材料,黏合剂用的就是糯米浆兑石灰,而现代的混凝土,加入了很多化学添加剂,掺入很多工业废渣,化学添加剂加入后使得混凝土发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存在很多不可知的因素,加上工业废渣,使得现代建筑用的混凝土寿命大打折扣了。
  
  目前已有手段可以即时监测大桥的“健康”状况。孙伟院士解释说,在桥体各个重要部位埋下传感器,我们对大桥的细微变化了如指掌。“传感器好比听诊器,探测大桥的‘五脏六腑’。桥面、桥墩出现裂缝,桥梁位置的一丁点变化都逃不过传感器的‘观察’。”传感器还用上了眼下非常时髦的“物联网”技术,所有信息即时传递到监控电脑屏幕上。一旦发现问题,人们可以及时修复,避免问题恶化。但困扰专家们的是,先进的无线传感器造价很高,而且很“娇嫩”。常常没等到大桥出问题自己就先坏了。(陆海 蔡蕴琦)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