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李爱群把教学当艺术精雕细琢

2010-04-16996发布者:

分享到:

  2010年4月12日中国教育报 7版 唐瑭

 
   东南大学李爱群教授是闻名遐迩的“教坛明星”,48岁的他是该校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李爱群教授自1992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他长期担任学院的行政领导,先后做过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土木学院院长,现任吴健雄学院党委书记。多年来,他在教育教学领域躬耕不辍、锲而不舍:他是老师的得意弟子,他是学生的指路明灯;他把教学当做艺术精雕细琢,他把学生视为手足精心呵护;他在科学道路上跋山涉水耕耘不辍,他在教学管理上独辟蹊径匠心独具。去年,他从众多参评名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其后不久,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殊荣。
 
他和他的学生在世界最长的斜拉桥上洒下了幸福的汗水
 
在李爱群看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觉得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发现问题的起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石。做李爱群的学生很幸运,在他主持结构健康检测科研项目期间,单跨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单跨世界第三的润扬大桥都留下了他和他的学生的足迹。
当西方国家土木专业的学生把目光聚焦在高速公路上几十米长的立交桥的时候,他的学生已经在单跨2000米的世界最长斜拉桥苏通大桥上洒下了幸福的汗水。这样的成就感,一批土木专业的学子对自己的专业具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1992级本科生林崧中学期间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文化课基础扎实,英语底子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林崧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专业成绩平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爱群发现,林崧是一个学习土木专业的好苗子,他之所以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李爱群一直在寻找机会培养林崧对专业的兴趣,机会终于来了,在林崧大三的时候,东大土木学院主办了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李爱群力主让林崧担任大会秘书和翻译工作,为他创造了很多跟国际知名土木工程大师接触的机会。经过跟土木专业的“明星大腕”的近距离接触,林崧领略到土木工程专业的的美丽前景。慢慢地,他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开始狂热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1996年,林崧考上了李爱群的研究生。1999年,林崧被加拿大牛布朗威克大学土木建筑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享受加拿大政府公费留学津贴,。
李爱群始终认为,本科生教学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基础性工作。身为博士生导师,十余年来,他坚持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开讲座、带毕业设计,同时给研究生上高等理论课。尽管有些课他讲了十余遍,但每堂课前,他都要认真备课,补充新的知识点、新的案例。
他非常关心研究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对刚加入团队的硕士一年级新生尤为重视,他安排他们与博士生和老师交流,带领新生尽快进入研究角色、选准科研的切入点,还教会他们如何从写作第一篇综述入手理清有待解决的学术问题,如何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研究。
李爱群在每届研究生入学之前就摸清学生的情况,为每位学生“量体裁衣”,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他牵头创办了一本英文刊物,让有志出国读博的学生担任刊物的编辑工作,既让他们熟悉了学科发展前沿,又锻炼了他们的英语能力。对于打算硕士毕业以后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他帮助他们安排好跟工程施工紧密相关的研究方向,经常带他们去施工工地,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在对学生的指导和交流中,他总是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谬误。他不仅抓选题、抓关键技术路线、抓创新点,还抓所谓的“细节”。每个学生的学位论文在完稿后起码得改三遍以上才能通过:常常是第一遍提出详尽的修改意见,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每一个标点,他都会用铅笔改过来。研究生每修改一稿,都要把上次的原稿一起交上,他一一对照确认无误后才能通过。
 
他不仅关注优秀学生,还对“后进生”倾注了更多关爱
每年接手大四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李爱群总是事先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搞清楚哪几个学生打算考研,哪几个已经保研,哪几个马上找工作,哪几个毕业有困难。
他不仅关注优秀学生的培养,还对大家眼中的“后进生”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他拯救了很多掉队的学生,让他们跟上进度甚至变得出类拔萃。
2009年初,李爱群接受了2名多门功课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小谢和小刘,指导他们做毕业设计。由于未通过的都是类似工程力学这样的主干课程,补考通过的难度相当大,两位同学都很灰心。小谢说:“我当时已经快放弃自己了,因为我认为在最后一学期通过3门主干课程的补考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爱群一次次地找两位同学谈心,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还调动毕业设计小组中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度难关。
然后,李爱群把他们交到了李建慧博士的科研小组,让组里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督促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当时,李建慧项目组驻扎在长江上一个叫“江心洲”的小岛,小谢和小刘也跟着去了岛上呆了3个月,跟李建慧他们同吃同住。李爱群自己经常抽空去工地上看望两位学生,督促他们好好学习。李爱群还要求李建慧每天抽空检查两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李老师心很细,他还要求李建慧抽空陪小谢和小刘散步、打球,让他们劳逸结合。李爱群用真心感化了两位同学,很快帮助他们树立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李建慧说:“那段时间,他们俩简直拼命了,他们起早贪黑,一边做毕业设计,一边补习功课。恨不得一夜之间把过去几年浪费的时间抢回来”终于,他们俩顺利通过了积欠考试,按时毕业了。如今,他们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在中建一局工作,另一个就职于无锡市的一家设计院。
记者拨通了小谢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他爽朗的笑声。
小谢说:“在江心洲上的3个月,是我23岁的人生中最紧张、最难忘、最有意义的3个月。李老师不仅帮我战胜了恐怖的积欠考试,还教给我面对人生困难的法宝,那就是从容淡定、顽强拼搏。”
 
无论多忙,他都把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事当成“第一要务”
 
“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时常让我们感动不已。”李爱群的爱徒、丁幼亮博士如是说。30岁的丁幼亮如今已经是东大土木学院的副研究员了。他是1997级本科生,大三的时候开始进入李爱群的团队。丁幼亮说,在没有接触李爱群老师之前,他最大的理想是本科毕业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
刚开始,李爱群让丁幼亮自己独立做论文,丁幼亮害怕自己做不好。李爱群鼓励他说:“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做学问就要敢于尝试。早尝试,往往就意味着早成功!”丁幼亮说,刚开始他总是写不好论文,李爱群就仔细地帮他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认识李爱群老师以后,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老师让我知道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如饥似渴的需求,我开始对科研感兴趣。”丁幼亮说到。
在李爱群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丁幼亮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到毕业的时候,丁幼亮已经是全年级第一名了。“有一天,清华大学来东大面试免试研究生。学习成绩靠前的同学都被老师带到了一间会议室里,清华的老师说‘有意向去清华读研的同学请留下来’。”丁幼亮回忆到。“我第一个就走了,头也没回。我知道清华是国内的最高学府,但是我更知道,我留恋东大,仰慕李爱群老师。我觉得,跟着李老师一定会有所作为!”
李爱群把青年教师的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从点点滴滴做起,不遗余力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为解决青年教师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李爱群东奔西走,为青教的“另一半”找工作;为缓解青年教师的经济压力,李爱群慷慨解囊,自掏腰包给他们发“过节费”。
青年教师王浩至今还保存着李爱群曾经发给他的一条短信:“王浩你好!获悉你的宝宝出生了,恭喜你!我现在在商场,请问你们宝宝还缺什么东西?我买好了就给你们送去。”
谈起李爱群老师的为人,目前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的王浩说起来滔滔不绝。王浩说:“李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可以说无微不至,从安排家属就业到关心宝宝成长,从平时的一粥一饭到字斟句酌地帮我们修改论文……无论李老师有多忙,他都把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事放在心上”。
博士生邓扬来自湖南,研一的暑假,他跟着李老师做科研项目。在项目攻坚阶段,邓扬的母亲突然生病了。考虑到项目进入“千钧一发”之时,少任何一个人都会对进度产生影响,邓扬没有立刻向李爱群请假。母子连心,犹豫再三,邓扬还是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了老师。李爱群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说:“你赶快回家,项目的事情你现在暂时别管了,来回路费我给你出。”
孙鹏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大四的时候,有一次他们想组织一场结构竞赛,但是没有训练场地。他们几个同学不知道应该向谁求助,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时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的李爱群,没想到公务繁忙的院长竟然把这件事当成大事了,他很快帮助孙鹏他们解决了比赛场地的问题,还给了他们很多专业上的指导。  
李爱群常说,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老师为学生付出多少都是应该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