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公民杨涛(图)

2010-05-24495发布者:

分享到:

2010-05-12  来源: 现代快报 

公民杨涛(图)
 
  城西干道是否应该桥改隧?这个关系南京全市百姓利益的工程,还没有动工,便引来了一场口水战。而杨涛也希望能在最后一刻,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回政府延迟动工的决策。杨涛并不反对城西干道的改建,他想争取的,只是时间而已。

  杨涛是国内交通规划设计领域知名专家,也是直接负责南京重大交通规划编制任务的一线规划人员。这个拥有博士生导师、董事长、人大代表等头衔的人,没有人情练达的世故,却更多的有着一份书生气,他常常寄望于自己的“上书”,能够改变些什么。

  快报记者朱俊俊毛丽萍/文

  快报记者顾炜/摄

  他这个人

  出生:

  1961年1月生于江苏南通。

  学历:

  1985年东南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

  经历:

  1988年东南大学留校任教。1995年任东南大学交通工程教研室副主任。1996年特批晋升教授。1996年10月调任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后改制更名为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董事长至今。

  头衔: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多所高校博导。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十四届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一封持续等待的信

  还是没有回信。

  三个月来,杨涛总要打开“中国南京网”政府信箱,看看有没有回信,但在信件状态中,还是只有三个字:“未办理”。

  这封题为《恳请慎重决策城西干道改建工程》的信件写于2010年2月11日。杨涛利用凌晨的时间写好了这封信。信不长,只有三四百字,却表达了他对于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的主要观点:1、南京这几年地铁、快速放射路建设正处在集中建设期,施工期间,城西干道和城东干道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分流作用;2、南京老城区以及跨河交通处于严重饱和状态,城西干道此时施工,必将对南京老城和跨河交通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三、南京的财政还十分紧张,应当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地铁、公交、路网体系建设。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斗胆向您建言,希望将城西干道改建工程适当推后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来实施!”

  杨涛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对南京城市建设和广大市民负责”。自从去年城西干道改建方案被媒体披露以来,作为交通规划设计的专家,杨涛就认为现在对城西干道改建,有点不合时宜。在方案刚刚披露的时候,他就通过接受媒体采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城西干道不是不能改,因为它确实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改。“这应该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程,但现在动工,却有点不合时宜,有点忙中添乱。”

  杨涛几乎每天都在关注城西干道桥改隧的动向,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没有改变政府部门的决策,城西干道改建计划犹如拉在弓弦上的箭,几乎没有缓冲的可能。但杨涛还是希望能够做最后的尝试。这封信是杨涛考虑了很久才写的,信件的署名为“南京城交院杨涛”。署上自己的单位名称,杨涛则是想让这封信更具权威一点。

  提前建设的纬七路隧道

  “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专业人士、人大代表和市民,对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向政府提出一些自认为有益的观点和建议。”杨涛谦虚地说。

  但让杨涛欣慰的是,10多年来,杨涛以专家、代表或公民的身份,向政府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中有八成以上被采纳,为领导决策和工程建设提供了及时而有益的参谋。而纬七路隧道提前开工,是其中的一例。

  2002年,在南京长江二桥通车、三桥开工之后,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建设四桥提上了议事日程。长江四桥连接绕越高速,是南京的又一条重要出城通道,南京市领导赋予了这座桥诸多意义。但杨涛对此提出了异议,“现在还不是建长江四桥的时候。”

  杨涛以专业的经验和眼光判断,南京已经拥有二桥和三桥作为出城的外围通道,在今后至少10年以内,不会出现饱和。相反,南京最需要、最急迫的,是解决城内的过江问题,长江大桥已经不堪重负,二桥、三桥离主城相对较远,“应当抓紧启动建设城内过江通道。”他向省市领导同时发出了这份建议信。

  杨涛所谓的这条通道,就是纬七路过江隧道。规划的纬七路和纬三路过江通道是在2001年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时负责交通规划的杨涛力主增加的城市过江通道。这样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通常从总体规划批准确认到启动前期论证立项建设通常至少需要5~10年时间。而鉴于南京城市过江交通拥堵的严峻性及其对跨江发展的严重制约,杨涛在总规调整后的第二年就力陈提前启动该过江通道建设。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建议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支持,四桥建设暂时推迟,纬七路过江隧道立即启动。

  “至少争取了提前三到五年的时间。”杨涛说,否则现在南京的格局会是:四桥已经通车,而新增城内过江通道仍然还是空白,过江交通拥堵难题的破解还将遥遥无期。

  “一介书生”的努力

  对于交通圈内的专家来说,杨涛是不多的活跃于媒体中的人,常常会接受记者的采访,虽然时不时抱怨记者没有完全理解甚至歪曲了他的观点,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这是介入社会、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方式。”在杨涛看来,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闭门做学问是不合时宜的;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城市规划师,应当有起码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要用自己的所学干预公共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有公益性。”

  所以,接受媒体采访、写评论、给省市领导写信,成了杨涛工作之余的常态。常常在杨涛忙完了一天的活后,会静下心来想一些与单位工作无关却与城市和市民息息相关的事情,有了点心得,就会记录下来,然后以电邮的方式发给信任的记者。如果事情重要,他就会写信给领导。

  这个拥有博士生导师、董事长、人大代表等头衔的人,没有人情练达的世故,却更多的有着一份书生气,他常常寄望于自己的“上书”,能够改变些什么。让杨涛欣慰的是,在这政治清明的时代,作为“一介书生”的他,确实发挥了不少作用。

  大的如南京地铁。1996年,杨涛刚刚从大学教授的位置上调到交通规划研究所,当时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国家已经停止地铁的审批工作。当时南京市的一些部门和领导也不太看好、不够重视地铁建设,认为南京把主要道路网建建好就行了,地铁是很遥远的事情。

 

  但杨涛却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南京已经是一座两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起步,而城市交通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发展地铁才是缓解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南京必须加快地铁建设,而且越快越好,虽然国家停止了审批手续,但这只是暂时的。他和同行们通过会议、媒体等多种不同途径大力呼吁。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南京地铁前期工作没有停顿耽搁。1999年南京地铁项目获得国家批复,这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较早的。现在南京地铁一号线日平均客流量已经接近40万,试想没有这条线,这么大的客流将给南京道路交通增加多大的压力!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