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风采

爱心打造残疾人的殿堂----记同济大学戴复东院士

2010-05-25626发布者:

分享到:
 
 

    “请问你们是请哪国建筑师设计的?”
   “这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师设计的。”
   “请问这是照外国哪个建筑来设计的?”
   “我们没有照国外哪个建筑来设计,相反,我们相信它建成后肯定有人照这个建筑来设计的。”
        这是某国际组织的成员们去年来沪参观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设计模型后,与中方建设单位代表的一段对话。而主持设计这一项目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资深建筑师戴复东教授。

        戴复东从事建筑学教育设计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先后主持设计过桂林芦笛岩洞口建筑、武汉东湖毛主席生前生活工作接待用的梅岭工程、荣成北斗山庄、曲阜后作街、绍兴震元堂大楼、北京中华民族园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建筑。他在接受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项目后,深感其中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当他流着泪观看了一场残疾人的专场演出:盲人熟练地弹着行云流水般的乐曲,聋哑人和着节拍跳起优美动人的舞蹈,智障者舟舟自信有力地指挥乐队……残疾人和常人一般热爱生活,渴望理解、交流与尊重,而为此他们得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辛努力。因此,戴复东决定倾其所能,为残疾人打造一个美丽的“殿堂”,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正是抱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戴复东和同事们开始了五年的漫长路程,他的夫人———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吴庐生教授也一同参加了战斗。面对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戴复东倾注了特殊的情感和特别的追求,投入全部精力展开了广泛细致的实地考察,前后花了两年的时间,全面掌握了这项工程所涉及的诸方面条件。在先期调研中,他发现培训基地最初的选址紧邻一座微波发射站,于是他秉着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心据理力争,为基地争取到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

        在整个基地建筑群中,公寓是最能代表“残疾人的殿堂”这一称谓的组成部分,也是戴复东和同事们非常倾心尽力的地方,其中最别具一格的双圆环状走廊正是出自戴复东和夫人吴庐生的创意。通常的直条走廊上聋人无法听到来自后面的召唤,而且在危急情况下,腿脚不便的人也无法迅速撤离。而采用了两环相切、电梯外挂之后,以上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开阔的视野能方便地用手势表达信息;环型走廊、厅内通视,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走错方向。

   “我们的学科,有的用在微观,有的用在中观,有的用在宏观,但都是为人服务的。建筑师是为人类创造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生存生活环境的人,既应当是空间与活动的组织者,又应当是艺术家。需要有对人、对自然的深厚博大爱心,又要有为人、为自然、为生活、为艺术感动的激情。”在建筑科学研究中永远耕耘不辍的戴复东,就是用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表达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尊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戴复东谈起自己精心设计的工程项目时,语中总是带着自豪:“我有两只手,一只手紧抓住世界先进的事物,使得我不落后;另一只手紧抓住我们土地上有生命力的文化底蕴,使得我有根。将两只手上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设计理念源出有根,才能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充分体现我们的设计思想。”这正是戴复东和夫人吴庐生追求的“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精神。



    戴复东,1928年4月生于广州,安徽无为县人,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是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1991年任EAROPH(East Regional Organization of Planning and Housing)副主席。

    (转载《文汇报》20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