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讲堂

《读书与研究》———走近江元生院士

2010-05-26955发布者:

分享到:

        3月19日下午,南京大学江元生院士在九龙湖图书馆报告厅做题为《读书与研究》的学科进展报告。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他的教诲。
  初识江老师,折射出的江老的慈祥,平易近人的品格。当考虑到老师是从事高分子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等领域时,莫名增加了一种神秘感。毕竟老师从事的领域在我看来是比较抽象晦涩的,我们的惯性思维使我们对从宏观到微观世界的转变有些难于理解!
  江老师首先提到关于做研究的基础时提到三个条件:基础知识;活跃的思想;精神,更侧重的是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精神。那我们现在的学生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什么?自古就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佳句,但基础知识被初级知识所代替,大部分的课程并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考而学。“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依旧存活在我们的脑海中。活跃的思维,是任何一个想做研究者的基本素养,研究关键是一个“新”字,可是新从何来?新的就是原创的,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正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研究上就是“创新的就是独树一帜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敢问现在的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谁能经历上百次的失败?抑或是因为目标产物的性状与自己得到的产物不符,就会将之丢弃,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否定,而不会追根究底。
  深知家庭及教育背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江老师提及自己的个人生涯时,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紧跟其后的是自己的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一个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江老师从家庭那得到了“有骨气、不浮躁”的良好品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正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的霸气。有骨气,个性鲜明,并非现在的“非主流”个性,现在的我们能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吗?能否做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晓。曾几何时,我们还会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警示我们。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商品的丰富和经济的繁荣,最主要的是促进了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力的发展。但是也使我们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理现象。浮躁心理往往急功近利,做什么事情时先考虑这件事会带来什么好处,有好处就做,没好处就不做。甚至拿好处时,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形象和人格价值。浮躁这种现象是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缺点,也是一个软肋。无所事事,对学问不尽心,不明确自己的目标,急功近利,怀疑自己的能力都是浮躁的表现。曾在《人生花》里看到的一段话:一个瞎眼的瞎师傅告诉他的瞎徒弟:你拉断了一千根琴弦我的药方就可以治好你的眼病。于是他练寒冬、练三伏、练得天昏地暗,展开时却是一张白纸。世界上就多了一位演奏大师。
  谁能说这个成了世界演奏大师的瞎徒弟是一个浮躁的人,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却是一个远离浮躁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为这个演奏大师不是浮躁的人所能成名的。那么我们做科研不正如这位瞎徒弟拉弦一样吗?
  在此后江老师提及的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中,谈到中学时就会给自己定位,自己在方向前途方面的选择,那在应试教育下的我们又做出了自己如何“明智之举”?“时势造就英雄”,处的时代不同,新时代的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了解多少?又对自己的未来作何打算?自己的定位在哪?孙中山从认识的角度把人分成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先知先觉者是英雄豪杰,是支配者;后知后觉者是先知先觉的助手;不知不觉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实行家”,在这里老师把这三类人看成给自己定位的原则。认清楚自己所属的客观条件,准确给自己定位。我想这也是此次讲座给与我的启发,当处于顺境的时候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收获就多一点,逆境的时候给自己的鼓励多一点,损失就少一点。我们应该具有“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的素养。自己想要实现的是什么?自己的兴趣点又在哪?认清自己的目标,就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太明确的目标之后,多的是盲目,盲从。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大多是因为自己坚定地信念排除了一些琐事,将自己的工作学习由面到线,干扰少了,所以这种给自己准确定位是很重要的。
  谈及专业教育,我很赞同江老师的观点,就是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近朱者赤”这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环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尤其是在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成熟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一个引路人,而好的导师就是这样一个能引领自己帮助自己成长的人,中国的飞速发展使处于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多的更是个性、不成熟、情绪化。现身说法,我对老师的选择度较高,我的中文成绩只要是女的教师教肯定不及格,男的教师成绩必然很高,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现在的我们思想的不成熟性,那种情绪化。一句话可以显示出导师的重要性———是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身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当我们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思维时,导师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
  贯穿江老师讲座的重要内容就是多读书,活到老学到老,要有怀疑的精神。那种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信念,对知识的大胆探索,尊敬老师但不迷信老师。有的时候我们做的只要再坚持,再努力一点就成功了。现在的我们在接触更多网络的时候也慢慢地很少翻动书籍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弱了,更多的是走捷径。一种能省则省的观念还有得过且过的思维无疑都会给自身的发展留下毒瘤,从老师身上散发的是一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积极学习进取的精神。
  这次的讲座没有我想的那样是关于研究领域的难懂晦涩的长篇大论,而是一种学习、做学问以及做人的方式,处高位而不说高话,其中江老师说的别人给予的评价“过去的辉煌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而且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接力选手”,是自己的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使我不由得想到在历史面前我们总是那么的渺小,有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生活。从江老身上我学到了。(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