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善论坛

重建设、抓管理,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010-05-261380发布者:

分享到:

 
      
         基地建设一直是东南大学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东南大学的十大科技基地就在全国高校中声名鹤起,不少人甚至先知十大基地而后了解东南大学的科技工作。在我校争先进位、全面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抓好抓紧科技基地的建设和培育工作,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跨越。

        从1988年开始申请“移动与多点无线通信网”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算起,东南大学有意识地建设重点基地已经将近20年了。20年来,一个特色鲜明的基地群已初见规模(见图一)。通过在基地培育、政策支持、氛围营造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措施,科研基地在我校的科技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十五”为例,科研基地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占全校的45.5%,创新群体(团队)建设占100%,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占50%。以科研基地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

       当然,在重点基地的建设和作用发挥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重申报、轻管理现象,科技团队很难真正形成,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不多,优秀人才集聚效应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基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就发展我校的重点科技基地而言,我们既要有大思路,又要有实措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与支持重点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适时启动”、“重在管理”、“激励团队”和“重点突破”。

         所谓“适时启动”,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果断启动重要科研基地的筹备、申报和建设工作。今后一段时间尤其要抓好抓紧国家实验室暨无线谷的筹建工作。要有计划地在省部级科研基地中遴选国家级科研基地培育对象,落实有关的经费投入。要在目前还没有部省重点实验室、或有可能建成为部省重点实验室的院系和学科优先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使无科研基地的学科实现基地零的突破。对建设情况较好的现有部省重点实验室要创造条件尽快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实验室。要加大对高水平公共实验平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探索实验平台的运行机制,利用实验平台仪器设备的共享,鼓励学科间的联合与交叉,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适时启动基地的国际合作研究,把科技活动的国际化作为基地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推广典型经验,使国际科技合作成为所有重大科技基地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对象和领域,资助主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以国际技术水平规划东南大学重点科技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所谓“重在管理”,就是要强化和规范科研基地的管理。积极探索新型的科研基地运行机制,使基地的人、财、物相对集中,保证科技资源的集成化运作和管理。不断优化基地科研管理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国家科技管理体制。通过为每个科研基地设立专职科研秘书岗位,把科研基地学术带头人从繁琐的管理队伍中解脱出来。鼓励和帮助基地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校内二级项目制)自主组织科研队伍,创造和放宽拔尖人才组织科研队伍的条件。我们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和落实在基地的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中。学校要将内外部资源更多地投向科研基地,各种申报机会“让”给科研基地,使优秀人才不断向基地集聚,使基地真正成为科研平台和集聚人才的“高地”。

         所谓“激励团队”,就是要根据创造性科技活动的规律实事求是地调整科技奖励政策,鼓励基地以团队对外承接大项目,出大成果。学校对基地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当倾斜,鼓励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构建基地“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结构,使基地既有领军人才,又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同时又有优秀人才的储备。调整国家三大奖成果完成人的待遇分享政策,努力在基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合理的科研团队。

         所谓“重点突破”,就是要紧扣重大国家目标和国防重大工程在基地深入展开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依托科研基地和强势学科,以点带面,鼓励开展原创性研究,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对重点实验室尤其要强调基础性研究,充分发挥基础性研究在发表三大检索论文方面的主力军作用。营造适合于基础性研究的宽松环境,摈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倡导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改变“重物轻人”的制度性安排,吸引和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创新。(科技处 李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