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勇跨学科搞科研 精心雕琢育英才——记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长江学者”陆祖宏教授

2010-07-021960发布者:

分享到:

       他是中国工程院韦钰院士的高足,是我国第一位中英联合培养的博士;他是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的先行者,在科研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他知识渊博,和蔼可亲,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老师。他就是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成功指导三篇博士毕业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陆祖宏教授。
  师从名门,勇跨学科做研究
    1985年陆祖宏教授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师从留德归来的我国第一位生物电子学博士韦钰教授,从事分子电子学的博士课题研究。在韦钰老师的指导下,陆祖宏教授把研究领域从本硕期间学习的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转向了分子电子学这一国际上新兴的交叉学科。谈到自己初涉一个全新科研领域时,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陆祖宏教授特别提到恩师韦钰院士对自己在科研事业上深远的影响,他说,韦老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之大,是她的鼓舞才使自己敢于跨入分子电子学这一研究领域。在科研的道路上,韦钰老师对科研事业忘我奉献的精神,就像一股血脉传递到她的学生身上,成就了学生们未来的学术之路。陆教授动情地说,韦老师那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一座丰碑时刻在指引着自己、召唤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名师出高徒”,在韦钰院士的精心培育下,陆教授在分子电子学的领域里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把目光瞄准了本学科世界前沿的水平。1986-1987年陆祖宏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研究所中英博士联合培养一年,获生物电子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中英联合培养的生物电子学博士。
  博士毕业后,陆祖宏就进入我校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工作,一直致力于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从最初的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交叉研究,到现在的生物电子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学科交叉的学习科学研究,他始终坚持以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追求和开创国际前沿方向的课题研究。20多年来,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分子组装技术及其应用、纳米及生物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器及基因芯片、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以及学习科学等研究方向上开展了许多创新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要的成果。
  切磋琢磨,精心雕琢育英才
    或许正是韦钰院士传承给陆祖宏教授对科研事业如生命般的信仰,让他在科研道路勇攀高峰、迭创辉煌,如今,已是资深博导的陆祖宏同样将这一份信仰继续传递给他的学生。培育科研人才就像沙里淘金、璞里琢玉,不仅要慧眼识人,还要能够耐心细致、切磋琢磨,循先天禀赋治传世良器。对于如何引导学生热爱科研、献身科研,陆教授有一个比喻:做研究就像男孩子打游戏机一样,你必须要感兴趣,有兴趣才会上瘾,上瘾了你就能玩好,自然也就出成果了。他认为,博士生的科研选题,兴趣爱好才是关键。如何引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激发他们投身科研的动机,是一位好的导师要研究的课题。尤其是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他们未必都是为了做学问而来,有的是为了找好的工作,有的是为了出国,动机不一,目的各异,作为导师要跟学生耐心地沟通,听取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兴趣,重点培养那些对科研工作真正感兴趣的人,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陆教授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用人所长”。他认为,培养学生要着重发挥他的长处,鼓励学生去做有“风险”的课题,勇于挑战未知的东西。作为导师,要给学生在科研方面尽可能大的自由度,不去限制他们的很多想法和创意,指导教师的工作就是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利于他们自由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为此,陆教授非常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讨论,赞赏他们积极进取的科研态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挖掘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勇于走到科研发展潮流的前端。陆教授经常对学生们讲,做科研是不能保守的。我们要敢想、敢闯,即使最后达不到目标,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出现许多奇特的思路,会有更多意外的收获。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无底洞,必须挖空心思去研究,去思考,才能有新想法。研究生课题选择一个新的学科还是选择一个成熟的学科,这都是没有优劣的,关键要有新的实现思路。
  正是在陆祖宏教授的精心雕琢之下,他培养的三十多名博士生都成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尖端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的相关专业领域里。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在陆教授的博士毕业生里,有三人的毕业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一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还有两人的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如此丰硕的育人成果,环顾国内高校能与之比肩的屈指可数。更重要的是,陆教授培养的不仅是优秀的学生,更是为自己在科研事业上找到了惺惺相惜、并肩作战的战友,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陆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有一种超越师生的感情,那是在共同的科研理想的指引下,彼此欣赏、互相激励、克服万难,共创学术辉煌的同壕袍泽之情。生医学院的刘全俊副教授就是陆教授的博士生,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在2008年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到刘老师,陆教授就由衷赞叹起来:“他非常勤奋。能获得全国百篇优博的荣誉实属不易”。他说刘老师是一个典型的实验室工作狂,博士毕业论文里提出了很多全新的概念,在应用、检测、解决问题等关键技术上有很多创新的实现方法,具有完整的创新。而且,陆教授认为他的这位高徒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的专利等都有比较高的影响度。
  而刘全俊老师提到自己的导师陆教授,特别提到当年导师交给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生,关键是要学会多和人交流,向人请教。研究生要跟自己的导师学习,同时也要向身边的同学去学习,去交流,去征询意见。”生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肖忠党教授,是陆祖宏教授的另一位高足,提起导师,他赞叹不已:“陆老师的思想相当活跃。陆老师可以说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有很多人已经是学科的中坚力量,这也是陆老师最为欣慰的”。
  谦逊忘我,谆谆教诲赠学子
    在采访过程中,陆教授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谦逊忘我。在笔者谈到陆教授作为导师培养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居功至伟时,陆教授却不以为然,他说:“优秀的才能和自身的努力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导师只是根据了学生的兴趣给予一些方向上的指导,结合实验室条件,给他们做好后备工作而已”。但是,陆祖宏教授特别强调一个导师自己要能够扎实地做科研,掌握广博的专业前沿知识,才能做好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培养工作。他说:“只有导师熟知了各个领域或不同方向的知识,才能给学生的研究以合理合适的导向。对学生在科研中提出的各种观点的同时,也能作出甄别指导,课题才能真正地得到深入。”他以跨学科的科研工作为例,跨学科研究是实现科研突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跨学科的研究要求一个人必须要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他说,正是由于自己喜欢尝试许多新的方向,他才能在很多领域形成了自己科研特色,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
  在采访的最后,陆教授还对我们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勉励我们应该珍惜研究生阶段宝贵的时间,“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去汲取知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陆老师侃侃而谈,尽管声音并不十分高亢,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追求、对教育事业的满怀热诚。(采访:龚鑫 过芸 赵之健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