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70岁南京博物院大殿"长高"2.68米

2010-11-18317发布者:

分享到: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2010-11-16

 

    新华报业网讯  “北有故宫博物院,南有南京博物院。”而近来南京博物院却悄然“长高”了2.68米,经过这一两天的施工,大殿最终长高了3米!博物院咋会“长高”呢?昨天记者到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整体提升的工地上一探究竟,161个千斤顶、11个传感器、无数的钢架和仪器,这些新玩意将这座70多年的文物稳稳地抬升,2400平方米的层面上,误差竟然不超3毫米!

    南博“长高”3米,国内外首创

    南京博物院为民国仿辽代建筑风格,大殿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主持设计。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南京博物院的现场看到,原本可以从正门口看到的大殿,由于正在施工中,被一道白墙隔开来,不少施工人员进进出出。走进大殿,才发现原本是楼梯和大殿门口相连接的,而且原本是在同一个水平面的两栏蓝色栏杆已经是一栏高一栏低了,而且能很清楚地看到大殿和楼梯之间的切口。

    “大殿现在已经长高了2.68米!”负责施工的东大鸿基科技公司徐冬生工程师告诉记者,随着中山东路越来越高,而历史载体的南博却显得越来越矮。再加上原有的展馆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展览和文化服务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博物院的文化中心地位,南博决定“长高”。整个大殿将从脚底整体提升3米,工程已经开工了200天,顶升就在这几天完成。而整个二期工程则在明年三四月间完成。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李爱群谈起南博老大殿整体顶升工程格外自豪。他说,该工程是目前国内外难度最高的顶升工程,创造了世界上多个第一。

    该工程集顶升与隔震加固为一体,是目前全世界占地面积最大、同步顶升点最多的建筑物顶升工程。3米这样的高度,也是一次性升高度最高的文物建筑物顶升工程。而悬吊顶升的公法在全世界也是首次采用。工程完工后,南京博物院还将成为国内首个将自身隔震技术纳入展览范围的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高科技把脉,2400平方米误差不到3毫米

    据了解,大殿平层占地面积2400平米,如此庞然大物怎么长高呢?“通俗地说,就是将大殿的脚底整个切断,然后在161个立柱下用千斤顶将整体缓缓抬高,然后再把这些立柱接到地面。”徐工说起来简单,但是这可是文物,要把它顶起3米高,一旦有个差错,文物就会变形、受损!

    这一切,科技来保驾护航。徐工介绍,具体来讲先布设顶升平台,再将特制H形钢架同时固定在161个老大殿支柱下,通过每个钢架下的千斤顶进行顶升,整体上升3米。由于每个支柱支点压力不同,所以顶点顶力也不同。有的地方受力为10吨,有的则为140吨,整个位移不得超过3毫米。

    为了监控,记者注意到该工程建立了全程静动态监测体系。所有161个立柱的支点,全部显示在监控器上,误差按照0.01毫米计算,也就是只有1/7根头发丝那么细微,立柱的长短一目了然,要是一个头发丝的差别,也会显露无遗。“你看现在支点显示都是绿的,要是一旦超过3毫米,就会变成红色,叫起来。”

    除了161个支点的监控,整个大殿还有一个心脏扫描仪。“你看这些曲线,就像大殿里每个支柱的脉搏一样,可以完整地显示它们现在的身体状况。”现场工程师李杏平博士指着其中的一台显示屏形象地比喻,只见显示屏上,犹如医院的心电图一样,画满了波状曲线,而这些波纹,正是柱子上的传感器传回来的数据组成。“我们一共安装了11个传感器,柱子上的每一个动静都会有显示,就算你在旁边跺个脚,波纹也会动一动。”李博士表示,这些数据有一个安全数值范围,一旦超过了范围,就像医院的监护仪会叫一样,这台机器也会发出警报声。

    中山东路上就能看到大殿,可抗7级地震

    以往过了中山门,走在中山东路上,总是感觉马路高,大殿低,市民在街道上散步,很难看到老大殿的全貌,总感觉是矮了一截,看不见什么东西,此次改造,就是将老大殿整体往上拔高3米,让大殿的雄姿更多地展现出来,以后在中山东路上能很清楚地看见它的外观了。市民参观时的路线也会觉得顺畅很多。因为老大殿下部的民俗馆地下展厅与西北侧科技馆的地下展厅标高差从6.6米一下子降到了3.3米,参观路线过渡更加自然流畅。

    在现场,记者看到,因为已经抬升了2.68米,站在下面感觉底层空间开阔了许多,老大殿看起来显得巍峨了许多。据了解,原先老大殿平台下的空间层高只有2.8米,减去梁板高度以及设备管道使用高度之后,几乎无法利用。整体顶升后,该层层高一下子扩展为5.8米,除了设备管道以及梁板占用空间外,还有4米左右的净高可以利用,比如做仓库堆放物品。

    此外,长高了的老大殿,也将变得更“坚强结实”。据了解,原本的老大殿压根没有抗震设计,改造工程完工后,可以抗七级地震。到时候,这些高新技术也将成为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内容。在老大殿首层,将专门设置一个隔震技术参观室,可以清楚观测到博物院老大殿柱下真实的橡胶隔震支座和滑移隔震支座,整个工程制作的录像资料和动画资料也将向参观者公开展出。

    花絮:文物仓库为防盗设计了沙墙

    在这次的加固、顶升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在文物保护方面很好玩的故事。徐冬生介绍,大殿西厢原是文物仓库,改造后这里的功能将发生变化。而在加固时,他们发现为了防止坏人进来偷盗文物,仓库内墙厚37厘米,外墙厚20厘米,里面还有一个20厘米的夹心墙,“里面全是沙子”,这样从外墙打洞也无法进到内墙来。 作者:刘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