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做最适合学生的老师——访2012年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董志芳老师

2013-03-202116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经验的传承,像点灯但不是路径导向,不是技术的交棒,而是学生自我与未来的激励与培养,老师只是其人生舞台上的一个配角。”
  突来的一场雨,下得淅沥缠绵,秋的深邃静美无奈怅然散去,依依滞留后终于退场,冬的韵脚极尽翩然。淡黄的梧桐树叶伴着雨滴飘落在地上,似乎想极尽的挽留秋的脚步。细雨似乎减少了路上的人流量,为这冬日里的四牌楼校区平添几分宁静。2012年11月21日,笔者来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金陵院316室,对董志芳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初次见面,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老师和蔼的微笑为这寒冷的冬日带来阵阵暖意。
          三尺讲堂的美丽人生
  董志芳老师是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名青年教师,1992年考入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于1998年到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01年毕业,之后又继续攻读了博士学位。2003年-2004年期间,在学校组织的《电路》、《信号与系统》和《MATLAB》首开课教师培训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从2004年起至今一直承担着学院本科生“信号与系统”和“MATLAB实践”教学工作,她严谨治学、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得到同事以及学生们的一致肯定。自2003年以来,一共参加了4次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活动,首开课便获得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之后又获得两次二等奖,并于今年获得了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教学奖励金。
  除了在教学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外,董志芳老师在教学改革方面以及科研方面也有不少的成就。参与了《信号与线性系统》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还参加教育部的《信号与线性系统》资源库项目的建设,编写了教材《信号与系统MATLAB实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也撰写了多篇关于教学的论文。在科研方面,董志芳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信号与图像处理,参加了多项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国际学术文章。
  成功之花需要汗水来浇灌,这一个个光鲜耀眼的成就背后都是董志芳老师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董老师告诉我们当老师的是不能停止学习的,即使是重复的课可也会花时间来备课,因为她想每次上课都补充些新的血液,激发出同学们的兴趣;用饱满的热情诠释出这门课真正的内涵。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董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虽然很辛苦,但是过的很充实、很开心,因为那是我钟爱的工作,再苦再累只要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我就很高兴。”下面是在评教工作中,学生们对董老师的评价:“老师人很好”、“非常好”、“工作认真,对学生认真负责”、“讲课仔细,沟通及时”、“讲的很透彻,感觉学到很多东西”……与之类似的赞美之词还有很多,这些温馨的话语是同学们对董老师工作的极大肯定和认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扬帆教育之舟,厚积师道之德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董志芳老师以其独特的方式履行着教师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的学生们。当被问及“您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责任”董老师脱口而出,“有了责任心,就有了使命感,就会热爱教书,就会专注教书,就会把关爱、关心学生作为一种义务,进而全身心地去付出。”笔者也认为“责任”应当是一位学者、一位教师能够被称为大师的必备条件,从学生的评教中,我们可以看出董老师做到这一点了。“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董老师用她的一生来诠释这句话,用她的言行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们。“我在课堂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同学和我一起把手机关机,当我看见有同学在我的课堂上睡觉的时候,我不会去叫他起来,而是开玩笑的告诉他:‘上课睡觉你会做梦,而上课学习你却会使美梦成真’‘上课睡觉你会流口水,而将来这口水就会变成你的泪水’。”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看似温和的话语,却句句说到当事人的心中。笔者认为这比“上课不要睡觉,再睡你的人生就被毁了”更具有警醒作用。难怪会有同学在评教中写到:“老师很会启发我们,不仅教会我们书本上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大爱无疆,至爱无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董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像父爱那样如高山般沉重;也不像母爱那样如流水般缠绵,那是一种给人以阳光般温暖的爱,是一种无言的爱。在众多的身份角色中,董老师最喜欢的是教师,“我喜欢上课的感觉,喜欢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喜欢同学们豁然开朗之后灿烂的笑容,他们高兴,我比他们更高兴。”也许董老师享受教书育人的过程,喜欢这种“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的感觉,她以自己的原则和热情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扮演着“为人师”的角色。“我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因为他们年轻、有活力,这样我就可以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了。”董老师是一个细心的人,为了能和学生们更亲近,为了更好的了解同学们,她平时也会去观察网络上的一些流行元素,记录下微博上的一些流行语录,在课堂上为之所用,这样就会让同学们感觉到老师如此“时尚”,年龄上的代沟也就烟消云散了。董老师也只是把自己以“学姐”自居,她认为作为“学姐”,知识的传授仅仅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经验的传授,“一路上,我遇到过哪些坎坷,我都会提醒他们注意,尽量让他们的路平坦一些。”并且董老师认为学生并无优劣之分,“我期许自己是一个不轻易对学生做好坏评断的老师,在我的眼里学生的考分不是最重要的,好坏标准都在他们自己身上。分数上的差别是有很多原因的,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有些学生则略微薄弱,所谓闻道有先后,但是无论怎样的学生,只要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一定能够学好。”在董老师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不论这个学生是秉承天赋聪慧过人,还是领悟较慢,她都一视同仁一样的关爱,无论学生问的什么问题都会尽其所能的传授,无论学生这个问题问了几遍都会不厌其烦的讲解。正所谓“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
          做适合学生的老师,放飞梦想的白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董老师上课有自己的特色,她告诉我们她上课力求做到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被问及这句话的含义时,她这样说道:“教授知识就像做一盘菜,教科书已经把原材料帮你准备好了,如果你只是在锅里翻炒两下就端出去的话,可能客人不会有什么食欲。但是,如果你加一些佐料,做出一个造型,也许就会让客人食欲大开,这样才能真正算上一盘佳肴。”董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是“信号与系统”,通俗的来讲就是用工程的方法解微分方程,听起来就很枯燥乏味,并且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晦涩难懂,理论的知识大于实践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的授课能力,董老师深知这一点。真正优秀的老师总是将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谓深入浅出。在备课时,为了能让同学更轻松的记住“傅里叶级数的公式”,董老师还特地准备了该公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有趣故事,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更容易记忆。董老师还指出她不习惯传统保守的讲授方法: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讲台成为老师独自展示的舞台;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云里雾里,课后只有极小一部分的同学会去请教老师,更多的学生会将疑问积压在心中,一节课下来并无收获。董老师的教学理念中有“互动”二字,她很注重学生的感受,她认为学生才真正是课堂的主角,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去探索式学习。董老师在上课之前,经常先拿出一个融入工程方法的实例,告诉学生“我希望你们可以运用你们已学的知识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你们可以做到。”在同学们积极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仅提升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他们所学知识的用途和价值,才会全身心的去投入学习,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很多同学都受益匪浅。董老师很体谅学生,也很懂学生。她在课间的时候,会放一些音乐或者是她认为很有哲理的视频,为同学们缓解课业的压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董老师始终坚信如果想教好书,育好人,首先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要走在前面。董老师有时间还会去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或者网络课程上看他们上课的视频。不但如此,董老师还提倡多读书,“不仅要读书,还要学会读书,读书不能泛泛而读,涉及的面也不要太窄,工科的学生可以多读一些文学类的书,文科的同学也要看看工科的书,像滚)球似的越滚越大,不断扩枝散叶,厚积薄发,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面对多元的文化,把握时代的方向了。”除此之外,董老师还鼓励学生在她的课上积极提问、反驳她的观点,她认为这样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改变,也许这就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最后将下面这首诗献给全天下的老师们:您辛苦了!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