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南方都市报】葛明:“自然建造”是华语建筑圈对当代和对世界的一次发声

2016-09-27773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2016-09-26 【南方都市报】AA08


    人物简介

    葛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

    设计:

    1.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之一—“默默”,2008年

    2 .如园,2010年

    3 .微园,2014年

    著述:

    发表《体积法》、《结构法》、《不定形法》、《黑》等论文。

    参与主编《园林与建筑》、《建筑研究》等著作。

    距离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申报截止时间9月30日还有几天,参评建筑师可关注官方微信号“中国建筑传媒奖”获取详情并进行报名。本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鹏瑞集团·深圳湾1号独家全程赞助。

    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正在火热进行中,大奖以王澍、陆文宇提出的“自然建造”为评奖参照理念,那么本届的评委们对“自然建造”理念是如何理解的?他们各自对建筑的观察、实践与思考,是否也能对当今建筑的纷繁乱象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南都记者将对评委们逐一采访。

    本期南都记者专访了评委、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葛明。在大奖组委会筹备期间,南都记者曾多次随组委会负责人于杭州、南京与葛明见面,并且讨论有关大奖的各种细则。他一直认为,“自然建造”的提出是基于建筑国际化语境的,是华人建筑在国际建筑界的一次发声。

    “自然建造”是对学科的梳理以及对境况的反思

    南都:你怎么看待“自然建造”这个主题?

    葛明:首先,“自然建造”是王澍、陆文宇提出的特殊主题,就他们本人而言,是思想成熟后的一种表述方式。当然,与“自然建造”主题接近的不只是王澍、陆文宇的建筑哲学,也代表了众多华人建筑的态度,因此是华语建筑圈对当代建筑发出的一种声音。

    其次,近年来华人建筑在国际上的位置逐渐提高,从国际范围来看,“自然建造”又是来自华语圈的一个可喜声音。至于这种声音用什么形式让国际理解,可能还需要一段更长的时间。

    具体来说,“自然建造”是对我们尤其是内地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思考。这是对现代性的独特回应,我们不可能重复欧洲、美洲、东亚等其他地方的经验。另一方面,“自然建造”是对建筑学自我的核心在哪里,与社会的交界在哪里这两个问题的回应。“自然建造”不只是乡土的、自发的、社区的,它的核心是对学科的梳理以及对现在境况的反思。

    南都:那么从国际建筑界的层面来看,我们所思考的这些问题,例如差异性、例如强调手工之类的,是不是也是他们思考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研究什么?

    葛明:每个国家对于建筑学研究的着眼点不同,这与它们自己建筑所发展到的时间节点有关。以美国为例,现在已经没有很多房子可盖,所以建筑师们经常做一些虚幻的设计,去研究与理论有关的建筑学,有些特别注重概念,用概念表达自己或去吸引甲方。而类似“自然建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整个当代的国际建筑界处于一个比较低潮的时期,特别好的建筑师凋零得太快,对于建筑学本身思考深邃的建筑院校也不多见。或许,这对于华语建筑圈来说,是一种机会,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丰富而又内在一致的探究。

    南都:正像你所说的整个国际建筑界处于比较低潮的时期,很多建筑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建筑师们觉得现在建筑业式微、不景气。你怎么看?

    葛明:建筑业发展的势头肯定不如以前。但那种快速的发展,在历史中也属罕见。此外,过快的发展也显然是有问题的。因此建筑界本身并不是处在差的时代,建房子的机会少了,但可以思考的时间多了。

    建筑设计需要传递出一致性

    南都:你最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葛明:我平时主要进行设计研究、设计教学与设计,希望通过设计与设计教学同时发展自己的设计研究,这出于老师建筑师身份的自觉。以前,我立志于推动空间方法在内地的普及与深化,近期还日益关注工法。工法研究显然不是研究一个简单的建造技术,是在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举例来说,拿到一块地是先造房子还是先种树本身就是一个态度。一般都是做好房子再种树,但这就是绿化。如果是先种一棵树,然后去考虑房子怎么去布局与建设,那就发生了设计思想上的变化。另一个例子就是温室建筑。建筑有时候因为需要舒适会采用类似温室建筑的布局,就是密封要好,但这对于我们一直认可的园林建筑来说,就是灾难,它似乎缺乏与自然的呼吸,但这就是不好么?建筑是不是只要与自然有关,就应该没有自我的东西?温室建筑是不是一定就有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有没有一种好的工法可以满足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我觉得,设计上要有新的态度,不能满足习惯的设计或者建造。

    南都:在你做的这些事情中,你看到了中国建筑设计存在什么问题?

    葛明:应该说当代建筑设计与建设量比起来没有那么乐观,需要自觉反省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评价一个好建筑师,往往需要看3个作品,看它们传递的气质是否一样。实际上作品内在的一致性对中国建筑师来说还是一个很高的目标。

    南都:这种清晰的一致性的缺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葛明:整体上来说,我们接受扎实细致的现代主义训练太少了。不管喜欢或者不喜欢,现代主义对于建筑学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我们需要自己去补课、修习,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反省意识,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关于一致性的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思想,才能出现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也是自然建造的追求。

    中国建筑传媒奖应能在国际上传递思想

    南都: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各个奖项中,你最看重的奖项是什么?

    葛明:技术探索奖。“自然建造”对于王澍来说是一种设计哲学的表达,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但我还是希望从技术探索奖的作品中看到一些特别的内容,希望他们不是简单的非工业化的建造,而更多地是一种对已有工业化深刻理解之后的作品。

    南都:你希望这个大奖能对业界有什么影响?

    葛明:我期待中国建筑传媒奖能影响我们的学生,能跨越地域,在国际上传递思想。希望业界能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思考“自然建造”或类似的命题,形成对于建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深入思考。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照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