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重庆晨报】离乡37年成为名校高知,他最难忘的还是重庆味道

2016-10-101340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2016-10-08 【重庆晨报】第005版


易红


    易红:1963年4月生于重庆万州,1979年-1990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学习。1990年7月进入东南大学工作,现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声音


    在外打拼30多年,最难改变的是骨子里的“重庆精神”,当看着目标一步步逼近,梦想渐渐实现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对话


    重庆晨报:你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在家乡,对家乡的印象如何?


    易红:每次回万州,都会觉得家乡的变化好大,但无辣不欢的重庆口味却依然没有改变。我春节回家乡都尽可能地把家乡美食尝一遍。


    重庆晨报: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打算?


    易红: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服务重庆地方经济建设。


    53岁的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从16岁考上清华大学起,就一直在外打拼,在北京求学10多年,在南京供职26年,改变的东西或许不少,但他说,最难改变的是年少时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口味,“家乡的美食,那味道总是忘不掉的。”


    16岁北上求学


    “南京也很潮,气候和万州比较相似。”7月底的南京天气闷热,阳光穿过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洒在东南大学的中央大道上。


    易红在东南大学任职已26年,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孩子,他对自己上大学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16岁那年,易红考上了清华大学。“那时候,我们的接触面其实是非常窄的。”易红说,那时候的招生宣传报纸,全校可能就只有一份,“当时万州几乎没有什么工业,最好的厂是从上海迁过来的兵工厂,而兵工厂多是搞机械、搞枪炮的。”易红觉得,学了机械专业能进这样的企业工作,肯定是个好出路。


    临近开学,易红只身一人背着被子,拎着行李,从万州出发,乘坐轮船先到武汉,再转乘火车到北京。当时到北京没有卧铺,只有硬座,可年轻的易红觉得浑身充满力量,一点也不累。


    进入清华大学后,易红非常刻苦,大一那年的春节,他没回家,而是呆在图书馆看书。那时北京的冬天除了白菜就很少看得到其它蔬菜了,对于生长在南方的易红而言,虽然有些不习惯,但却从没抱怨过。


    1979年到1990年,易红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1990年7月毕业后,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易红进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任教。2006年6月起担任东南大学校长,2015年11月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把学习变成兴趣


    对于学习而言,兴趣很重要。易红将枯燥的工科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一种兴趣,自然充满动力。他曾在清华大学CIMS实验工程中作为主要研制人员完成了CAPP及其集成技术研究工作,该工程还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为了做研究,易红废寝忘食,但当一道道难关被攻破时,内心的喜悦却足以填补之前的所有辛酸。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易红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863CIMS示范工程等近三十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当看着目标一步步逼近,梦想渐渐实现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语的。”易红告诉记者。


    到东南大学任教后,易红第一次站上讲台,他把自己所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再从学生的眼神里感觉到满足的反馈,既自豪又兴奋。


    对口帮扶家乡高校


    易红在外奋斗多年,仍旧不忘家乡。2006年,易红任东南大学校长后,便将重庆三峡学院作为对口支援的高校。每年,东南大学都会接待一批前来进修、挂职的三峡学院教师,通过他们,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带回万州,支援西部教育建设。


    近年来,易红开始涉足微创医疗器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当听说重庆正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后,他非常兴奋,“生物医学工程是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例如我们正在着手的科研项目中便包含有血糖检测仪、DNA测序仪等微创生物医疗器械的设计与制造,若今后能与家乡合作,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回乡必吃炸酱面和“格格”


    易红身在异乡,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格格”和炸酱面。久居南京,他也会有思乡之时,“这么些年,在南京吃过最正宗的渝味美食就是孟非的小面了。”如今,易红每年春节都会回到万州看望亲人。“现在从南京到万州,直飞2个小时就到了,非常方便。”每次回家,易红总会尽可能地找到餐馆,点上一份炸酱面和“格格”,把心里惦记的美食尝一遍。


    说起家乡,易红总是满口称赞:“发展太快了!”在万州,易红小时候记忆深刻的地方全变了,城市更加繁华,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提高了。


    本报记者 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