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凤凰网】不同寻常的大课:礼学家彭林与东大的十年情谊

2016-10-191020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2016-10-19 【凤凰网】


    10月17日晚,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的《礼乐文明与中华文化精神》新书首发式,暨“《不寻常的大课——东南大学人文教育二十年纪实》开拍仪式”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办。这也是“2016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和“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的特别活动之一。彭林教授的新书《礼乐文明与中华文化精神》是他十年前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的演讲实录,该课程是东南大学自2006年起开设的“精品人文选修课”之一。本次课程是彭林教授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课之后,唯一一次在国内其他高校授课。如今,彭林教授再次走进东大,为同学们带来“礼乐双修与走出‘半人时代’”的主题讲座。

    除主讲人彭林教授外,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利剑;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施畅;金陵图书馆馆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群;东南大学团委书记陆挺;凤凰网江苏站总编辑关卫东;东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人文教育的20年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从学校走出了无数的科学巨匠、人文名家和社会精英。同时,以彭林教授这次的讲座为契机,还将启动凤凰江苏与东南大学的合作项目《不寻常的大课——东南大学人文教育二十年》。

    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开讲前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全体起立,齐唱《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利剑发言,他说“东南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深受社会的关注和同学们的欢迎,这是因为我们的人文教育课程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支持,刚刚我看了彭教授新书的后记,我被深深地打动。他多年来放弃周末的休息,从北京来到南京,给东南大学的学生带来精神的洗礼,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向所有对东南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给予支持的学者们表达感谢。”

    学者代表金陵图书馆馆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群发言,董群教授是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此外,董群教授也是负责讲座点评的学者之一,他的点评之语多为禅语,隽永睿智,信手拈来。

    凤凰网江苏站总编辑关卫东发言。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不仅在学校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校外的师生都赶来聆听,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值得一提的是,以彭林教授这次的讲座为契机,将启动凤凰江苏与东南大学的合作项目《不寻常的大课——东南大学人文教育二十年》。

    彭林教授是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礼学研究专家,作为东南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每年都会到东南大学做讲座。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的讲座充满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情,受到了东南大学学子明星般的追捧,成为东南大学人文教育史上经典的一幕。

    当年选修彭林教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的学生代表苏玮发言,2008年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开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当时东南大学有400多人选修了这门课程,它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人生,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玮就是其中被改变的一员。

    彭林教授是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礼学研究专家,作为东南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每年都会到东南大学做讲座。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的讲座充满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情,受到了东南大学学子明星般的追捧,成为东南大学人文教育史上经典的一幕。

    “礼乐双修与走出‘半人时代’是本次讲座的主题,何为“半人时代”?彭林教授认为,“社会的发展极形纷繁,但说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而言,人类的进化只有两个阶段:体质的进化与心灵的进化,处在这两个阶段的人都属于“半人”。只有当所有的人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成为“完人”,人类社会才是进入了理想的境界。”

    彭林教授的演讲结束之后,董群教授上台为同学们做讲座的点评。


    同十年前一样,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身着一身黑色唐装来到东南大学。“今晚要讲中国礼仪,穿西装肯定不合适。”彭教授笑着解释。


    而对于东大的学生来说,彭教授、唐装、中国礼仪都已经是不再陌生的话题,“印象深刻的是彭老师的一身唐装,代表着中国礼仪,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仿佛已经嗅到清香的书卷气息。”这是一名学生在课堂感悟中写下的话,从2006年在东大开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开始,激情专业的讲授、热情好学的学生,彭教授与东大学子在课堂上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成为校园中的一段佳话。


    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一样,东南大学是1995年成为国内最早试点文化素质教育的院校,至今已走过20年历程,2006年起东大设立“精品人文选修课”,理工科学生参与人文课程,成为固定的教学制度。20年间,东南大学先后邀请吴国盛、彭林、赵林、李工真、樊和平、黄孝慈等文化名家授课,而彭林教授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真情打动,彭教授东大开讲


    再次来到东大,除了开讲座,彭林教授也是来参加自己新作《礼乐文明与中华文化精神》的首发式,这是彭教授在东大开课的讲义集成,今年7月刚刚被图书评论协会评为当月“中国好书”。


    彭教授在东大开设过两门课程,《礼乐文明与中华文化精神》和《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由于在清华还有日常教学任务,彭教授只能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每周往返于北京南京之间,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大课,上午讲了下午讲,连着两天。下午讲完了晚上我就赶回去,如果排在晚上,就要赶第二天一早的航班回去。”


    同样的课程,在清华,彭教授一周讲90分钟,在东大则有2个小时,受到同学们热情的感染,为了再多讲一点,课间也从不休息。一次课下来,汗水常常打湿衣衫。“课讲的好不好这个不敢说,但是每次都很投入,有时候几层衣服都是湿的。”有了时间和精力的保障,彭老师甚至觉得“在东大比在清华讲的还要多”。


    而这一切,离不开时任东大人文教育中心的陆挺老师的竭力促成。


    彭教授说,最初来东大都是零零星星的讲座,“最初没想过的,太辛苦了。”每次来,陆老师都要亲自到到机场接送,无论早晚。陆老师觉得彭教授的课文化内涵丰富,便再三邀请他到东南大学上课。“陆老师是个礼贤下士的人,跟我很详细地介绍他们这里情况,请过哪些人、谈些什么内容,做实事的。应当说,我是被他感动了。”


    此后,彭林在东大的每次课程,都有陆挺听课、陪同的身影。“有时候他身体不舒服,有时候天气不好,但每次,他都坐在那里。”也正是陆挺最早建议彭林将讲课内容集结出版的,多年后,当终书稿要出版之时,彭林曾力邀陆挺为其写序言,低调的陆老师却又隐到了幕后。


    “我甚至‘威胁’他,不写序言我就不出版了,但陆老师有他的坚持。”彭林教授不无遗憾的说,“这么多年了,他始终保持着热情默默坚守一件事情,我想,他就是东大人的缩影。”


    传道授业,东大的“现象级”大课


    “彭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东南大学的学生,曾经上过您的课的。”不久之前,彭林教授去上海附近出差,刚到下榻的住处,一位在门口已等候多时的女士就走过来打招呼。原来,她曾经是彭老师课程的忠实“粉丝”,听说彭老师要来,在上海工作的她专程过来早早等候。在全国各地,彭林经常遇到来自东大人的热情问候,“这是东大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


    彭林教授在东大开课时,学生的参与情况就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教室只有三百多个座位,但我觉得,每次里面最少有五百人,窗台上全部占满,走廊里全部塞满……可以说,门口的同学是连我脸都看不到的,但却能一直站着听完。”回忆起当年的讲课“盛况”,彭教授至今心潮澎湃。


    “在很多时候老师上课是要调动听众,但是好的课堂是学生调动老师。”彭教授觉得是东大的学生与他共成就了这样的效果,“你一走进去,教室里是暴风雨般的掌声;你往里一站,几百双眼睛明亮地投向你;讲着讲着,自己都能迸发出新的火花来,很愿意与他们分享所有我知道的。”每次上课,师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时间也总是过得很快。


    而更令彭林难忘的是,东大学子往往能提出很多启发性的问题。“有大讲堂这样一个平台,学生长期接受各领域课程的熏陶,思维十分开阔,他们问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授课的角度。”


    “彭教授改变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他让我知道我是一个多么无礼的人”、“人会慢慢地浮起来,但是彭教授把我拉回到了做人的根本”……透过一届届学生的课堂感悟,可以看到学子们并不是心血来潮地在追捧“名家名师”,而是真正在学者大家的深厚积淀中,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


    人文教育,走出“半人时代”


    1952年院系调整后,国内高校普遍移植苏联专科高等学校的模式,每个学校的专业都集中在理工、农业、林业、师范等固定的领域。经过拆分调整,清华与东大,都成了彻底的理工科院校。


    “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专业设置过细,造成了学生视野和人文涵养的不足。5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曾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不是完整的人,只是‘半人’。”


    十多年前,清华开始提出“走出‘半人’时代”的概念。几乎同时,东大也开始向着培养完整人才的方向努力。相似的学术背景,共通的人文理念,使得彭林从内心尊重东大的人文教育事业。


    彭林说,大学里面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讲术比较多,讲道的比较少。“讲术,比较吸引眼球,比如昆曲,学了你就能哼上两嗓子。”但他始终认为,大学生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能力表现,更是要让认识内化成为生命体的一部分。


    如同开设多年的礼学课程,“不是教你见面怎么打招呼,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谦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最终培养的是学生内心的尺度感。人文大讲堂20年,给予学生的不是技能雨知识的“术”,而是人文涵养、传统精神的“道”。



    “很多学校都有人文讲堂,但是都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了一种节目,只是固定每周上一次,没有背后的终极设置。”而东大的人文教育,在陆挺老师等校方的设计浇灌下,总是在认真考虑,“通过这个设置,我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状态。”


    “可以说,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是全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一个代表。”多年的真诚合作,彭林教授最后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一堂不寻常的大课,一上就上了二十年,而且还将继续传续下去。”


    现场,彭林教授把新书赠送给东大学生。这是在陆老师领导下,东大许启彬博士带着学生们一章一章整理出来的。“我做过相关工作,知道这有多不容易。”提起这本书,彭林教授话语中充满了感动,“它凝结了我和陆老师,还有东大很多师生的心血,是我与东大十年友谊的见证,和以往任何一本书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