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凤凰网】“根叔”寄语东大学子高大上科创成果齐亮相

2017-04-25614发布者:翟梦杰

分享到:

   4月24日,2017年东南大学学生科技节开幕式暨李培根院士专题讲座在东南大学举行。开幕式上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被聘为东南大学本届学生科技节学术顾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家茂,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校团委、土木工程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及数百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据东南大学校团委老师唐瑭介绍,东南大学学生科技节始于2010年,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七届。“本届科技节将从4月持续到6月,活动分为六个部分:开闭幕式、学术报告类、学术交流类、竞赛评比类、科技展示类和校庆学术报告会,共将举办200余场学术活动。”  作为校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学生科技节具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更是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体验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收获成长发展的无限可能。

   原华中科大校长“根叔”对话青年学子

   在开幕式上,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家茂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期望,“希望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紧贴科技前沿,迎接创新挑战;在‘双创’时代背景中争做领军人才;注重将个人的‘科创梦’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东大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家茂(左一)为李培根院士(左二)颁发聘书。


   随后,李培根院士在《学风与创新》主题讲座中,就学风道德和创新教育的时空视野作了精彩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学习意义、契约精神、独立精神、时间意识和自由空间等内容的内涵,指出了好的学风应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类。  被华中科大学子亲切地称为“根叔”的李培根,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造诣精深的学术研究,开创了亲民式演讲的新风气,也一扫往日沉闷的大学演讲氛围。在他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一职的九年时间里,不仅留下了深深的个人烙印,也对中国高校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培根 


   “整个国家的教育生态空间,应当包含业界和社会。”李培根说,“大学应该主动和业界、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社会或业界需求;在意识上,大学生应该保持大工程观。面对涉及多学科的工程,大学生应当加强跨学科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更加应该培养感知的能力,通过观察问题、关联问题,最终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大上”科创成果亮相 

  开幕式现场设有科技创新作品展台。同学们带来的“移动式生物质热解制油系统”“三角形壳结构展览馆”“新型薄壳穹顶结构”“拉锁支撑式斜拉跨河桥”“新型半球形螺旋网格海滨茶室”等创新成果悉数亮相,应接不暇。

  在众多项目中,“移动式生物质热解制油系统”得到了不少关注。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秸秆制油技术的可移动性,顺利地解决了秸秆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收集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该技术处理的排烟气也在除尘后排放,“属于绿色排放”。

“移动式生物质热解制油系统”项目团队


   据悉,该项目研发的移动式秸秆热解制油设备,可以将秸秆就地转化为生物油,也实现了小型化、智能化及环境友好。此外,在核心技术已经申请国家专利的前提下,该项目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经济性。“目前团队已经在实验室中搭建了一台日处理量为200Kg生物质的装置,年处理量3000吨的样机已经完成了设计。基于这个项目,团队已经拿到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公开,项目组已经和多个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相信该项目能够为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能源与环境学院的高远团队,则展示出了“用于规模化源消纳可再生能源的‘氧空位储氢-燃料电池发电’关键技术及装置”。仅在上大二的他,就已对每年因限电浪费的数百亿千瓦时电能问题极为关注。“因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不稳定性给电网调峰带来困难,故有时需要限制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发电。这样一来,原本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即所谓的‘弃风弃光’限电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团队尝试在接入电网前将其转化成氢气进行储存,待使用时再将氢能转化成电能。据高远介绍,这种方法并虽不是他们首创,但却是国内首次实现40%的高转换效率。目前,装置已实现了超1000小时的运行测试。

  “这得益于我们团队研发的‘循环氧空位储氢’技术,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储氢问题得到了长足的改善。”据高远介绍,该技术理论储氢密度是传统方式的两倍,储氢质量分数可达4.8%,且材料制备成本低,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储氢密度低,成本高,难以规模化的问题,此外,该技术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能够形成良好的温度匹配,使得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大大提高,也改善了传统装置全周期发电效率低的问题。

  此外,由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金石领衔的“基于多核服务器的5G大规模MIMO快速原型验证系统”也参展科技节。据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高君慧介绍,该项目聚集了十几名东大学子,共耗资250万元,项目组目前已获得多项国家级专利。

  “为了应对未来爆炸化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将应运而生。”高君慧说,“未来5G发展可以达到千亿规模,而其中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传输成为5G系统最有潜力的无线传输技术之一,新算法、新结构的原型验证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她介绍,该项目可提供快速验证服务,对于未来像自动驾驶与远程医疗与虚拟现实都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说,我们这次展出的‘基于多核服务器的5G大规模MIMO快速原型验证系统’目前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君慧说,“项目将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入实际应用后,将迅速推动高频段通信技术进入标准化和产业化阶段,使我国在5G产业化占据领先位置。”(华贤东)


2017-04-25【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