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人物

当好重症患者的守护神——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邱海波教授

2017-08-241935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走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5楼的重症医学科,一个领先国内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呈现在眼前,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学科,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邱海波教授。

抓学科:夯实基础不断创新

作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邱海波教授对医疗服务、质量技术、科研工作精益求精。他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学一点多走一步,就能为患者多争取一次成功获救的机会,就能将学科建设多推进一步。

在他的带领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成为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诊疗中心、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每年抢救重症患者1000余例,会诊病人600余人次。现如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在2016年复旦大学医学专科声誉排名中获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

学科的成长与强大,离不开邱海波教授多年的苦心建设与默默付出。从参与编写各类重症医学指南到作为专家参与制定重症医学科建设管理规范;从编著重症医学科医师的专业读物到筹备组织重症医学科医师资质培训;从建立健全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到完善重症医学网络平台建设……无不倾注大量的心血,他几乎全年无休地奔波于各地忙于工作,即使在2013年3月刚动完大手术顾不上休息,坚持在病榻上主持完成了全国重症医学年会及江苏省重症医学会议筹备工作,关注并指导H7N9型禽流感患者的救治工作。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匆匆赶往厦门参加全国重症医学年会。

立足江苏,放眼全国,让更多的重症患者受益是邱海波教授不懈的追求。随着国家新医改进程的推进,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也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进一步修订重症医学质控指标,规范重症医学科发展;重症感染监测协作网(CRISISnet)的运行与反馈,有效监控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质量;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规范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逐步推进Sepsis 单病种管理,重症医学感染管理工作迈出了一大步;率先在江苏试点重症医学专项规范技能培训及资格认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推广全国……这其中无不凝聚着邱海波教授的心血。

抓科研: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对重症医学而言,每一天都在与死神较量,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关乎生死。所以,邱海波教授对自己、对学生、对年轻医生都要求极高近乎苛刻,对研究工作一丝不苟。

不管事务多么繁忙,邱海波教授都要亲自查看每个实验的原始数据、考证实验结果、修改准备发表的学术论文。他先后参与制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和管理指南》、《ICU病人镇静和镇痛治疗指南》和《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等,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三项,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一项。2004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1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大会上获得青年科学家奖,这是中国重症医学学者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奖。近5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6篇,发表专著9部。

都说邱海波教授打造的团队是铁骑,培养的学生是精英,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2015年5月,他突发急性胰腺炎,边输液边召集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修改答辩论文,尽管身体虚弱,声音依旧有力,眼神依旧坚毅,要求依旧严格。每一个研究开始之前,他都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国际相关学术动态,反复推敲实验计划、论证实验的可行性。他重视科研与临床的结合,认为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就如同没有灵魂,不应为此浪费医疗和社会资源。被“苛求”的时间长了,学生们也自然地体会到其中的益处。

在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上,邱海波教授要求尤为严厉。每次制定治疗方案之前,他都力求对患者病情有精准的把握,任何对患者无益的干预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操作都要完全依照流程,为的是确保治疗方案的实施万无一失。病情无小事,生命大于天。

抓医疗:守护生命不敢懈怠

“重症患者就像是徘徊在悬崖边上,重症医学科往往是他们最后的希望,重症医学科医生必须时刻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稍有差池就会跌落深渊。”这是邱海波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邱海波看来,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所在。

在玉树抗震救灾时,一位30多岁的重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和肾脏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很可能性命难保。邱海波教授亲自上阵,为病人进行床边血液滤过治疗,生命垂危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不料三天后,患者病情再度恶化,邱海波教授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紧急抢救,坚持守候在病人床边,及时调整救治方案,历时两周后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汶川地震幸存的一个小姑娘与邱海波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邱教授既是她的救命恩人,又是她口中敬爱的叔叔。地震的巨大阴影曾笼罩着这个年轻的生命,邱海波教授一直安慰鼓励她振作起来,试着热爱现在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离开四川后,还一直牵挂着女孩,给她汇去钱款,附言只是一句“好好学习”。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只要患者有需要,他就挺身而出,不论寒暑、不分昼夜、不顾体恙,赤忱之心化作对患者无尽的关怀。

大家总能一大早就看到邱海波精神奕奕的出现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会诊重症患者,他经常连三餐都顾不上,会诊完毕,患者转危为安,不论多晚他总是搭乘最早的班机回来,为的是病房里依旧需要他的重症病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没有辜负重症患者的生命重托,而辛劳也化作银丝,爬上了鬓角。

有担当:临危受命不负众望

邱海波教授是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为了热爱的重症医学事业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是什么?”他只是淡淡地说:“是责任”。

出于对患者的责任,他不分昼夜地劳碌奔波,放弃了太多和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出于对重症医学的责任,他诲人不倦,桃李天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精英;出于对社会的责任,他一次次亲临救援现场,不顾自身安危,全力解除危机。

20多年来,邱海波教授始终怀着对医学的赤忱之心,在人民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8.2”昆山爆炸事故和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邱海波目前担任东南大学特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重症医学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担任《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总编辑、《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呼吸与重症监护杂志》副主编,《Annal of Intensive Care》Associate Editor,《中华医学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杂志编委,《Critical Care》、《Shock》等国外SCI期刊审稿人。同时担任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科技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优秀重点人才。

近年来,邱海波教授被评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全国卫生系统以及中组部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等殊荣。

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是无数次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如今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在邱海波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取得一项又一项新成果,创新开展的体外生命移动支持与救治系统,已经成功挽救了100多位重症肺炎、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等濒临死亡的患者。邱海波教授说,重症医学永远在路上,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无尽的动力,他将和他的团队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再创新佳绩。

讲人文:做有温度的好医生

邱海波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弟弟骨折了,当时求医很难,后来幸得一位维族医生救治,弟弟“差点废掉的胳膊”后来治好了,从那时起就萌生了将来希望能做一名好医生,为人治病,救死扶伤。

后来成了一名ICU医生后,一个个危急重症患者交到邱海波的手上,更感责任感、使命感重大,特别是那些生命垂危的孩子、小伙、姑娘,他们对于一个个家庭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让邱海波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始终要求自己,不仅要做一名技术高手,更要有人文情怀,成为有温度的好医生。

救治病人,技术创新永无止境。ICU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医院里,虽然重症病人仅占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对医生的要求却是最高的。这个学科要求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们要有全面的知识、快速的反应速度,非常具有挑战性。越有挑战,越值得去努力,当一个个危重病人起死回生,成就感也就随之而生。

邱海波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还要有促进同行共同进步的情怀,应尽自己最大努力,推动更多从业者提供更规范的诊疗服务。从去年年初开始,邱海波和他的团队开始构建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来自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江西,甚至远在新疆的医院,通过远程信息系统,50余家医院与中大医院ICU形成了专科联盟,每周一上午11点,重症V课堂准时与联盟单位在线开课,同步与50余家医院ICU同道分享最新理念与技术,迄今为止重症V课堂已经开课60多期,深受基层医生欢迎,同时结合技术培训,将先进的技术下沉到基层医院,带动了基层医院ICU 的整体发展,让更多的重症患者能够得到科学、规范的诊疗服务。(程守勤 黄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