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新华日报】“我”和国庆,难舍的情缘

2018-10-06745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国庆节前夕,本报记者回访5位往年国庆期间本报报道过的新闻人物,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人生际遇变化,感受时代的发展变迁和他们日益浓烈的家国情怀。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深情

1986年国庆节,《新华日报》头版刊登通讯《他从诺丁汉回来》。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的仲德崑,当时他刚从英国学成归来。

32年后,记者再访这位中国建筑学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这一次,仲德崑的关键词还是“回归”。

1986年,获得建筑学博士学位的仲德崑从英国诺丁汉大学回到祖国。他是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公派的第一批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是中国建筑界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在博士论文扉页写下:献给我可爱的祖国——中国和所有热爱她的人。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一生经历和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家兴旺,个人才有希望。”生于1949年3月的仲德崑说。

1978年,研究生招录正式恢复。这一年,仲德崑从陕西咸阳原铁道部专业设计院考回来,成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研究生。

从此,仲德崑与建筑学教育结下不解之缘。1996年起,他历任东大建筑系主任(院长)、东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2014年他出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说,一年后聘期将满,他将回到故乡南京。

南京是他的根。为梅园新村纪念馆绘制草图;参与鼓楼邮政大楼设计;保护中山门到汉中门的遮天梧桐,留下瞻园门前30多棵大树……一座城和一个人最深的情感莫过于此:“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你养育了我,我守护了你!”

“感谢时代拓宽我的人生宽度”

2005年国庆期间,《新华日报》头版刊发报道《一个博士生党员的“村官”情缘》,文章主人公周勇,当时是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也是大泉村村长助理。

时光匆匆而逝,13年后,当年的博士生现已成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

2004年,周勇与老师、同学赴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学习“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先进事迹。当时的大泉村号称“386170部队”,以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为主,年轻人很少。大泉村村委会主任沈家齐,希望周勇为村庄的出路想想办法。

周勇很快和4名同学组成小组,深入村庄蹲点调研、走访农户,为大泉村“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方案。后来,他得知因村民文化水平有限,方案执行很困难。村主任请求他指导,目光恳切而真诚。尽管学术压力很大,但当学校想派他去当村长助理时,周勇没有犹豫。

当时去大泉村,交通很不方便。从学校出发,需要换乘几次公交、花上两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大冬天,周勇跟村干部凌晨4点半出发去省农科院寻求技术支持,感动农科院领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动大泉村村民种紫芯山芋、养獭兔。

虽然当时任期只有一年,但之后几年,周勇与大泉村的联系一直很紧密。“大泉村十多年间真是‘大变身’。”他说,如今交通方便了,只需一小时就能到村里。

2006年底博士毕业后,周勇留校当教师。 2009年底,正当他办妥去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手续时,接到学校安排他去团委工作的通知。“学校培养了我,需要我去新岗位,我义不容辞。”

在团委历练4年后,周勇到南京江宁区挂职,当了两年副区长。去年6月,他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院长。回望当年, 1975年出生的周勇十分感慨:“感谢这个时代拓宽我的人生宽度!”

本报记者 唐悦 徐冠英 刘霞 白雪 朱秀霞

策划 宋金萍



2018-10-6【新华日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