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新华日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全国居首,代表委员热议—— 创新:“六连冠”后如何更上层楼

2015-01-28874发布者:吴婵

分享到:

2015-01-28 新华日报(第8版)

    焦点热议

    “让创新成为江苏发展的主引擎。”“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罗志军书记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讲话、李学勇省长27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上述喜讯,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创新成为“主引擎”非常必要

    “把创新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非常必要。”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曹苏民点赞说,江苏人口密度大,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达20%以上,超过了日本等国家,所以靠铺摊子、拼消耗是没有发展后劲的。“2015年是创新活跃年,罗书记提出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拥有创新空间。这不仅需要在苏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参与,还要吸引全国乃至海内外的创新资源到江苏来创新创业,使江苏成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曹苏民表示。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严少华感言,以农业为例,不论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还是保护环境,减少农村污染物排放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都要依靠科技创新。省政协委员、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认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在新常态下应狠抓内涵建设,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来自企业界的省人大代表谈到创新能力建设时,把高铁放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高铁对企业来说,不仅是出行的问题,还涉及到人才和创新问题。”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键代表说,“像我们正大天晴,企业在连云港,却正在南京建研究院,高铁让企业的创新更加开放。”江苏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新建代表补充说:“高铁时代,资源、人才都向高铁城市富集。所以,高铁对争夺人才至关重要,政府对城市交通要素的支持,就是对我们企业最大的支持。”

    省政协委员、苏州登创科技集团董事长曹一清很有感触地说:“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行政体制也要创新。现在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已严重影响了一些领域的创新工作,比如,对新型医疗器械的价格审批制度,就严重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应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虽然在全国“六连冠”,但是,代表委员们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有些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据科技部资料,目前全国5000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作为科教大省,江苏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高等学校现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搁置、不能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王雪梅集中多位专家意见写了一份提案。王雪梅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审批过程复杂、审批周期长;对科技成果的持有方,保护与激励机制不协调;对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个人,政策保护机制不明晰。王雪梅建议,科技、国有资产、财政和税务等管理部门高度协同,出台更具体明晰的规则,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湖北的做法值得参考。”在省政协教育界组讨论中,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南财大会计学院院长周友梅等多位委员都关注到了湖北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去年,湖北出台新规,应用型科技成果不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荣誉权归高校,研发团队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权和处置权,最高可享99%的成果转化收益,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大幅度提升。“江苏在促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委员们表示。

     “对高校而言,科研选题方向也要注意更‘接地气’,科研成果更好地与江苏产业对接。”曹苏民表示。

      协同创新中心不能流于形式

     “国家大力倡导的协同创新中心,不能流于形式。”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民进江苏省委的委员们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协同创新。

    省民进副主委徐菊英介绍,在国家首批14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中,江苏占了3席,省级层面也立项建设两批59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效果还有待加强。”徐菊英说,民进的委员们走访一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了解到,挂牌后与挂牌前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

    “大家之所以对‘2011计划’趋之若鹜,是将其当成与985、211工程一样,是学校地位的象征。”民进另外一位委员指出,由于政策没有随着“2011计划”及时调整,相关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核心期刊轻成果转化现象并没有明显变化。

    高校不利于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的现象还有:职称评审看第一作者,但研发却是靠团队才能完成;由于缺少激励机制,有些骨干40来岁当上教授后即缺乏前进动力;现行的财务制度虽然有利于防止腐败,但不利于研发创新;高校为专家教授们研发创新提供“管家式”服务也很缺乏,教授们事事都需要亲力亲为,往往疲于奔命,有教授反映只有20%精力用于科研。

    委员们认为,要使“2011计划”充分发挥作用,关键点还是在“政”上。“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教师研发创新并将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建立‘科技管家’队伍,解除高校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后顾之忧;将目前各级政府和高校对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的奖励,改为奖励专利成果转化。”

    政府科技投入要雪中送炭

     “当前,科研经费单笔额度大、资助数量少,为大企业锦上添花多,给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少,不利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民革江苏副主委殷志强委员认为,政府科技经费应覆盖更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产品。对于获得财政资金支持建立的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应建立强制性“造册、登记、公布、开放”制度,让广大科技中小企业平等获得技术创新平台资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秦小麟委员建言,科技投入要更好地利用资金和资源,应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风投相结合的科技投入机制。

     “创新不只是荣誉或者专利。” 省政协委员、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驰表示,要避免将政策和资金用在那些华而不实的项目上。要有更前瞻的指标,更科学、更贴近实体经济的要求来衡量创新主体、创新项目。“政府部门要有所作为,真正为创新铺路,对敢于创新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委员指出,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教兴省、创新驱动、实施品牌战略的省份之一,但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驰名商标却越来越少,有的知名品牌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值得反思。他建议,聚焦实施“品牌战略”,以打造三五个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终端产品制造产业为目标,整合现有产业和科技优势资源,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完整产业链条、系列发明专利、大型企业集团,切实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本报记者 蒋廷玉 宋金萍 沈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