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中国青年报】吴刚: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找准方向

2015-04-28792发布者:吴婵

分享到:

2015-04-28  中国青年报


    这几天,看到尼泊尔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心情沉重。他建议,很多房屋在建设之初没有考虑抗震性能。其实震后房屋的加固,可以运用外贴预制圈梁和构造柱抗震加固砌体结构技术。

    吴刚17岁进入大学,26岁博士毕业,33岁成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不仅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还被誉为“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青年科学家”。

    素有“浙江第一路”之称的沪杭甬高速公路是浙江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连接浙江和上海的“黄金通道”。9年前,沪杭甬高速公路通道桥出现严重破损:铰缝损坏严重,各板之间的铰缝已不能满足传递剪力的设计要求,导致梁底出现大量裂缝,最大裂缝宽度达到0.64mm,远远超过规范0.2mm的限值,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管理部门组织多次专家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现有的技术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加固,建议拆除重建或者重新换板。

    如果拆掉,不仅经济损失惨重,还将给沿途通行的行人和车辆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管理部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吴刚求助。

    吴刚利用自主研发的“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技术”,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对桥梁进行加固。经过吴刚的“妙手回春”,大桥很快被修好,9年来一直完好如初。这项技术后来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使得近百个遭受类似重创的工程免于拆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吴刚常说:“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年轻人一定要找准一个方向,然后沿着这个方向深耕细作,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2011年,“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玄武岩拉丝原料控制技术与熔炉优化升级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在东南大学启动。

    半年后,项目进入瓶颈期,经过长达3个月的反复试验,都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实验数据,项目组有些年轻成员心里“打起了鼓”。吴刚获悉后,三天两头跑到距离学校20多公里的实验中心,为项目组成员打气。他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大家不要着急,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找到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解决。”项目组成员刘建勋说:“那段时间,大家都起早贪黑做实验,基本是早上7点多开始,夜里12点以后收工。”

    2014年10月,“玄武岩拉丝原料控制技术与熔炉优化升级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顺利完工。这一课题有两大实际意义:第一,在此之前,玄武岩纤维只是辅助性材料,运用了这项技术之后,玄武岩纤维成为结构材料。在沿海地区,一般钢结构材料的寿命只有5到10年,运用玄武岩复合材料之后,寿命延长到50~100年。第二,在玄武岩纤维生产过程中,需要先用熔炉熔化原料,再用漏板拉丝。原先这道工序的标配是“一炉一漏板”,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一炉8漏板”,换句话说,一台机器在熔化,旁边8台漏板一起拉丝。就这样,玄武岩纤维的产量翻了几番。

    由于特别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办学成绩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在东南大学土木学科办学90周年之际,中南控股集团送上了一份厚礼——捐赠3500万元。随后不久,唐仲英基金又给学院送来价值3000万元的“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