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江南时报】柳诒徵花20多年撰写《中国文化史》 首提中国文化的伟大是重视个人自由

2015-07-01607发布者:吴婵

分享到:

2015-06-30  江南时报(第A06版)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位于龙蟠里陶风楼。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中的王焕镳《首都志》写于那里。

        今天介绍的传世名著是《中国文化史》,其作者国学大师柳诒徵就曾做过陶风楼的图书馆馆长。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撰书是为了抨击“妄言攻击传统文化”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而让世界认可中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中国人要先认可自己,认可自己的文化。逆溯中国人所撰写的文化史,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应该是创世者。该书取名“文化”,并非现在所讲的“大文化”范畴,而是古义的“文治教化”。

        翻阅《中国文化史》,全书资料详赡,涵括极广: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及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都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的真相及文化得失。一项统计显示,该书70余万字,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共有600余种之多。

        其实这部书的创作前前后后,柳诒徵推敲了20多年。

        “先生教书育人,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中国文化史》是代表作,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增强青年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柳诒徵在南京大学及其前身担任历史学教授40年,南京大学教授茅家琦回忆,《中国文化史》创稿于上世纪20年代,经过柳诒徵20多年的琢磨、推敲、充实,直到1947年才公开出版。

        茅家琦说,这部书的特点是旁征博引,求真求实,全面弘扬了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柳诒徵评选“院士”时的参选著作。1948年,他成功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部书其实一开始只是柳诒徵教学时的讲稿,陆陆续续发表在《学衡》杂志上。当时在五四运动时,很多国人忘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妄言攻击传统文化,因此,他开始撰写《中国文化史》以阐明中国文化的特质。

        在书中,柳诒徵特别提及社会的进步不单单只靠人们心志的力量,还有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他深藏强烈民族意识,观点鲜明地提出,中国文化的伟大是建立在重视个人自由上的,中国古代政治已涵育民主政治及忠孝等精神。用作者自己的话,就是不断询问,“中国文化之异于印欧者何在?”

        篆书一绝,东大“梅庵”就有他的书法

        柳诒徵1880年出生于镇江一个贫寒人家。7岁那年,他的父亲撒手人寰。年幼的柳诒徵得到外祖父及两位舅舅的呵护,他学习刻苦,母亲鲍氏督教他日诵经书及古诗文。10岁时,他便已读完《诗》、《书》、《易》三经。家无藏书,柳诒徵就勤奋借阅来抄写。

        少年时,柳诒徵在篆书上大下苦功,曾以篆书抄写《说文系传》,后又醉心于汉隶《张迁碑》、《史晨碑》等。通过精心临习和纵览经史,他的书艺和学术都大为长进。1895年,16岁的柳诒徵赴金坛参加科举考试,他以篆字书写试卷,一举考中,考官的批语是“未冠能此,可称妙才”,柳诒徵被录取为秀才。

        1901年,柳诒徵来到南京,经人介绍,进了中正街(今白下路)上的江楚编译局,负责编辑了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等书籍。1908年,柳诒徵受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之邀,任东南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的历史老师,并在该校当了10年教授。民国年间,文化界人士所用折扇,以柳诒徵的字、梁公约(扬州著名花鸟画家)的画合称“双璧”,认为有了“双璧”的折扇才能拿出来向人夸耀。

        今天的南京除了陶风楼,还有地方铭刻着柳诒徵的“身影”。

        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内,有一处名为“梅庵”小房子。这所坐北朝南的小房子是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字梅庵)而建,短期担任过中共党内最高负责人的瞿秋白在此参加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如今,这里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一部分,而匾额“梅庵”两字正是柳诒徵所书。

        首创图书馆“住读制”,为古籍长跪

        在清凉山下,乌龙潭旁,龙蟠里史称诗巷。其9号大院曾为纪念晋代大司马陶侃,于道光年间设立了“惜阴书院”。一座颇为壮观的藏书楼——“江南图书馆”后来于1911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阅览。

        1927年起,柳诒徵接任此馆馆长。为了发扬陶侃“大禹圣者,乃惜寸阴”的苦学精神和继承恩师廖荃孙(字艺风)的遗志,柳诒徵将该藏书楼正式命名为“陶风楼”,并邀政要谭延立书匾额一幅悬于堂前,还亲撰《陶风楼记》,以铭记“陶风”名字的由来及艰辛建馆的历程。

        “最让人称道的是柳诒徵首创‘住读制’,让人住在图书馆内查阅资料,可谓空前绝后。”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国学研究所)主任徐忆农回忆,当了馆长后,柳诒徵对17万余册珍贵图书加以整理,印成当时我国唯一的书本式藏书目录。此外,他还创订《住馆读书章程》,为外地学子住馆苦读提供了方便——只要缴纳一定的宿食费用,便可长期留在馆内从事研究工作。

        种种方便,成就了一大批学者。如复旦大学副校长蔡尚思、江苏省教育厅长吴天石、中科院研究员兼山东大学教授郑鹤声等。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住馆苦读一年多。离开时,蔡尚思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柳诒徵也特撰“开拓万古心胸,推倒一时豪杰”的条幅赠与他,这也被学界后来传为美谈。

        1937年年底,日军进攻南京。南京沦陷前,柳诒徵为保护古籍,将馆藏书籍装箱藏于朝天宫地库。他还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冒着酷暑,乘敌机来去的间隙,将馆藏的珍本善本书籍,装了一百余箱,日夜不停地紧急运至苏北兴化藏了起来。抗战期间,他时时惦记留在敌占区的那批藏书。1945年8月15日,他一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南京。徐忆农说,柳诒徵当时亲访兴化的接收人员,要求发还国学图书馆藏书和书架等设备,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

        此后,经他四方奔走,又陆续收藏了被敌伪洗劫流落各地的馆藏书籍18万余册。

        先生风骨:

        不敷衍自己、古人、今人

        为人行事上,最见其风骨。终其一生,柳诒徵奉行“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不敷衍古人好办,认真做学问就是了。难办的是第一点和第三点。

        1908年,李梅庵特聘柳诒徵继刘师培之后,兼任两江师范历史教员。该校习惯,会计不送教员的薪水,要教员自己到账房去领。柳诒徵只管到校上课,但不找会计领钱。李梅庵不知,只知挽留,柳诒徵只说身体不好。后来,李梅庵知道情由后,痛责会计,将半年薪水如数送到柳府。这可说是不敷衍自己了。

        不敷衍今人方面,抗战胜利后,柳诒徵被选聘为江苏省参议员。一次开会时,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长为一件事指责某议员吹毛求疵,柳诒徵抗声而起,手指厅长声色俱厉地斥责说:“你是我在南京高等师范时的学生,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时负一时的治权责任,应当小心,敬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会议,就不配做民主国家官吏!”教育厅长一时被训得面红耳赤,呆若木鸡,而全场掌声雷动。

        保护和搜求书籍非常辛苦,柳诒徵两度中风。1949年,心力交瘁的柳诒徵申请退休,离开南京去上海定居。1956年,柳诒徵终因中风去世,他一辈子布衣蔬食,死的时候仅遗一床一桌,书10余箱。

        今年是柳诒徵135周年诞辰,南京大学有计划在仙林校区历史学系教学科研办公楼专门辟出柳诒徵先生纪念室,展示柳诒徵著作及相关研究成果。而一批柳诒徵未刊的诗文、书信,也将整理公布,让学界能对柳诒徵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柳诒徵“为学守则”三纲十八目>>>

        柳诒徵“为学守则”三纲十八目>>>

        一保身:遏嗜欲、省思虑、平怨怒、节饮食、谨言语、惩偷惰;二修德:事亲孝、与人忠、立志坚、律己严、执事敬、处境淡;三勤学:读经书、考史事、讲理学、习国政、作诗文、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