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新华日报】加快江苏流动儿童 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

2015-07-03276发布者:吴婵

分享到:

2015-07-03  新华日报(第14版)

 

        近年来,江苏在保障流动儿童权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受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向上流动渠道不畅、不良行为比例较高、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

        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成长环境的使然。文化、语言等沟通差异使得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城市儿童的生活圈子,一些流动儿童甚至遭受了城市居民或明或暗、或有意或无意的歧视;二是户籍制度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流动儿童面临着各种制度上的排斥和歧视;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为此,我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流动儿童社会适应

        1.打破户籍制度藩篱,保障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现实所存在的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联的各项公共福利政策仍然是导致流动儿童产生诸多社会适应问题的根源。因而,必须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弱化并消除公共福利政策与户籍制度的关联性。对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尝试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广度和速度,促使社会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能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减少社会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不良反应。

        2.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健全流动儿童管理制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的快速建设,使得构建和完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成为可能。对此,可建立以身份证号为唯一识别标识的信息库,对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登记,包括家庭情况、迁移前就读学校、考试成绩、基本健康状况甚至免疫记录等。并在此基础上,试行流动学生一卡通制度,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下发和管理,通过借助现代智能科技和网络技术,在省内统一推行、管理和使用,主要目的是实时掌控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为解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数据支撑。

        3.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增强流动儿童发展潜力。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普及力度,是加快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关键。对此,可在实施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之内。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由政府财政统一给流动儿童直接发放教育券,该券可在全省范围内通用,使教育不再成为区域性的公共产品而转为全体公民共享,避免各地因教育经费问题而消极对待流动儿童,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考试和再教育政策,使流动儿童能够在异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并要加大对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完成职业教育,使流动儿童能掌握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就业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和歧视,使流动儿童具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能够真正扎根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

        4.构建多维支撑体系,推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解决流动儿童学习社会适应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对此,可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学校、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和社区工作者等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如借助该平台,可在假期抽调教学骨干,组建流动儿童预备学校,对流动儿童进行课程补习与强化;组织心理学工作者对流动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社区工作者为流动家庭提供帮助等。在此基础上,还可建立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联系,向家长介绍育儿知识,促使家长能多关心多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维层面的补充教育和协同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流动儿童提高学业成绩,建立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技能,培养流动儿童的自尊自信,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光珍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