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南京日报】变“走马观花”式支教为定点帮扶 南京大学生暑期支教打起“持久战”

2015-08-26706发布者:吴婵

分享到:

2015-08-26  南京日报(第A05版)


    “在这里只呆十几天的我们,看起来就像‘傻瓜’”,这两天,南京大学爱之教社团队员支教西藏的一则日记在网上被热传,“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有无必要”再次引来热议。记者在高校采访时发现,其实与前些年大学生“走马观花”式支教不同,南京不少高校大学生暑期支教打起了“持久战”。


    南大学生短期支教遇困惑


    南京大学爱之教团队一行20人此次支教的地点是西藏山南贡嘎县甲竹林镇地区的小学。


    “才刚熟悉或者还未熟悉,我们就要卷铺盖走人,反而打扰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队员李雨萌在她的支教日记里写道:“在这里只呆十几天的我们看起来就像傻瓜。”


    “短期支教”前些年一直被社会诟病,“难以给支教对象带来什么”“更像一场深度旅游”等批评不绝于耳。


    爱之教团队负责人、即将升入大二的李钰凡坦承,在支教方面,他们确实比较缺乏经验,比如,团队中有9人不懂藏语,和当地学生交流有困难;当地学生很多连汉语名字都不会写,支教有些无从下手……


    李钰凡介绍,他们支教的小学非常缺老师,比如一个名叫色朵的小学,3个年级只有1个老师。“他们非常需要帮助。”李钰凡说,首次组织支教的她通过这次经历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还想和其他团队多取点经,争取一直坚持下去。”


    越来越多高校支教流行“持久战”


    “爱之教”团队学生的困惑是一部分短期支教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不过,与前些年大学生暑期支教相比,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暑期团队的支教已经非常专业,他们提前了解对方的需求、招募需要的学生,在支教地打起了‘持久战’。”团省委学校部的戚允升介绍。


    东南大学机械学院大三学生丁培是该校学生社团“支教协会”会长,今年暑假,该社团第6年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紫江县翠里乡高忙村支教。


    “每年暑假前的3个月,我们就开始面向全校招募队员,要求有爱心、有特长、有热情。”丁培介绍,协会组织两到三轮面试,从两三百名报名者中挑出32名志愿者。协会和支教地高芒小学的老师一直都有联系,招募队员前就会了解他们的需求。


    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晓麦”关爱西部儿童暑期实践团连续到甘肃支教5年;教师教育学院“携爱黔行,筑梦童年”爱心支教团连续到遵义绥阳飞利浦希望小学支教4年,而且每年支教时间都有近一个月。


    据团省委统计,江苏高校仅暑期志愿者省级重点团队中支教队伍就有150多支,多数打的都是“持久战”,其中南京理工大学一团队时间最长,在贵州支教已7年。


    志愿者支教之余开发“爱心副业”


    丁培去的高忙村非常偏僻,从南京出发,火车加大巴、加面包车,路上要花35个小时。第一年交流后,团队的成员就在想,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利用学校的优势,队员们列出了一系列计划并一步步实施。比如,去年,学建筑的学生为村子绘制了地图,设计了垃圾集中点、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今年,医学院的学生详细调研了村里的医疗卫生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在安徽支教时,每年深入农户家中,调研支教地农民劳作、耕地面积变化、留守儿童心理等情况,并针对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开出“药方”,增派“援手”。


    “支教成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当地的切入口,并且形成了学校与地方共建的长效的帮扶机制。”戚允升说。


    南京晓庄学院团委书记王延光介绍,支教地的条件通常很艰苦,贫困家庭很多,该校想出了“校企结合”的模式,携手爱心企业,为该校支教志愿者提供交通、食宿等经费支持,还根据学生们的调研,为当地贫困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用品等资助。

         本报记者 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