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Lehigh有个约会———美国里海大学教学培训感悟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棂,我伸伸懒腰,开始我与里海大学美妙的一天。换好贴身的运动装,推开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追随着柔和的阳光,奔跑在绿树成荫的里海大学山道上,与松鼠sayhello,与上世纪初叶的建筑对话……不一会儿,来到了颇具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图书馆前,从腰间掏出刚从图书馆借来的《TheNewEducationofAmerica》———这里是我最喜欢晨读的地方。我沐浴着耳畔的莺语燕鸣,思绪融化在字里行间中,与文字一同飞扬……
    基于问题,走向答案
    简单地吃过早餐,匆匆赶到Mohler楼的453号教室,今天的课程是GregReihman教授讲授的教学方法课程,整个课程围绕研讨课为核心展开,其中涉及了ActiveLearningStrate-gies(激发学生积极性)、Re-ThinkingCourseDesign:EnhancingIn-classInstructionwithOnlineTools(通过加强课堂上线上工具使用而进行的课程再设计),最终归结到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上。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老师们在教授的课堂上收益匪浅,在热烈讨论和此起彼伏的提问中走进尾声。事实上,里海大学的研讨课多数是建立在PBL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授们通过认真的解读这一教学方法将其融汇到每堂课程的教学中,这一理念我们在后面的Projects项目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并升华出进一步的理解。
  Projects1是在Prof.KristenJellison教授指导下的WaterPurificationSystem(污水处理系统)的建立。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们变成了里海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争论和碰撞中撸起袖管,用最少的钱做成了水源净化的一整套系统。大家各司其职,来自环境学院的老师测算来源水的各项指标和水浓度,材料学院的老师选择吸附能力最强过滤材料,艺术学院的老师为装置设计外观同时根据功能需要考虑分区并制作最终设备……当项目完成时,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学生完成时的那份激动,“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这一目的并不需要等到毕业走向社会———在我们读书学习的同时就开始了……”忽然想到Prof.LarrySnyder曾跟我们说过,里海大学的很多学生,在读书期间由于基于PBL课程,呈现了很多好的成果,这些成果转化为专利,在毕业之前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并取得了成功。这一理念在Pro-ject2的“That'sMyQueue:”EngineeringBetterQueuingSystems、Project3的Wire-lessSensing和Project4的SoilMoistureSensor中都不断加强。也恰恰是这个“基于问题”的原因,里海大学大一的学生逐渐走入了与高中时代不同的学习生活领域,他们逐渐将自我角色调整为社会的一分子、责任人,切切实实地与这个社会发生关系,甚至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有的致力于解决南非水问题的研究,有的关注环境污染的解决,有的则把目标放在金融体系的维护与加强上……于是,他们顺利地度过了“为学习而学习”的瓶颈,转而为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断激励自己去自发地研究、探讨。在团队讨论中,激烈而生动,每个人在下面准备充足的资料与论据,不断地头脑风暴、组群调整,为整个团队的研究进程的推进积极努力。最终,与自己心中的答案不断靠近,成就学业,成就梦想……
    手脑并用,超越想象
    如果认为里海大学的教学是只限于基于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工科类大学,那就大错特错了,Prof.BillBest在他的课堂上反复强调工程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即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当我问及里海大学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存在时,他专门引领我开始了一次特别的校园之旅。我们驱车沿着里海大学的山道蜿蜒而上,很快在一隅僻静的山谷中看到了一座颇具东方色彩的木桥。Bill告诉我,这是6位学生在四位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制作的木桥。四位老师分别来自艺术学院、土木学院、木工实验室、以及组织老师,而学生则主要是大一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座桥项目从设计到伐木,到木料处理、刨割,再到组装,直至成型共历时3个月的时间,老师只提供建议并在操作中给予方法指导,全过程皆由学生自己完成。用Bill的话讲,这个兼具东方审美气韵又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完成的木桥,是一个杂合的美丽怪物,但是却在学生创造中闪烁异样的光彩,也成为了校园异样的风景。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里海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Prof.LucyGains邀请我参观艺术学院工作室时跟我提及的一个项目。那是里海大学的20名学生在艺术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一座中国式景观设计,其中包括一座名为“合亭”的东方式凉亭,以及周边的漫步花园。将原本为废弃铁路的遗留地块,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成功地连接了各个社区,并成为社区居民生活起居闲暇时刻的休憩地带,颇受欢迎。项目完成后,作为里海大学对Beth-lehem城市的礼物,被正式纳为城市空间。
  除此之外,在与Prof.LucyGains的交谈中了解到,艺术学院为整个里海大学的校园雕塑、景观小品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专门为艺术学院学生在校园的山林中开辟了一块“SecretGar-den”,允许他们自己设计装饰,并将自主创作的作品摆入花园中,给人一种“四季虽往复循环,而人文艺术之树常青”之感。机缘巧合,我有机会参与艺术学院的暑期艺术课程的任教工作,由于时间紧迫虽然仅仅是为期一周的任课,却明显感到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学生有些是本院学生,有些则是来自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甚至无线电等专业的学生。他们积极地思索,认真学习艺术基础,基于已有的专业背景,追寻着自己人文艺术之梦。
    开放,迎接未来
    里海大学,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学环境,都是一个开放的典范,你在这里看不到人为的限制和隔阂,院与院的区隔不那么明显。在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动各式各样项目,将各学院的界限模糊化,反复加强互动,基于问题的解决,不断研磨自己的学术知识,同时培养了与不同领域学者合作研究的良好习惯。
  里海大学,正是以这样一种开放的心胸,迎接教育的未来。
  短短的26天,是我和里海大学的约会,短暂而美妙。培训过程中有方法的不解,有方向迷茫,有探讨的快乐,有付出的疲惫,有丰收的喜悦。谢谢你给予的,谢谢你引导的,谢谢你帮助的,谢谢你让东南大学老师们的脚印印在里海大学的林荫道上。
  东南大学,我的母校,我任教的大学,我挥洒青春的舞台;我更要谢谢你,让我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让我在梦想之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欣喜地发现自己的价值。愿有一天,你为我们自豪!

作者:艺术学院 郑德东

Copyright © 2014 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