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协同育人模式不问起点直插前沿
 

    编者按: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80%以上的在校生、累计超过30000名学生按照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方案进行培养。在创新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这所学校怎样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他们的回答是——在开放、竞争、合作的育人中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探索出“不问起点,直插前沿,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

华南理工:不问起点直插前沿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无菌实验室参加实验。 梁启华 摄

  近半数以上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了各类科技实践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近5年本科生共申请129项专利;深圳华大基因创新班成立以来,已有39人次以并列第一或者署名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或子刊)、《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27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我们荣幸地通知您,您被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正式录取了!”当华南理工大学2009级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朱彬接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涌上心头的除了激动之情外,还有些“小小”的纠结:因为这已经是她收到第四封录取通知了,在这之前她刚刚收到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两所新常春藤联盟学校的录取通知。
  在华南理工大学,朱彬和许多同学一样是学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受益者:超过5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了各类科技实践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近5年本科生共申请129项专利,发表378篇学术论文,共有2737人次在国内外重要科技竞赛中获奖,同比增长一倍以上;深圳华大基因创新班成立以来,已有39人次以并列第一或者署名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或子刊)、《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27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每届毕业生中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毕业生数占工科类毕业生数的比例均超过20%,学生数超过1000人。
  理念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一个也不能少
  “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能力在于创新成果要接上行业发展的地气,而非理论上的‘空中楼阁’”,作为华南理工大学“阳光小屋”团队的指导教师之一,建筑学院副院长肖毅强教授指导学生们获得了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亚军,并取得国内代表队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座预算高达250万元的“小屋”需要上百万元的赞助,这个数字对于大学生项目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面对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学生们用专业的合作方案打动企业,比如企业在项目中和学生一起取得的科研创新,企业将有机会共享这些技术财富。也就是说,太阳能房屋将是企业和学生共同进行技术革新与应用的试验田,这一点满足了企业的最大需求,为团队赢来了中建四局、兴业太阳能、施耐德电气、中建钢构等多个主力赞助商。
  另一方面,学生们带来了学校建筑设计院工程师,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的全方位支持和指导。而当小屋最终以390万元售出后,这些竞赛成果也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反哺多项专利。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在完成着“从设计师到施工匠”的“华丽转身”。 
  “很多设计缺陷到了建造时才会暴露。”技术组成员杨晓波说。而“拧螺丝”则是参与房屋的组装的朱彬干得最多的事情,朱彬与团队们一起制作了上百个模型,以此检验搭建房屋的可操作性和美观度。“建筑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能够建造出来,这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则将校企合作引入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中。为了让竞赛的题目更具有趣,学院在“IT创新创业大赛”中不仅设立了手机应用等行业内的热门方向,还邀请企业、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设计赛题:企业出题——赞助不仅是给钱,还要给出企业在研发领域中遇到的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专业教师出题——课堂知识不再是脱离实际应用的“口头支票”;学生出题——啃资料、翻资料,难倒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学院还与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著名企业合作建立了3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5个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被学生们称为“学术型社团”的微软、IBM、华为等10家企业学生俱乐部。
  机制创新:多类型、多途径、多形式,多条腿走路
  “在海心沙的设计上,应该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以形成数字化的互动景观,增加市民参与度。”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27号教学楼内,由华南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生联合组合的6个项目工作组正在用英文汇报他们在过去一周内的工作成果。
  “我觉得非常有趣,两种不同的观念走到一起,这中间有一种张力,”美国学生奥尔加·梅萨说。
  “每年都要通过筛选和面试来控制参与工作坊的人数”,从2008年就一直参与国际联合设计教学的苏平副教授介绍道,学院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费拉拉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一流的国内外院校每年定期开展合作,累计开展联合设计教学和工作坊19项,已有70%的建筑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受益。
  “我们的学生生源十分优秀,其人才培养标准就必须与国际水平看齐,才能在全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竞争中立足。”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说,“这需要通过国际化、专门化(研究型学习能力培养)等培养机制实现。”
  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多管齐下
  “华工有个三大满贯的牛人你知道吗?”作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的首届学生,金鑫曾分别于2010年、2012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细胞》杂志上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目前已经是华南理工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他又以科研成果《基因胚系de novo突变及其与自闭症之间的关联性》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至此,华南理工学子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了《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尖学术期刊的“大满贯”。
  金鑫的成绩只是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华南理工大学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全校各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和改革班达30个,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5%,同时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采取导师制、小班上课、个别辅导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化的教育使得常人眼里的“偏才”、“怪才”在华南理工摇身一变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优才”!
  在教学中,学校紧紧抓住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这些基础环节,开发工程模块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能力提供教学支撑;在科研中,以平台为支撑,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共享共用,有效推行研究型教学;在实践中,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通过开展本科生科研、学科竞赛等探究型学习、项目式学习和问题式学习,采取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这种“不问起点,直插前沿,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受益,让他们成为备受社会各界青睐的“抢手货”。(通讯员 孙宏志 周玉 吴夏曦)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7日第9版

Copyright © 2014 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