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行

2019-11-19291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未来如何适应、预判和把控全球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模式和路径,如何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进而给予有效的规划引导,是全球城市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1116-17日,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0余个国家政界、学界、业界等300余位代表汇聚南京,围绕“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新时代的开发区再开发、创新型城市发展与规划、“一带一路”产业园区与城镇化、“一带一路”规划科研与人才培养、新型城镇化与城乡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国土空间规划等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交流,以期探讨出科学引导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推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的空间承载地,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活跃的城市空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表示,我国通过调动政策、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内形成生产力,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全球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我国土地、劳动力的红利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开发区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开发区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幕式上,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大卫、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南京市玄武区副区长吴开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分别致辞。

黄大卫在致辞中介绍了东南大学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工作和成就。他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新型全球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本次研讨会围绕全球和中国城市创新发展、中国开发区转型、“一带一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国国际合作园区发展与规划等当代城乡规划学研究的前沿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也必将为拓展城乡规划学提供新的契机。

张振山提出,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占地球面积不足3%,却产生70%以上的GDP,消耗了70%以上的能源和资源,排放80%的温室气体。开发区的建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开发区从产业开发起步聚集资本和就业,到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应,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事实说明这是成功的发展模式。他表示,当前开发区面临新的环境,转型发展非常必要。推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将是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方向。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带来很大压力。借助开发区模式建成不同类型的开发区,不仅能够加快产业发展、产业集聚,还能推动产城融合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段进介绍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城乡规划研究,科研、项目、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成果。他表示,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对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他相信,本次论坛所汇聚的发展共识、学术思想、实践经验等将对中国规划走向“一带一路”提供宝贵的经验。

吴开芬表示,将全力构建国际化的平台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发展格局,推动省级平台、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三个平台能够联动发展,精心培育一批并且引进一批国际级、国家级的高端平台,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项目并能够转化落地,为科技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冷嘉伟介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个高校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并表示,在“一带一路”引领的新型全球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本届研讨会围绕“一带一路”特色议题、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等议题的召开,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以人为核心要素推动开发区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举行两场全体大会、四场主题论坛、三场青年论坛、两场圆桌论坛、一场特别论坛以及优秀论文墙报展示。

在特邀报告阶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主任郭力、埃及开罗大学工程学院教授Mohsen M.Aboulnaga、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田莉、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亚洲部主管Kensuke Tanak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兴平分别围绕“国际多边合作促进工业园区的绿色化转型和城市创新发展”“开放型和协同性创新:适应气候变化和宜居性提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方法”“外来人口居住权益视角下的城市转型发展:从城市更新迈向城市复兴”“开发区——中国经验的创新与思考”“新兴亚洲智慧城镇化的挑战:基于交通与环境视角”“新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空间:发展与未来”等议题进行主题报告。

王兴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开发区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集聚产业,依靠集约性相对较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他认为,未来开发区转型一方面要“向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产业园区的模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散,在与沿线国家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产业园区要与城市创新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功能,即从单纯的生产空间进一步提升为包含生产、生活、休闲、创新为一体的空间。“以前园区的发展更多依靠的是相对低端的生产要素,新的园区发展则将人作为核心要素,这就要求园区的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将人才集聚起来。”他说。

联合国人居署高级人居官员Claude Albert Meutchehe Ngomsi提出,城镇化会带来财富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非洲国家城镇化面临一些挑战,如制造业相对滞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脱离等。这些国家也向其他国家学习,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经济特区等举措,加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发展制造业,促进人口就业,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东南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承办,埃塞俄比亚斯亚贝巴大学、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筹)等协办。



2019-11-19【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