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新华社】中国高校助力缅甸妙乌古城申遗

2020-01-20165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新华社南京1月20日电(记者 陈席元)再过几天就是中国农历新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董卫教授却更忙了。2月初,他就要带队再次赴缅甸,协助妙乌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接手这个项目已经整整3年了。

妙乌是缅甸若开邦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是阿拉干王国的都城。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东南大学设立文化资源管理教席,希望研究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遗产保护方法与规则,并建议从缅甸做起。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快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在新城开发和古建筑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董卫说,“我们希望尽己所能,为亚洲城市科学发展提供‘中国样板’。”

周小棣在妙乌古城遗址上准备放飞固定翼飞机,航测古城核心区地形。


在妙乌古城西侧村落入口,董卫教授对佛塔做三维扫描测绘。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拥有以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6年12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申遗工作会议上,缅甸宗教事务和文化部考古与博物馆司决定邀请东大团队参与妙乌古城申遗工作。

“这是中国首次主导在外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周小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缅甸只有骠国古城遗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妙乌古城申遗得到了缅甸官方的大力支持。

2017年1月20日,带着多型无人机、3D激光扫描仪等设备,东大团队成为第一支进入妙乌古城系统开展遗址保护调查的外国专业队伍,开展了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对古城核心区进行了精细测绘。

东大团队对妙乌古城南侧寺庙建筑做三维扫描测绘。


周小棣还记得初见妙乌的情景:“我们乘船沿河而上,快到妙乌时已经入夜。妙乌被称作‘千塔之城’,远远望去,城市掩映在层峦叠嶂之中,几乎每座山顶都有一座塔,塔上的灯火映照着河面上的水雾,静谧而富有层次感。”

由于各种原因,妙乌古城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原始资料几乎一片空白,不仅无法满足申遗的起码要求,后期维护和修复更是无从下手。

“古建筑遗产一旦损坏,必须靠基础数据资料才能修复。”董卫表示,此前缅甸一些古建筑受损后,就因为缺乏原始资料,直接使用水泥修补,“这不仅违反申遗的规定,而且很容易被再次损毁”。

妙乌古城周边村落,东大老师操作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时,吸引当地儿童围观。


团队从最基础也最繁琐的数据资料收集着手,获得了古城核心区约8平方公里范围的影像、地形图、宫城遗址测绘图以及3000份入户问卷表格等基础数据,形成一个可视化数据库。

由于工作量超出预期,东大师生第一次去妙乌就在当地过了中国年。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找了一家小餐馆,摆两张桌子,就当是吃了年夜饭。

东南大学学生(摩托车后座男生和车旁女生)和缅甸考古队队员(驾驶摩托车者)准备出发前往实地勘探。

数据库还显示出团队师生在现场感知不到的问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泓告诉记者,都城多选址于平原并靠近河流,但妙乌地处群山之中,且皇宫并不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团队经过地形高程分析发现,妙乌古城分为南北两大台地,其中北部是宗教区域,南部是世俗区域。“这反映了阿拉干王国的城市规划思想,正是妙乌古城的独特价值所在。”江泓说。

在妙乌古城外围村落,东南大学团队和缅甸考古队的工作人员一起进村入户开展面访。


“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必须制定符合自身文化特征的申遗资料。”董卫告诉记者,申遗的周期一般长达十年之久,但2019年是妙乌申遗的关键年,“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两年时间里完成近十年的工作量”。

为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宗教礼仪和建筑特点,东大师生还针对妙乌社区发展、宗教信仰与传统建筑开展社会调查,入户面对面访谈。

近3年来,东大团队赴缅调研十余次,测绘了112座古塔和寺院,完成了妙乌古城核心区及周边共30平方公里的高精度飞测地图,编制了妙乌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和申遗管理规划,提出了遗产保护目标与古城未来发展目标,得到了缅方的充分认可。

缅方曾计划在妙乌古城水利体系和防御体系遗址所在的位置建设一座新城,但在东大团队建议下调整了方案,将遗址纳入古城保护范围。双方将加紧落实社区改造与建设、古代防洪设施保护与整治、遗产保护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遗产的保护和古城的发展不是一对矛盾,应当整合到一起去看待,亚洲人口密度高,人们生活于古城之中,不能为了保护古建筑而将两者隔离开。”董卫说,“我们希望将妙乌作为一个试点,将这里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东南亚其他亟待保护文化遗产的城市。”(东南大学供图)



2020-1-20【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