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要闻

东南大学广大师生干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1-02-251062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2月25日电】(记者 东萱)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校通过网络、微信、微博、集体观看直播等途径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学习,反响热烈。

曾在云南南华县挂职的扶贫干部,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豪裕说,今天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胜利召开,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辉时刻,作为一名扶贫工作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无比自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一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硬任务。我有幸作为教育部第四批云南滇西挂职干部到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挂职锻炼,亲身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走访“挂包帮转走访”贫困户,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我们绝不松懈,“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基本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接下来是发展性贫困问题,包括收入持续提高、教育和医疗基本条件持续改善等。我将和学院一起配合学校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发挥建筑学院专业特色,围绕基础设施提升与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质,集师生、校友、企业之力,“用心、用情、用力”,一起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婧菲说,今天上午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十分振奋,感叹于这场惠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战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好也前所未有。作为一名中国人,真是十分幸福,这得益于:第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第二,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离不开找准致贫原因、分类施策的重要思想指导;第三,我们党对扶贫减贫事业,不只有豪言壮语,还有“锲而不舍干下去”,充分发挥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832个贫困县党政正职坚守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累计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深入扶贫一线倾力开展帮扶;第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一名东大人,我也非常自豪,东南大学为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红土坡镇依黑么村修建村间道路、设立村小图书室、修缮水库,从城市和交通规划、人才支援到教育教学、医疗援助,用真情真干真投入书写了精准扶贫的“高校样本”。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将时刻牢记总书记说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牢记初心,履职尽责,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玲艳说,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课堂上、在工作闲谈中,我们经常会聊到的话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不寻常的2020年迈向奋进的2021年,正值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也是全国脱贫攻坚历史性的纪念时刻。今天收看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了解到更多的脱贫攻坚的数据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人民,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了向着更高目标进发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针对每个阶段、每个节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出战略谋划,指引着攻克最后堡垒的前进方向。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构建起严密、坚强的组织体系,脱贫攻坚披荆斩棘、捷报频传。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大家,层层压实责任,矢志不渝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广大党员干部全力拼搏,更有在脱贫岗位上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党员干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向不怕苦、不畏难的中国人民,便在这样的信念、决心之下,激发出无穷力量。八年,在风云诡谲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之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人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到,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完成这么艰苦卓绝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迎联说,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础上,中国已踏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大道,“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点,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意义非同寻常、影响极为深远。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大有作为。这是今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比,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袁健红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全国脱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从经济意义看,扶贫消除了区域发展中的“木桶效应”,加快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政治意义上看,区域的均衡发展关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消除贫困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公平,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社会意义看,帮扶工作的成功除了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还需要众多的扶贫主体、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东南大学对口南华县,南华县脱贫工作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将党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顶层设计的组织优势,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人才队伍优势和经济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优势转化为行动优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为助力南华县脱贫攻坚提供专业咨询,帮助南华县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国家制度优势。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沙木西亚·艾克拜说,每一位曾经奋战或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工作者,都是无名英雄。我身边也有一位这样的英雄,就是我的父亲。2018年初,我父亲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前往南疆四地州某深度贫困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生活。从2018年开始,我父亲最关心的话题变成了“如何因户精准施策”和一系列扶贫“行话”——“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降五通七有”,每次跟我们分享的开头必然是“我们村……”2018年10月的某一天,电话里的父亲高兴地宣布:“我们村的贫困率从年初的35.53%降到了1.10%!”我问:“小数点后都记得这么清楚?”父亲答道:“那必须!小数点后都是我们村活生生的人啊。”每一个脱贫数据背后,都映射着面容模糊的扶贫工作者们,念着“我们村”、喊着“一个也不能落下”,夜以继日奔着“决战脱贫攻坚”努力的结果。他们在党和中央的领导下,不负众望地赢得了这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向这群可爱的人们致敬。

自动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高佳文说,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亲眼见证了二十年来农村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再到高楼,从土路到柏油路再到水泥路,从只有一个农工商超市到如今的多家商场,从仅仅几辆大巴到如今的高铁站开通。对农村印象最深的是农村的医疗问题,农村医院少,规模小,而且农村的老一辈大多数都是农民,没有多少积蓄,各方面都格外节俭,尤其是在看病方面,能拖则拖,不敢去看病,舍不得去看病。但是如今农村医保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医院不断建立,各种政府免费体检层出不穷,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已经不再对医院畏之如虎,相反,他们积极主动体检,敢于看病,看得起病!从小到大,我见证了农村城市化的过程,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过程,更见证了党和政府为脱贫致富努力的过程。看着如今越来越城市化,现代化的农村,我真心感激能够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有这样一个党和政府为我们奋斗。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继续努力下,未来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我也愿投身于此,为美好的未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石伟说,今天上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收看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也充分体现出脱贫攻坚这项任务在我们党心中的重要程度。2020年我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而解决贫困人口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的任务。在2020年底,我国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绝对贫困已经消失。而党和国家对于脱贫攻坚这方面的努力,我是有目共睹的。我的家乡是一个偏远山村,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较多,但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如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村干部为五保户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全村的贫困户已经实现全部脱贫。这些可喜的变化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在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人都不能掉队,实现共同富裕也不是喊口号,而是真真实实地去贯彻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相信在未来我们村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也会继续巩固现阶段的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圆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东南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队林琬婷说,作为东南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通过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效,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支教老师的目标和方向。支教是联结不同地区不均衡教育资源的桥梁,是对西部教育资源的补充和对扶贫工作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是理想信念的注入,“智”是文化知识、先进技术的充实,而这正与支教的方式和理念相合。支教使孩子们拥有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视野,作为支教老师,我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帮助西部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增长知识才干,教学之余协助拓宽当地的致富道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发掘地方特色,助力扶贫工作。

人文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胡辰璐说,观看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我倍感振奋和鼓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我们青年党员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前年,我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前往祖国的中西部地区支教,当我看到公平的阳光穿越重峦叠嶂,看到一幢幢明亮整洁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看到当地学校的每间教室都在政府的支持下安装了多媒体设备,看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立下远大志向,这些变化无疑是脱贫攻坚成果最生动的写照!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需要像张桂梅老师这样的楷模一代又一代地接续奋斗。向他们致敬!

能源与环境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2019级硕士杨世蜜说,我是来自江苏无锡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从家去上学的路上需要走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穿过骂蠡巷,干季车子路过灰尘白土,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老桥有着坍塌风险,人们出行很不方便。今年寒假经过发现骂蠡巷变了样:都铺通了水泥马路,道路四通八达,宽敞明亮,人们出行也方便多了。房子也变了,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楼房与大厦。去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抗疫与扶贫,无论哪一项工作都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惟其艰难,方显勇毅”,2021年,我们要把在这场斗争中彰显的精神发扬光大,巩固脱贫攻坚,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努力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育学专业2020级硕士冯琴说,2021年依旧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建设水平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以前觉得美丽乡村建设离我们很遥远,但今年我却深深地领会到了美丽乡村的可爱之处。今年乘车回家乡过年,引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太阳节能路灯,一条条塑胶跑道,一座座凉亭,还有一片片傲然挺立的残荷。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我忽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离我近在咫尺!从前杂乱无章的建筑已经改建过拆除,荒凉的田地响应乡镇农业发展,成了荷叶田田。从前黯然无色的老家变成现在开阔干净的乡村,这巨大的改变令我深刻领域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巨大作用力!更令人惊讶的是,由于疫情,我已一年没有回老家,仅仅一年,村容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发生了!离开家乡时,我还了解到,目前只是村容基础设施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于此,也绝不会止步于此,乡风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美丽乡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一定会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2019级硕士胡倩说,我是来自湖北省宜城市小乡村的一名普通学生,从小到大见证了家乡从泥瓦土砖到现在随处可见精致楼房的转变,也见证了这些繁荣景象背后,政府和人民为了摆脱贫困所做出的努力。从我亲眼见证的乡村振兴过程来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无疑是推动达到这一伟大成果的重要因素。我熟悉的一位孤寡老奶奶一直一个人生活,膝下无子,亦没有什么其他经济来源,作为一名低保用户,奶奶能每年拿到国家帮扶的生活兜底资金,保障基本生活。这只是村中极度贫困人口的一个缩影。对于其他有劳动力的家庭,有的在政府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帮扶下,大家也慢慢地富裕起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看着乡村里的汽车越来越多,大家建的房子越来越多,很难不真心地感谢党的领导,不仅是我,也代表家乡,更代表无数在政府帮扶下走向富裕的劳动人民。

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2020级硕士尤晨淳说,春节假期返乡探亲,老家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原来墙面斑驳的民房换上了白墙黑瓦的新装,废弃的杂地变成了村里的邻里花园,小河两侧种上了绿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这些令人欣喜的新变化,根本在于党一直以来在脱贫攻坚领域的不断付出,让全村三十多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两百多户人家的收入翻了番。现在,家家户户不仅有耕地,还依托于秀美的田园风光发展了旅游业,依托于先进的数字媒体平台打开了产品销路,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老家的美,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20级硕士张艺凡说,在希望的田野上——四川大凉山产业扶贫观察第一次知道大凉山是在2015年,我读到大凉山四年级彝族小姑娘所写的“最悲伤的作文”,了解到这块贫瘠的土地。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州地处横断山脉山区,山高坡陡谷深,村寨散落在高山深谷之中,条件艰巨。第二次则感到惊讶,2020年,我发现家里的糙米,超市水果店的蓝莓均是来自大凉山。短短五年,伟大的扶贫工作者们就能将一个自然环境恶劣,观念落后的彝乡彻底改变模样。如今,走进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的沐恩邸社区,迎面而来的是带有彝族建筑特征的居民楼,房前屋后的菜园子,黄瓜、西红柿沉甸甸地挂在秧子上,社区中心宽阔的广场上坐着几个彝族大爷,孩子在笑嘻嘻地玩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大凉山等地区的脱贫改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向世界一诺千金地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学专业2020级硕士陈江涛说,今天上午,我观看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让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充分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脱贫攻坚政策的优越性,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摆脱贫困圆千年梦想,奋斗实干创历史伟业”。另一方面,在亲身经历了我的家乡实现脱贫摘帽后,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与自豪,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身先士卒、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坚定信念与决心。脱贫攻坚的成功离不开令人崇敬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在我的家乡甘肃天水,我目睹了脱贫干部与贫困户共同生活,指引脱贫方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胜利离不开这些先进个人和集体,也离不开人们群众的努力。

公共卫生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7级本科生吴晶莹说,对于贫困地区的变化,今年过年期间,我有目共睹,也感受颇深。众所周知,青海是西部地区的贫困省,而我所在的县城更是青海省的重点贫困县,通过走街串巷,拜访亲戚,我发现前几年过年还能看到的土马路已逐渐变成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前几年还能见到的砖瓦农家小院已慢慢转变为瓷砖玻璃的农家别墅,前几年还能看到的包产到户农田种植已逐渐实现了科学客观的大规模生产种植,心中对党和国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脑中对党和国家的跟随信念愈发强烈。“乡村必振兴,民族必复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华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青年一定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苦练本领,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冲锋陷阵,勇挑重担!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专业2018级本科生和杰说,通过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精神,我有所感悟。看到来自我家乡丽江市的张桂梅校长坐着轮椅受此荣誉,我深刻体会到脱贫攻坚,是真正的惠民工程。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党的温暖,深入了贫困地区,再加上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拔掉了千年穷根子,过上了小康生活,中国脱贫事业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世界瞩目!党员始终发扬了这种“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站得出来”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事业,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用榜样精神一往无前。


供稿: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瑭 审核:李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