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学习时报】如何讲好讲透思政课

2021-11-12475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89亿人,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这就需要讲好讲透思政课,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

讲好信仰之“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大学生的首要必修课,一定要做到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为处在培养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补足精神上的“钙”。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思政课的讲解往往是以灌输和传达为主,缺乏对学生脑中真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尤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很多学生可能课程考试的分数很高,但针对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什么区别等等一系列疑问没有从内心深处得到充分的认可和理解。

理论的“入脑入心”是学生真懂、真信、真用的前提和基础,而“入脑入心”的前提是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大脑的思考和内心的触动,必须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也不一定要讲得多么高大全,从学生关心的某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先把这一个问题讲透、讲清楚,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的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真理从来都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

讲好历史之“实”

要达到理想信念的坚定,除了在理论上能让人深刻理解,在历史的实践中也要能证明其科学性和正确性。发挥好历史“这位最好的老师”的作用,是当下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历史纵横交错,时间、地域、事件、人物等等有多个维度和多种不同的讲法。针对思政教育工作,讲好历史这门实践课的核心是重点通过历史讲解,让历史规律服务人、历史事件感动人、历史人物影响人,最终目的是通过历史的经验和规律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通过生动感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了重点要学习哪些历史,又强调了斗争、奋斗、发展、实践等具体事件,是思政课教师最好的课程指南。以史为鉴知兴替、观远方,进而在未来新征程上会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通过学习历史,也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讲好专业之“精”

对专业知识的精准理解和把握是讲好专业课的基础。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除了精准传授本专业的知识,还可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等方面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等。如工程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优秀工程案例传达合格的工程师要有家国情怀,坚守职业道德和匠心精神;通过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稳定性进行类比,传达改革和发展也必须以安全稳定为前提,让学生们理解安全稳定的重要性等。借助这种积极的影响感化学生内心,引导学生对职业和专业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对知识与真理有一种追求之志,驱动其内心自觉意识,学好专业知识、用好专业知识、钻好专业知识,在未来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品质。

教师在“精”于自己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精”于如何更好传授专业知识,要更多注重启发式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等,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多样化课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要求:“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

讲好服务之“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体现出全心全意的服务主要是在于一个“诚”字。老师是不是真心诚意讲好课,行政部门办事人员是不是真心诚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食堂员工是不是真心诚意做好饭,清洁工人是不是真心诚意打扫好学校卫生……校园内的全体教职员工时时处处都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各个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这种精神风貌会直接影响到每名学生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态度,是思政教育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属于“隐性思政”的一部分。

日常工作中,或因少有直接任务要求,或因考核指标不宜衡量、不够显性等,出现不愿抓或抓得少的问题。这些隐性思政的相关内容,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是学生眼中检视国家、党团及每个人是否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重要依据。否则,信仰的理论讲得再好,历史的证明再充分,若在实际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完全体现不出那份“诚”意,只会让学生的信仰失去支撑、理想信念不再坚定。需要指出的是,要求教师自律要严,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讲矛盾、碰问题。只要是对问题的真实内心感受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以偏概全,就不用担心会出问题。

讲好环境之“美”

学生所接触的周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属于隐性思政工作的一部分,是非常容易被忽视或很少重视的方面。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情操,保证人们良好的感觉和活跃的思维,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好处。优美的自然环境除了自身传达美,帮助人们松弛紧张的神经,消除疲劳,调节情绪外,还能适时地传达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思政元素和信息,达到显性与隐性思政的统一。将美的感觉通过环境建设得以传达,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环境感化和环境渗透,利用环境驱动学生乐做事、想做事、做好事。

从大思政的角度看,学生周边环境除了不同教育阶段的校园,还有家庭、社会甚至国际大环境等,自然环境与各种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都会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全程全方位统筹一体化考虑和逐步稳妥推进,根据教育环境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积极主动与家庭、社会团体沟通交流,让全社会乃至每个人都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在开展思政工作时,一定要时刻牢记大思政的概念,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到思政工作当中来,人人可思政、处处见思政、时时有思政,共同营造适于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美丽”环境。

(作者孙立涛 系东南大学副校长)



2021-11-12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