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东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构建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

2022-09-2625发布者:唐瑭

分享到:

建筑承载着时代文化内涵,见证着历史进程。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但其学术体系建构始于百年前,且长期受西方学术体系影响,构建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已成为时代所需。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从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讨。

根植中国 面向世界

建筑文化与文化传统、生产力条件和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现实等密不可分,必须根植其文化土壤,回应相应的社会问题,形成丰富的文化认同。从学术研究视角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已成为学界共同愿望和企盼。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提出,要从观念、本体层面建构中国建筑的思想与理论,在创作层面研究和讨论建筑认识论、方法论和美学特征,为建筑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文化发展之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认为,当代城市建筑理论体系和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西方化、同质化倾向,启示学界要在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语境下,通过文化创新和转化,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价值引领,在反思核心问题、规律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重构中国建筑现代性的思路。在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看来,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领域迫切需要从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角度思考中国建筑的发展,以大量成功的工程实践为基础,系统深入地开展建筑文化研究,探索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进建筑文化发展和运用,推动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在国际交流中提升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建构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不仅需要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也要厘清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提出,长期以来,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将西方的建筑理论等同于中国的建筑理论。基于中国建筑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国建筑学要摆脱“被人同化而不自知”的状态,以“自然”为哲学本体探索建筑学的规律性。他认为,构建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不仅是为了回应和解答中国建筑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能为西方走出现代化困境提供中国思考。

注重理论系统性和整体性

构建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实现中国建筑在文化层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从理论建构与制度创新两方面入手,理论与实践并重,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发展之路。

庄惟敏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特别是建筑文化学术体系,需要中国特色的系统设计方法论,注重平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实现人和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应当通过带有文化基因的方法论研究,挖掘出具有规律性的价值观表达,凝练出具有群体文化特征的方法论,并用其指导建筑设计实践。

在系统性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动中国建筑创作机制完善和实践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提出,当下的建筑实践环境和机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作机制不健全、专业素养待提高、文化自信需提升。其中,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的关键所在。中国的航天、高铁、5G等技术发展在实现科技创新的同时展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但在建筑设计领域,还存在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树立中国建筑的正确价值导向,在客观层面要优化创作环境,做到清晰公平;在主观层面要回归建筑本源,做到科学系统;在精神层面要提升文化自信,做到自知自觉。以学科教育和建筑人才培养为例,要重点加强人文、自然、社会之间的融合,打破文理界限,在自然学科体系上加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教育,提高建筑教育的人文含量。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性及视觉呈现,不可避免地要表现为某种“语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蒋楠提出,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师们一直在进行着现代的、中国的建筑语言的追寻,其间夹杂着建筑语言相关理论及观念的认知深化、中西建筑思潮的交织碰撞、建筑创作与实践的多元探索。在跨文化语境下对比中西建筑语言发展不难发现,建筑“语言本体”观念存在一定局限,其在中国建筑实践中也存在适应性问题。现当代中国建筑语言发展,要观照传统,坚持“语言—意境—境界”三者融为一体,注重文化和理论的转化与创新。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学者包辰表示,现代语言学和建筑学的交叉研究始于西方学术体系,在这种学术语境下发展的中国现代建筑及设计教育呈现出本土设计语言的“失语症”问题。基于汉字构形理论进行的中国建筑语言研究认为,汉字与建筑的交叉研究,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汉字和建筑在构形目的、构形原理、构形来源等方面存在共性,汉字构形理论对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语言具有深刻的参照价值。

程泰宁认为,以传统的科学理性来诠释建筑、诠释世界,不仅难以窥得全貌,而且还将陷入机械和僵化。只有在科学与人文、个体与整体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整体性、模糊性和科学理性有机结合的“自然而然”思维模式诠释建筑,才能让建筑学走出“理性的铁笼”,进入一个语言、意境、境界融为一体的“诗与远方”新境界。

本报记者 王广禄



2022-9-26【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