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 无悔今生——访交通学院陈荣生教授

2008-11-071540

分享到:

 

 
      【简介】 陈荣生,1939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6月任副教授,1990年10月晋升为教授。历任土木工程系主任,交通运输工程系主任、交通学院院长等职。曾担任多届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学会理事和全国道路、桥梁、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公路学会理事、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及道路桥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公路路基路面工程和机场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道路与机场工程的修筑与管理技术以及路基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发表专著、译著各1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现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身为东大的老教授,陈老先生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了四十多年。当陈教授谈及是什么因素在激励着他时,深情地说道:“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受新中国宏伟建设蓝图的激励和鼓舞,为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辛苦这么一辈子,是心甘情愿的。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够上学,并顺利升学,最后能在大学里当教师是很幸福的事情,内心里充满了感激,这也是促使自己无怨无悔辛勤为教育事业工作的动力之一。”我们深深地为这番话所折服,打心底为东大拥有这样敬业明志的教师而自豪。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很实在很经典的话。陈教授说,当教师其实挺难的,不仅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好的口才,即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老师必须精心地备好课,其实授课也是一门艺术。当了教师,很多东西还是从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身上学习到的,比如他的老师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时候非常认真,标点符号都一一指正,于是也沿袭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当然现在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指导和帮助学生以及师生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尽管学生们一致反映教授讲课讲的好,陈教授仍然觉得比较有缺憾的是自己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他觉得科技在不断进步,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几十年来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大学文化与东大精神
       陈教授认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二者在文化层次和文化水平上有区别。毫无疑问,大学文化里对学生的要求与社会文化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大学生的文化层次高,要求也越高,应当懂得更多的道理和礼节,比如在公众场合等要多加注意。当然,对学生犯错的处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通常是比较轻的提醒、批评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大学生是社会的孩子,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也是没有完全分界的。
       在东大精神方面,陈教授说东大精神很大程度上在校训中表现出来。从“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到现在的“止于至善”,充分地体现出其深刻性,这是他终生受益的源泉。南京工学院的老师重视教学的认真程度是出了名的,教学风气也非常好。记得自己初当教师时,在教研室的第一次试讲至今还记忆犹新,讲完后听课老师点评指出我的板书左高右低成了斜行很难看,此后这一缺点就改正了,并养成了板书平整的习惯。教研室对于教学研究一贯十分重视,如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安排等都逐项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讨论,还经常听取社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研室也要适时地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40多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自己受学生时代老师的影响是很深的,对从教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也难以忘怀。让人振奋的是东大重视教学的历史还在延伸和发展。现在,随着时代的前进,工作内容也会有所变化,老师们教学、科研任务都十分繁忙,但传统的精益求精工作作风是在骨子里的,东大的教学评估成绩还是很显著的。
       自律、创新、开放
       陈教授给学生的建议是应该向优秀的老师多学习,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职责,必须搞好。各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在方式方法上可能不一样,老师们各自的情况也有所区别,学生自己应该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在导师的指导下,克服依赖性,提倡创新性思维方法去完成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成果的论文研究。
       近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形成一股热潮。谈及此处,陈教授表示非常赞成学生出国留学学习知识。他说,如果条件允许,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对回国做贡献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我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只是走入世界的一个起步,完全入世仍然任重道远。陈教授说他最近在看一本书《百岁新稿》,一个百岁老人在其中谈到走入世界就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见解,认为要实现三个面向就要扩大视野,要将从本国看本国改为从世界看本国。陈教授说他潜意识里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自己也感受到了走入世界的影响力。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封闭的,“关起门来觉得自己不错”的时期国家就落后了,开放着走入世界时就强大起来。
       依照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陈教授说他早年出国到日本,看到日本的高速公路很不错,非常希望自己国家也能拥有,自然而然地就萌生了要为祖国交通事业献一份力的强烈愿望。过去国内的教育是比较封闭的,坐井观天。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学习别人的东西,自己也就发展起来了。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但国家要发展、提高文明程度,就要走出去学习更多好的东西。陈教授举例说他读小学的孙女暑假到日本,第一感觉就是“日本真干净!”;在我国,交通往往是人让车,在国外却往往是大车让小车,小车让行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国外是怎么样培养公民的道德文化的呢?有条件的学生出国留学是很好的学习渠道。
       重视学生培养
       作为学科带头人,陈教授强调要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深入专业领域的积极性。现在教师的研究课题比较多,总的来看,纵向课题(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相对来说少些,横向课题(省、部、市的项目)多些。大多有研究生同学参与。横向课题多作为研究生的基础训练,为争取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比如国外考察访问等。要往高层次的课题方向引导,做高竞争水平的课题,做一些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东西,这样不仅能提升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当然,与国外同行业的学术交流不仅能了解国外的研究现状,结交国外名师,也培养锻炼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有利于我们学科的教师结合国内课题、有利于学生现有的学习并做好论文,这样也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陈教授曾在日本九州佐贺大学任教。在谈及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的异同时,陈教授指出中国学生读书的坚韧性强,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学习非常认真,研究成果也不错,日本学生在这方面稍逊,但日本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比较强。他回忆到,老师只说说要做实验,很快他的学生就自己准备好了实验的器具,完成了实验。宏观地说,国外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就比较重视这一点,他们的专业知识面铺得比较开,但比较浅显,比如道路工程学课难度在我国差不多也就是中专教学的难度。在学生毕业工作后,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再由专门的人员授课,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而在我国,学生专业学习比较深,但工作后有些知识却一直没有用上,针对性不够。当然,不同的教学体制也是各有利弊的,不能一概而论。
       陈教授在东大辛勤工作了四十多年,对学生满怀期望,他希望同学们要树立自信,不满足于现状,努力学习、培养处事的能力,处好与外界的关系,在东大满载收获。采访陈教授的过程如师生般谈心一样轻松愉快,他的音容笑貌我们久久难以忘怀
(陈丽君 张水潮/采访,陈丽君/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