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未来“阳光三峡”

2009-04-30695

分享到:

2009-04-30 扬州日报 

  

   对中国来说,太阳能光伏产业就是一座座“阳光三峡”!昨天下午,作为“院士专家扬州行”活动的一部分,张耀明在扬州大学科技报告厅作《未来,阳光三峡》科技创新报告会,描绘新能源利用前景。

  保护环境需要可再生能源

  “社会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常规化石能源消耗日渐加剧,峰值将在2020-2030年出现,并在本世纪内基本开采殆尽。”这种“盛世危言”,张耀明有据可证:《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证明,化石能源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我国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由于污染造成经济损失,2004年全国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3.05%,超过5000亿。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5.8%),因此需要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这是能源危机显示在经济层面上的具象化表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各种一次性能源资源储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一半。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电力为中心,煤炭是基础,石油、天然气为重点,核能为辅助。其中电力70%左右是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张耀明大声疾呼:“保护环境需要可再生能源。”

  每年的太阳能相当于6万个“三峡”

  张耀明说,太阳是什么?是宇宙恩赐给人类的宝贵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较丰富的国家,全国2/3以上地区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000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6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我要感谢国家。”张耀明对国家将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入“十一五”规划甚为感激。从科学原理角度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太阳能利用方式之一,将逐步成为我国能源的绿色支柱,从补充能源成长为替代能源。

  按照张耀明的“数学公式”推算,1平方米光伏每年减排66公斤二氧化碳,光伏每度电减排660克二氧化碳(扣除制造过程消耗70克),1平方米的人造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0.649公斤。从减排角度看,安装1平方米太阳能光伏相当于造林100平方米。130平方米土地所建的屋顶安装3千瓦光伏屋顶等于3000平方米的森林,等于6个网球场大。

  金融危机推动光伏产业革命

  时至今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市场普及仍是一大难题。因为,目前国内太阳能发一度电的成本仍然偏高,居民们还“用不起”。

  那么,光伏发电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最核心的是价格。”张耀明说,必须要保证在未来6到10年内把常规光伏电价拉到1元/千瓦时,聚光技术在3年内实现1元/千瓦时,并有望与常规电力价格相当。如果政府支持到位,这个“时间表”均可望写在“3年内”。

  光伏发电的出路另一个关键要素是信心。即使深受金融危机困扰,坚定发展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信心不能动摇。张耀明说,中国人都要清楚,发展太阳能利用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太阳能将成为世界和我国的绿色能源支柱,这是一个战略认识,应该成为共识。

  事实上,金融危机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虽然打击了光伏产业发展的短期信心,但在金融风暴冲击下,晶体硅价格大幅回落,目前已降到80美元/公斤水平,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整体起到推动作用。此外,金融危机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出口短期内有影响,但清理掉了光伏产业链中的落后技术和薄弱环节。更可喜的是,国家近期出台的财政部补贴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拉动内需政策。

  张耀明建议,国内像扬州等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城市,要充分正视太阳能市场的有序开发和市场需求,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加强行业自律;注意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加快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明确太阳能发电上网政策,特别是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办法。

  此外,太阳能光伏企业要关注产业发展新动向,加快研发创新,形成低能耗、无污染的晶体硅提纯技术;关注低成本、高效率聚光光伏新技术的发展;关注物理法提纯、晶体硅薄膜电池、有机硅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电池、纳米薄膜电池等新技术的发展,适时介入产业化;关注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在获得光伏发电的同时进行热能利用,提高能效转换综合效率;重视系统集成技术储备和企业培育。

  人物名片

  “阳光院士”

  张耀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主任,我国太阳能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技术奠基人之一,人称“阳光院士”。自2003年,在南京江宁佛城东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他和他的团队常年蜗居在一间简易的铁皮房里做研究,完成了中国首座70千瓦塔式太阳能发电站的惊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