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勾起“怀旧情结” 新科技引来惊叹声一片

2009-11-12231

分享到:

http://jsnews.jschina.com.cn  2009-09-28 南京晨报   作者:宋宁

  一新一旧之间展示了60年间的巨大变迁。现场讲解人员告诉记者,在昨日开幕的“奋进的江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各种新科技产品的展台和老物件的展区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则勾起了不少人幸福的“怀旧情结”,而“江苏创造”“江苏制造”的新技术新装备让人大开眼界。

  喇叭裤蝙蝠衫勾起“青涩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流行的服装,中山装、喇叭裤、红裙子和蝙蝠衫都被放进了橱窗。在“家庭档案馆”的“衣”展馆里,你可以对比一下这些过去的时髦衣服与现在的时装,看看几代时尚潮人的打扮穿着。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勾起了许多观众的回忆,照片上一年轻人一身工人制服推着一辆自行车,一旁小伙子则是穿着蓝色条纹的海魂衫抱着一把吉他,“当时这种工人装是最流行了,他们是绝对的时髦打扮了,”一位中年观众指着照片说,这些老照片仿佛让他回到了年轻的岁月。

  家住盐仓桥的浦女士一大早就赶来看展览,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的,那时对于服饰的记忆基本是灰蓝色,印象中父亲都是穿着中山装。他们年轻人则开始流行起了喇叭裤,“到80年代就开始色彩丰富了”。在展览中,各个时代的结婚证、婚纱照等都引起了众多观众的浓厚兴趣。浦女士笑着回忆道,自己80年代结婚的时候,很普通的衣服,两个人并排坐在照相馆,咔嚓一下就是结婚照,“哪有现在这么多花样和讲究。”

  “三大件”的变迁成最热话题

  在“家庭档案馆”里,最让参观者讨论最多的可要数结婚“三大件”的变化了。上个世纪70年代,结婚必需的是“三转一响”,这一说法可能很多年轻人闻所未闻,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现场展览的60块钟山表也唤起了很多老人回忆。“走得准啊!连外地人都想要南京的‘钟山表’。”72岁的金恒盛老人很感慨,“北京的外甥媳妇看到我的钟山表,很想要,我就送给她了。”

  到了80年代,“三大件”就变成了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的“三大件”则是彩电、空调、电话,砖头大似的“大哥大”对于金老先生来说印象更深,“我儿子结婚那天,就是拿着‘大哥大’联系的,打到家里告诉我们迎亲的车子到哪儿了……”“现在结婚‘三大件’是什么啊?”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市民笑着说,那应该已经变成“三大子”了,那就是房子、车子和票子。

  土灶台让人想起大锅饭里的锅巴

  展区里砌成的一个土灶台前围了不少人,“我们家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在老物件的展厅,今年62岁的南京市民梁先生跟自己10岁的孙子说,他们家以前住在铁心桥,那个时候还没有煤气包和灶具,各家各户都是用土砖砌一个大灶,放两口大锅,锅下烧柴火,另外每家还会点个小煤炉,大锅煮饭炒菜,煤炉用来炖菜、炖汤或是用来烧开水,虽然现在都用上了煤气、电饭煲、微波炉等厨具,但梁先生还是很怀念大锅里做出来的饭菜。梁先生似乎对吃还挺在行,他说大锅烧出来的菜很入味,味道很可口,米饭也很松软,特别是大锅饭里面还能吃到锅巴,把饭全部盛光后,在锅巴上涂上一点香油,然后稍微加点柴火加热一下,很快就能吃到又香又脆的锅巴了。可惜现在吃不到了,这让梁先生觉得很遗憾,现在用电饭煲煮的饭是不会有锅巴吃了,“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啊。”梁先生说。

  老物件收藏折射时代变迁

  儿童的竹编摇篮、烫壶、煤油灯……在“家庭档案馆”中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而现场不少老物件都是民间收藏家高松的,“只要是我们生活中使用过的东西,我都收藏。”在现场作为志愿讲解员的高松告诉记者,他的收藏可谓包罗万象,老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门牌……这次高松一共从自己的藏品中选出了100多件送来参加展出。

  在众多展品中,高松对一个“马头牌”雪糕箱情有独钟,这是他从一个“二道贩子”手上买来的,“拿到手时,真的,我眼眶都红了。”高松说,这个雪糕箱让他想起小时候,他拼命做很多事,父母才“嘉奖”他一次,给了零花钱去买雪糕,还舍不得吃,直到雪糕化了滴下水来才去舔一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收藏的就是城市的记忆。”作为经济学硕士,高松说,这些老的物件也反映经济变化,而且比经济数据直观多了,带着时代的烙印,能够唤起集体回忆。

  电动客车“一口气”跑500公里

  大客车、双层巴士,充了电可以开500公里,江苏中大集团展示了一款纯电动客车和双层巴士,真正实现了零排放。电动客车外观上与一般的客车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没有油箱,搭载了充电电池。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是电动的,但它的动力性和持驶性还不错,充一次电,可连续行驶500公里以上,最大爬坡坡度可在20度以上,最高时速可达到110公里。

  徐工集团在现场也展示了5款重型装载汽车,其中新推出的登高平台消防车可将多名人员直接送到53米(相当于18层楼高)的高空作业,在城镇、油田、矿山的消防和救援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栽秧机也很新颖,机器栽出来的秧苗整齐、快速,要是真的能推广开来,农民就能告别手插秧的辛苦了。

  电子废料做成关公像

  在生态江苏展区,一尊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的雕像栩栩如生,“这个是什么材料,颜色和木头差不多,但摸上去又不像。”一位市民对这个雕像出现在生态展区很纳闷。旁边的解说员揭开了谜底。“这个是把电子垃圾变废为宝做的。”据介绍,这是一种将电子废料资源化处理的技术,把废弃的线路板经过机器颗粒化后,添加一定成分的化学制剂后,再灌注成型,就可以做成居家装饰的工艺品。

  生活中的塑料管如何处理让人很挠头,展台上一个模拟生产流水线则化解了这一大难题。“塑料垃圾进去,复合板出来”,参观的一位市民形象地形容了它的功能。讲解人员说,这种复合板可是既防水又抗腐蚀的,还有不变形等优点。

  机器人钻进污染区干活

  在“自主创新”展区,一款由东南大学研制的新型侦测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款有点类似于挖掘机模型的机器人,有个很酷的名字叫“紫金猎手”,它可以轻巧地伸出手臂,捡起地上的一张纸片,然后通过传感器传输画面,人们通过显示屏可以很清晰地识别和观察纸片。“捡东西算不了什么本事”,工作人员介绍,“紫金猎手”可替代人工进入被放射性或危险化学品污染的工作场所工作,利用自身携带的传感器对现场的环境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并且通过遥控操作方式对危险环境现场实行侦测和处理,为接下来的救援或除险提供第一手的实用资料。

  三大新能源电厂揭开面纱

  随风转动的“风车”,滨水的“核反应堆”……在展区中央,三座大型“发电场”模型引发了观众极大的兴趣。滩涂上树立起一大片“风车”的景象蔚为壮观,这是江苏国信东陵风力发电场的模型。大面积的水域,圆柱形的核反应设备,田湾核电站的模型对于很多人来说很神秘,解说人员告诉记者,其实田湾核电站已经于2007年投入商业运行,目前正在进行扩容。边上的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公司的模型看上去很普通,与一般的大型厂房没有啥区别,但它的功能绝不可轻视,解说人员说,这里面的两台机组每年可以消耗秸秆25万吨,节约标准煤10万吨,减少14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电量可以达到1.8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