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雷教授演译“昆曲艺术的魅力与美感”

2010-05-25315

分享到:

        桃红又是一年春。3月22日晚,著名戏曲史家、昆曲史论家、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莅临我校九龙湖校区人文讲座报告厅,以“良辰美景奈何天———中国昆曲艺术的魅力与美感”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讲。此次演讲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开设的第六届精品人文选修课程之“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的第一讲,同时也开启了我校新学期“人文大讲座”的帷幕,成为我校九龙湖校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吴新雷教授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是昆剧学、红学、中国戏曲史、宋元明清文学史。主要著作有《曹)芹》、《中国戏曲史论》、《昆曲“俞派”唱法研究》、《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曹)芹江南家世丛考》(合著)、《两宋文学史》(合著)、《红楼梦导读》(合著),并主编了《中国昆剧大词典》和《中国昆曲艺术》。
  吴教授虽已年近八旬,依旧精神矍铄,即使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多年,可他对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有着无限深情,是我国昆曲研究界的泰斗。近年来,吴教授奔赴各地积极阐发昆剧精华、传扬昆曲艺识,其为昆曲艺术所作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同样,在我校的此次演讲,吴教授依然以对昆曲艺术的执着和毕生钟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听众。
  在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中,吴教授从中国昆曲被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将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娓娓道来。首先,吴教授回顾了昆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指出昆曲自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原称昆山腔,简称昆腔,作为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昆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样态,并特别强调自清代中叶以来昆腔、昆曲、昆剧三个名词意义相同,互相通用,出现了三个同义词并用并存的局面。其次,吴教授展示了昆曲剧目雅丽多彩的文学性。由于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明清戏曲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昆曲恰恰能演唱元明清三代的戏曲名著,所以一些经典剧目至今仍活在昆剧的舞台上,尤其是“明清传奇”,吴教授还饶有兴致地鉴赏了一段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皂罗袍”一段优美唱段,恰是其“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主题,文采斐然,令人回味无穷。再次,吴教授详细分析了昆曲的艺术特征,指出昆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剧形态,其唱腔轻柔婉转、优雅动听,特别是各门角色的表演艺术,精美绝伦,并从声律唱腔、角色行当、表演艺术三个方面介绍了昆曲的艺术特色。最后,吴教授对当前昆曲的发展给予了展望,在介绍了当今全国七大昆剧院团的发展情况之中,吴教授对于昆曲艺术的绽放和繁荣的殷切期盼溢于言表,也引起深受昆曲艺术浸润的东大学子的广泛共鸣。(许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