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学者 真醇人生——记东大交通学院教授邓学钧先生

2010-05-25751

分享到:
 
       百年东大的历代学人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在这众多的东大学人中有一位和东大共同成长的老教授,他几十年如一日,在东大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在我国道路交通学科领域做出卓著的成绩,他就是东大交通学院的资深教授邓学钧先生。
        良师益友 呕心育人
        先生1937年出生于古城苏州,1960年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公派到美国肯塔基大学留学,1983年归国后即提出了道路工程本科传统专业改造计划。经过八年辛勤奋斗和努力探索,圆满完成了该计划改造目标,并于1993年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本科教育改造的同时,努力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先生的带领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东大道路交通工程学科于1990年获得二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权,并被列入国家、省级重点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先生从教近五十年以来,先后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门。培养出博士生39名,硕士生36名,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有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也有不少学生已走上部、省级领导岗位或进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人才梯队,大部分学生成为各自所在单位的科技或工程技术管理骨干。
        先生以开拓创新精神推动了东大交通学院的建设;以严谨求实的学风造就了大批交通专业学子;更以行为世范的标准,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先生书稿讲义上密密麻麻的注释到先生对学术观点的精辟点评,从先生对学生所提问题悉心解答到举一反三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无不体现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美德。
        追求科学 寒不改叶
        在科学研究的崎岖道路上,先生一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严谨求实,不断登攀新的科学高峰。留美期间先生研究并完成了高速铁路整体沥青道床多层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和电算程序研制。回国后连续承担国家七五、八五科研攻关项目沥青路面专题研究,在车辙试验、疲劳性能、引进DAMA程序以及典型结构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1991年承担江苏省首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对南方多雨、高温软土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承担江阴大桥钢桥面薄层沥青桥面结构和材料研究,在浇注式沥青桥面结构设计、材料、力学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沥青路面非破损检测设备FWD的研制与应用技术研究。
        早在1964年,先生就开始了汽车与地面相互作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留学归国后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等多项资助。至1998年完成的研究成果将车辆机械振动和地面振动融合为一体,揭示了地面平整度、车辆特性及随机振动荷载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地面结构动力特性影响函数及位移场理论。
        大师风范 拔擢后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生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学术梯队,其理念是宁要群芳争艳,不搞一枝独秀,因而先生千方百计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并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在学术进取上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事业发展上开辟广阔的空间。在东大交通学院这个创新群体中,有国内外著名的陈荣生教授、黄卫教授和王炜教授等一批交通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每一位的成长都与先生的精心培养分不开。在先生的严谨学风和宽厚人格的影响下,这支梯队已经形成团结合作、竞争向上、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群体。他将自己的学术职务让给年轻教授,将他们推向学术界,担任国内外学术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有机会施展才华。很多兄弟院校的同仁们都感慨先生的大师风范。
          先生以其真才实学教育人,以其创新进取鼓舞人,以其高尚品德感召人,以其身体力行带动人。先生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更教给了我们一个去品味真醇人生的方法,感谢先生!

    (本文作者:南京地铁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杨树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