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伉俪喜获英国顶级科学奖——快报记者越洋采访光电子专家东大校友王国裕、陆明莹夫妇

2010-05-251279

分享到:
 

        十几年前,数码相机被人们当成奢侈品,价格高得令人咋舌,如今,数码相机像手机一样普及。21世纪初,当诺基亚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摄像手机时,让人眼前一亮。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要归功于图像传感器的一次革命。而这次革命的关键人物就是英国爱丁堡大学Peter Denyer 教授和David Renshaw博士以及曾经在爱丁堡大学学习过的东南大学毕业生王国裕和陆明莹夫妇。
        2月4日,这四位科研人员获得了英国顶级科学奖之一——兰克奖,以表彰他们在CMOS图像传感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昨天记者越洋电话采访了王国裕和陆明莹夫妇。
     [英国奋斗]
       陆明莹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数码相机还是非常昂贵的,在她的记忆中当时要卖到几千美金。昂贵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CCD)的造价昂贵。日本和欧美也迟迟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1987年,王国裕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加入了图像传感器的试验小组,两年之后,妻子也加入到这个团队了。陆明莹告诉记者,当时一共四个人,试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寻找新的图像传感器。
       当时,试验小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能不能把普通的半导体集成电路(CMOS)运用到图像传感器中,这样不但成本下降三分之一,还可以大批量投入生产。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个4人小组真的是黄金组合,4个人攻克不同的方向,试验一步步向前推进。1994年,当我们把做好的芯片插入机器中时,我们终于看到了彩色图像,试验成功了,经过7年的努力,我们真的做到了。当时我们小组的4个人都非常激动,大家互相拥抱。”回想起试验成功的那一刻,陆明莹的语气明显激动起来。
        这一项成果发明之后,无疑给数码相机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划时代转机。现在用手机拍照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而在20年前,却是科学界的一项难题。陆明莹告诉记者,早在10年前,我们就预言在10年后,数码相机的价格会由几千美金降到10美金左右。
        回忆起当年初到英国的艰辛,陆明莹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的孩子还只有5岁,但是为了事业,只好把孩子暂时放在奶奶家,我们夫妻俩只能把对孩子的思念放在心里,一头扎进科研中去。”
        陆明莹说,刚来英国的头一年,我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当时我是自费公派来到英国学习的,生活来源仅仅依靠我先生微薄的奖学金,生活十分艰苦,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做试验。陆明莹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回国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我整整有3年没有见到儿子。儿子身体还不太好,每次听到儿子又去医院挂水的消息,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最后电话中的陆明莹停顿了一下,淡淡说了一句:“一切都过去了,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好起来了
。”
       [南京轨迹]

        这对科研伉俪都是江苏籍,妻子陆明莹是南京人,丈夫王国裕是泰州人。1954年,陆明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陆钟祚(东大知名教授)是我国电真空器件专业创始人,受父亲的影响,陆明莹从小就对光电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她考初中当年,遇上文化大革命,不得不暂时放弃学业。两年后,在附近一所民办初中就读,“因此妹妹基础并不是很好。”陆明莹的姐姐陆明琪说。1970年,刚满16岁的陆明莹被分配至一个很小的民办工厂工作,这一干就是7年。
       “在恢复高考制度前,妹妹一直没有放弃过学习,她半工半读,白天正常工作,利用晚上时间到夜校学习,很刻苦。”
正是凭着这股执着的劲,1977年,陆明莹考上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 
       在大学校园里,陆明莹认识了她的另一半,即是她同班同学的王国裕。
回想起当年,年过半百的陆明莹在电话中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成绩都很好,在平时的相处中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就这样,到了大三的时候,我们自然走到了一起。”在陆明莹的记忆中,他们基本没有花前月下,大多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大学毕业后,陆明莹考上了本校硕士研究生,而王国裕考上了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两人共结连理。1984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 
       随后,陆明莹留校当老师,丈夫王国裕也回到了南京,和妻子在同一所大学任教。
       1987年底,南京工学院派遣王国裕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相关链接----关于兰克奖

  兰克奖并不为国人所熟知,但这个奖项却是世界上光电子科学和营养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据了解,在王国裕和陆明莹获奖之前,世界上获得此奖的华人非常少,只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聂书明、“光纤之父”高锟、台湾的郑骅等屈指可数的几位科学家获得此奖项。

转载自2008.2.19《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