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同行 与南工同行——刘忠德在南京工学院

2010-05-25823

分享到:
 
    1982年2月28日经教育部党组任命,刘忠德走上了南京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岗位,其后曾历任党委常务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党委书记职务,直至1985年8月调任国家教委副主任。这位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给学校带来深刻变化的南工人,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影响深远的坚实基础。这期间,我曾先后担任党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在刘忠德同志身边工作的日子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他那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的深厚情感,那种忘我工作的高度责任心,那种统揽全局、敢于决断的胆略,那种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那种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作风。他的这些优秀品格和高尚人格至今仍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一、全面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刘忠德认为,对于学校来说,校、系领导班子的建设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因此,在他主持党委工作后,院党委根据中央关于干部“四化”和对调整领导班子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中层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编制人数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强调德才兼备,大胆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不搞照顾性安排,坚决反对派性干扰,强调党、政、学三套班子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同时注意选拔符合条件的非党干部和妇女干部。在重视领导班子相对稳定的同时,进行上下、左右的干部适当交流。
  在1983年5月底至8月上旬历时两个多月的干部调整工作中,院党委在召开干部会议和群众大会传达中央文件和进行动员的基础上,抽调37名党政干部组成考察组,刘忠德及党委其他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动员群众举行无记名民主推荐,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召开民主党派协商会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单位干部调整方案,报党委研究。
  经过调整,新提拔的中青年干部有58人,院内上下左右交流33人。新任命的中层干部总体人数比原来减少了10%;平均年龄506岁,比原来下降4岁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则由原来占总数的6644%,上升为8366%。
  中层领导班子全面调整完成后,党委紧接着对全院基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除机关的科室外,还包括教研组(研究室)领导班子的调整以及党支部和党总支的改选。全院93个教研组(研究室)的业务领导班子在调整后正副主任共有202人,改选了111个党支部。调整后的科室领导班子成员共有150人,平均年龄433岁,下降36岁,其中40岁以下的有84人,最年轻的为25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336%上升到533%。
  1983年底教育部党组对院党政领导班子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党委正副书记2名(暂缺1名副书记),正副院长5名(不包括名誉院长1名),平均年龄511岁,比原来下降近12岁,50岁以下的有4人,全部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4人。
  刘忠德认为,组织上调整不等于思想、作风建设的加强。1984年,他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列为全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当年9月27日全体党员、中层干部大会上,刘忠德就如何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作了专题报告。他强调:思想作风建设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端正业务工作指导方针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的问题,各级领导班子和院系机关第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第二要树立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的思想;第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刘忠德的倡导下,党委建立了“院党政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建立联系点制度”,党委常委和院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系、一个教研室,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在党委的要求和带动下,学校内新的各级领导班子以内部团结好、工作热情高、思想解放、开拓进取的面貌呈现在学校广大师生面前。许多群众反映,新的领导班子带来了新气象。
  由于刘忠德及党委一班人对学校体制改革和全面调整领导班子这项工作做得既坚持又细致,既科学又稳妥,为今后整党、改革以及学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
  根据中央整党《决定》和江苏省委的统一部署,学校从1984年4月开始,通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查、集中整改和党员登记等几个阶段,采取领导带头、自上而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启发自觉的方法,开展了整党工作。
  刘忠德与年轻的共和国一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他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对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重大意义,他深情地渴望我们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富强,衷心地祝福我们的祖国以强者之姿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他对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整党工作十分重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党委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整党动员,着重强调了为什么整党和如何整党的问题。他指出,从南工的情况看,整党是十分必要的。粉碎“四人帮”以来,我院党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也确实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思想、作风、组织不纯的现象,存在着我们的思想、工作水平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按照整党决定的要求,对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光荣的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所必须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号召全体党员必须端正态度,积极参加整党。
  在这次整党中,按照中央整党《决定》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党委着重抓了三个问题:一是进行了端正业务指导思想的教育,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总任务、总目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各项工作协调一致,纳入实现学校根本任务的轨道。二是严肃认真地进行了一次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左”的思想影响和“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消极因素得到进一步清理,从而增强了团结。三是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和在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的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广大党员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注意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整党过程中,党委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院系机关的作风进行了整顿,检查了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制订了整改措施,及时地查处了几起违纪案件,使党风党纪进一步好转。
  在整党中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1984年6月,顺利召开了院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制定规划,明确了把南工建设成为有特色的走在前列的重点大学的奋斗目标。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抓紧了在大学生和中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
  在这次整党的过程中,刘忠德强调要把学习文件贯穿始终,坚持教育与疏导相结合、整党与改革相结合,彻底摒弃以往历次政治运动中“左”的错误作法,不搞“人人过关”和“无限上纲”,以整党为动力,促进改革和各项工作开展,注意结合整党的实践学习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整党的对照检查阶段,刘忠德坚持党性原则,以坦荡的胸襟和严于律己的精神,带头对照检查和剖析自己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为全院党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许多党内外群众反映,在整党中恢复和形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是党内生活中多年来所没有的。通过整党,党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江苏省第一期整党单位经验交流会、省《整党通讯》和《高教战线》等刊物都介绍了南工抓整党、促改革的作法和经验。
  三、审时度势,大胆决策,全面推进学校改革
  熟悉刘忠德的人都知道:忠德同志不仅工作务实,而且具有创新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来不愿意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从来不甘落后,做任何一件事总是想多花几分力气,力争走在别人前头。”他认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的改革应当有利于四个方面的提高,即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更多地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他明确指出,高校的改革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学校各级干部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站在改革的前列、时代的前列,开拓前进。
  1983年元旦到来之际,刘忠德在校刊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为开创南工新局面而努力》的新年献辞。他说:“在开创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雄心壮志,要把革命气慨和务实精神结合起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围绕奋斗目标,抓住重点工作,打基础、求革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南工就会飞跃,就会出现一个新局面,这样后来人评议我们的时候,就不会说我们是‘平庸之辈’,而是值得怀念的有识之士”。在1984年6月召开的院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他代表党委作了题为《振奋精神,坚持改革,为把我院建设成有特色的走在前列的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我院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走在全国重点大学前列。他指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已具备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改革的条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到1990年以前的学校事业发展计划;领导班子全面调整后符合“四化”要求;我们早已进行了改革的试点,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也将很快完成;我院有稳定的创收条件;现在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基本同意我院作为江苏省高校改革试点单位,教育部也同意在我院进行改革试点。我们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要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工作更扎实一些,努力把我院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
  他充分认识到,改革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说:“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像新生事物一样,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大的改革是这样,小的、局部的改革也是这样。事物变化的规律还告诉我们,往往是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在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力求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从1984年起,在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稳妥的改革,坚持把教学、科研改革作为学校改革的根本,以领导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和保证业务改革。
  1.积极进行了教学、科研业务工作的改革
  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社会科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由原来27个专业调整增设为36个专业。继续开展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体系改革,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智能上,建立了跨系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组和外语教学工作组,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在1984年底召开的第二课堂工作会议上,刘忠德要求进一步提高和统一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使之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学校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二课堂指导办公室,作出了关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若干规定。
  改革了研究生招生制度和培养方法。1984年招收博士生22人,硕士生216人。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制订了改革工作纲要。图书馆成立了计算机小组和国际联机检索点。加强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创办了《高等工程教育学报》,举办了大型教育报告会。在科研方面,遵照中央关于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指示,制订改革方案,调整科研方向和选题,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和扩大了科研队伍,并且在校内开始组织学科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合,提高整体优势。如由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建筑研究所、建设设计院四个单位联合成立了建筑工程学科委员会和城市工程设计研究中心。
  2.开展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积极推行院长负责制
  随着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功能不断扩大,任务日益繁重,要求学校领导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党委从大量的行政工作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让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刘忠德抓住当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推行校(院)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的有利时机,竭力争取南工成为首批试点单位。1984年秋,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我院为试点单位后,刘忠德带领党委一班人与院长管致中等行政领导密切配合,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如实行内部管理体制及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民主与监督作用;设立党政联席会,共商学校建设、发展大计;制定学校事业规划,倡导树立优良校风、学风。由于思想统一、准备充分、党政协调、职责分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扯皮、推诿现象明显减少,增强了全院教职工的凝聚力,学校的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并于1985年10月宣布正式试行院长负责制。
  3.推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这项工作主要集中在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扩大系、所自主权,进一步完善系主任、所长责任制,使系、所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单位。具体作法是:向系、所下放一定的人权和财权,使责权利在系、所一级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将教研组和研究室一级的行政职能集中到系、所,以减轻组、室的行政事务工作,使它能按照教育规律集中精力去组织好教学、科研工作。由于扩大了系、所的自主权,在一些系、所出现了系所行政和党总支团结、协作,系主任、所长勇于挑重担、敢于决断的新气象。
  第二,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调整教职工队伍结构,通过定编,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并按考核结果发放岗位津贴。在建立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过程中,刘忠德强调要尊重高校工作的特点,努力探索比较适合脑力劳动、精神生产及知识分子特点的考核办法,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通过努力,过去那种放任自流的状况得以改善,调动起全院的积极性。少数同志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痛苦之后,也振作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多层次的对外科技服务,突出重点,注意重点和一般相结合。刘忠德认为,高校开展多层次科技服务,既符合学校实际,也符合社会需要。如果只是开展所谓高层次服务,那么大多数人员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在多层次科技服务中要突出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目的是创造国家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产业。1984年,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服务部,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学校的对外科技服务工作已经与教学、科研以及大学生科协活动、勤工助学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有组织的对外科技服务不仅没有冲击教学、科研工作,反而对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四,根据学校后勤工作特点,有步骤地试行社会化管理和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刘忠德提出,在改革中必须认真研究学校后勤工作自身规律和特点。他认为:高校后勤工作中一类是属于生产性质的,如校办工厂等,另一类是服务性质的,如食堂等。在高等学校中有大量的生活服务工作,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情况。在后勤管理改革中,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的杠杆作用,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改革办法。对服务性质的工作,强调要进一步树立为教学、科研及全院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思想。他提倡后勤改革要针对不同情况,试行社会化管理和推进经济承包责任制。
  在改革的旗帜下,全院教职员工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南工先后与苏州市、淮阴市签署了合作和联合协议书或意向书,为地方提供信息、技术、设备,培养人才,承担工程,地方为新产品试制和技术协作提供方便。1985年2月,南工与南大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两校可互聘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各自的本科生、研究生可跨校、跨学科选课,彼此承认学分,可相互使用对方的技术设施,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接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开发任务,理工文结合,联合攻关。之后,刘忠德又因势利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力促南工、南大两校的合并,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南工的改革,改出了特色,改出了生机,也改出了名气。学校改革经验曾于1984年江苏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会议上介绍,南工改革情况多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以及《高教战线》等媒体,探索了高校改革之路,积累了经验,在全省和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四、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改革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对此,刘忠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明确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注意不断清除“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及时研究解决各类人员的思想问题,特别要围绕改革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使干部和师生员工提高对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983年至1985年,在刘忠德的带领下,党委对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1.改革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广大教师、干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
  先后在全院开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伦理学》等四门课程。教职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学其中一门。采取自学和上课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以政治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中自学或辅导。
  2.结合改革,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委要求广大教职工正确对待政治与业务、教书与育人、工作与进修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83年暑假,党委召开了首次教书育人积极分子座谈会,并自此每年举行,从未间断,并扩大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育人”)积极分子座谈会。刘忠德不仅参加座谈会,而且带队外出考察。在1984年第二次教书育人座谈会上,刘忠德指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在校的大学生毕业后都是四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而当他们年富力强又有工作经验时,正是本世纪末国家中兴的关键时刻,他们将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培育好这一代青年学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有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材。刘忠德的远见卓识和大局观念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院党委于1984年11月召开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研究了如何贯彻院党委作出的《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并就进一步建立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新型人才的方向、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和改进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等问题,总结和交流了经验。刘忠德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学、科研、生产、后勤以及政治工作部门都要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而不懈努力。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
  在党委的倡导下,成立了“南京工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内容、新方法。在1985年5月底召开的首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刘忠德指出,要改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使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总任务、总目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进行,要在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克服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的弊端,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实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系统化、科学化,分工管理的责任化、制度化,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形象化。
  五、以严谨的作风要求自己,以高尚的人格凝聚群众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关心群众,是刘忠德一贯的作风。无论是年长的教授,还是年轻的学子,在与他的接触中都会感受到他的热情与真诚。他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外出办事经常自己骑自行车,写作所得的稿费全数交给办公室处理。但是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从来都是认真对待,妥善地加以解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的学生曾反映食堂去晚一点就吃不到饭,晚自修后肚子饿而食堂无法供应。对学生们反映的这个问题,经刘忠德和后勤的同志反复研究后,决定在食堂内部开设小吃部,从早上六点一直到晚上九点营业,解决了学生就餐的问题,很受学生欢迎。
  刘忠德对师生总是有一颗亲人般的心。1984年冬天,刘忠德和总务处及膳食科的同志一起同几个食堂的主任研究伙食工作,食堂的同志都说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吃上热饭菜了,当时有的同志认为能做到这个程度就算可以了。而刘忠德说:“我们都有子女,对自己的子女恐怕一顿冷饭也不会让他们吃,他们回来得再迟,做父母的总是要把饭菜热一下才给他们吃。”他真情地对后勤职工说,对学生要有一颗亲人般的心,处处为学生着想。青年教工有了困难,他也总是热情帮助解决。在院机关大会上,他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端正业务指导思想,转变作风,一切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着想,切实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1984年6月的一个中午,62821班曾勇等同学把一封信送到党委办公室。原来,曾勇同学看到院大礼堂年久失修,外表破旧、内部陈旧的状况,发出了“修修大礼堂”的呼声。这一呼声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签名,并在中午把这封信交给了党办。当天晚上,刘忠德就会见了曾勇等几位写信的同学,面对着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刘书记,同学们非常兴奋。他们说:“想不到院领导对这封信这么重视,更想不到党委书记会这么快地来征求我们的意见,这真是于细微处见真情。”
  刘忠德一贯待人以诚,善于团结同志。同时他又是一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开展谈心活动,不搞一团和气,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处理好同志关系、党政关系,做到党政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搞好学校工作。学院党政团结协调的经验曾在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大会上交流。
  刘忠德在南工主持党委工作期间,学校的改革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都产生了很大反响,这是与南工广大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与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分不开的,也是与刘忠德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他的业绩和贡献在南工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尽管他在1985年下半年调离了南工,但是他为学校所付出的汗水,他给学校带来的变化,以及在他离开学校后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给学校广大干部和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永远铭刻在南工的校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