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形势求发展 励精图治展新颜——刘雪初在南京工学院

2010-05-251159

分享到:

 


       自1960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南京工学院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各项工作都取得最好成绩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刘雪初同志担任党委第一书记兼院长。
  1960年,全国正处在经济困难的时期,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师生员工的生活条件大为恶化。由于前几年反右、双反、交心、“拔白旗”等政治运动和不适当的“教育大革命”,不仅使一大批同志在政治上受了伤害,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使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冲击。学校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多方面的,也是很严峻的。
  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初,中央又批准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60条》,正式公布在1961年下半年)。中央的这些指示,给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党委以此为契机,团结和带领全院教职员工,振奋精神,围绕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的贯彻执行,克服各种困难,扎扎实实地推进了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制订了《1962年至1967年工作纲要(草案)》之后,由于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学校工作做得一年比一年好,初步形成了群情振奋,欣欣向上的形势。正当全院同志满怀信心继续前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使工作进程中断。至今,许多身历其境的人都十分怀念当时的情景,并对这段极有生气和成效的进程未能“善终”而深表惋惜。
  下面记叙的就是当时学校几个主要方面工作的情况。
  一、以教学为主,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教学为主,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这个不言而喻的道理,成为人们的共识,却又经历了较长期的过程。在五十年代初、中期,经过大力提倡和反复的宣传教育,这个问题认识已比较一致了,但随后经反右等政治运动,把人们又搞糊涂了,到1958年“大跃进”时,再次兴起争端,对学校究竟应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为主,还是以生产劳动为主,争论不休。直到贯彻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才逐步恢复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抓教学质量成为学校领导的中心任务。
  (一)稳定教学秩序
  教学秩序的稳定,是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大干快上的狂潮也涌进了学校,曾经企图在三年时间内增设数十个新专业,把学校规模扩大到一万至一万五千人;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以及其他工作如清仓核资等等,动不动就搞突击,日夜奋战,大搞群众运动,严重打乱了学校工作的秩序。显然,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状况不改变,贯彻以教学为主的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就缺乏前提。以刘雪初同志为核心的院党政领导根据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的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这种局面,较快地稳定了教学秩序,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这些措施主要是:
  1.坚决把要求过多过急增设新专业的计划压缩下来,控制学校规模,几年内,在校学生总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
  2.缩短科研战线和劳动战线,使曾经受到削弱的基础课和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得以加强,并把有经验的教师放到教学第一线。
  3.稳定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和自学平衡计划。教学计划根据新规定修改后,在一段时间内稳定下来,据此制订学历,公诸群众,共同遵守。各门课程的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日历,按计划上课。各系办公室在与有关教师协商的基础上,按班级作出自学平衡计划,合理安排测验、实验和自学时间,防止学生学习负担畸轻畸重和各课互争时间。这些计划一经制定就不能轻易变动。遇有特殊情况需作更动,应经系主任或院长审批。这种严格的审批制度,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发挥了保障作用。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教学、行政、后勤,思想政治等各方面都逐步建立起各自的经常工作,这就使采用运动突击方式来进行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减少。
  (二)认真进行“三材”建设
  所谓“三材”,是指教材、器材和人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当时花了很大力量进行这几方面的工作。
  关于器材(实验室建设)和人才问题,在后面专题阐述,这里只说教材(包括教学文件)的建设。
  教材和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法说明书、习题集和习题课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专业劳动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和资料、毕业设计指导书和资料等等,是组织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与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关系极大,全校及各系都十分重视,《1962年至1967年工作纲要》中还专门对此提出了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到1965年,各专业和各门课程都有了基本上符合需要的教材和一整套教学文件,其中尤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老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文件质量较高,大体上实现了《工作纲要》所提目标。
  以后很多年,我校一直担负着较重的全国通用教材的编审工作,这与我们教材建设的基础较好有很大关系。
  (三)进行教学改革,贯彻“少而精”原则
  教育部于1962年5月间举行的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提出了教学工作应贯彻“少而精”原则的要求。学校对这次会议极为重视,刘雪初院长和金宝桢、吴大榕两位副院长亲自狠抓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被简称为“三抓”、“三步”、“五带动”的做法。
  1.教学工作要靠教师去做,“少而精”原则能否贯彻,关键是要发动教师,使他们认清贯彻这一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地见之于行动。党委十分重视做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加深教师对“少而精”的理解,从而自觉地行动起来。
  2.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外,还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是指:
  要明确搞“少而精”的目的性。我们所以要搞“少而精”,就其业务本身来说,是因为学习内容太多,反而影响主要课程没有学好、学透、学活,学生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也难提高。我们把搞“少而精”的目的归纳为:加强“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改变“三不”,即不透,不活,不巩固;实现两条,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但“少而精”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多而不精说的。因此,抓内容的精选又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同时还要抓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配合,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经常的调查研究,以便边讲授、边改进。这就要求领导做到“三抓”并举,即抓内容精选,抓环节配合,抓调查研究。
  鉴于过去教改一动手就会又砍又并的经验教训,党委明确提出两条原则:第一条是先动各门课程内容,后考虑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做法是:前后贯串,互相配合,从整个专业着眼,从各门课程着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条是动课程内容也得有个步骤,分“三步”走:第一步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分清内容主次,适当强干削枝,研究教学方法,各门课程,特别是新专业、新教师、教新课必须认真走好这一步;第二步是精炼教学内容,讲清规律,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学和实践时间,容许对教学大纲作必要的修改;第三步是在各门课程少而精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三基”串联配套和进一步搞“少而精”。
  3.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少而精”的工作真正落实到人,仅仅解决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使教师认识并感觉到贯彻“少而精”与自身的进修提高是一致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支出”,只要安排得当,在“支出”的同时,一定也可有所收获。
  教师要搞好“少而精”,必须有较渊博的知识,因此,客观上特别需要教师加强进修。在进修中既学习了中文资料,也学习了外文资料,要动手综合资料,动脑筋考虑方案(如科研)或教案,这样收获大,提高快。党委分析了这些情况后,提出把贯彻“少而精”的工作和师资培养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以贯彻“少而精”为中心,带动教师基础理论的提高、专业外文过关、教学文件建设、综合阅读文献技能的提高、教学过关等五个方面的工作,简单说就是“五带动”。这样就把各种工作按照它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串联起来了。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上述贯彻“少而精”的工作中,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还是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外文)方面,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一个由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从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的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这几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
  当时曾发动教师普遍制订教学文件,以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下面重点叙述受到特别重视的实验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工作包含丰富内容,它主要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少而精”原则,以及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整个专业和有关课程的实验项目,以及它们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分工配合的要求,筹设新实验;改进原有实验;自行研制、维修(当时是主要项目)或购置实验器材;制订一套实验环节的教学文件和实验室、实验器材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实验室建设,带动教师的进修提高。
  由于1958年不适当的教育大革命和大炼钢铁、大办工厂,使实验教学这一环节有所削弱,仪器设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迄今1962年下半年,全院约1000项实验中,还有1/3未能开出;在已开出的实验中,也有近40%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在《1962年到1967年工作纲要(草案)》中,把实验室建设单独列为18条之一,要求老专业到1963年末,新专业到1964年末开出必须开出的实验,写出实验指导书。同时努力提高实验质量,采取到1967年绝大部分的实验能满足教学要求。对部分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实验室,除满足教学要求外,还要求进行一定的实验研究工作。在3—5年内,相应地建设起一套必要的、规格化的实验设备。
  1961年初开始制订实验室建设工作规划,以后不止一次地修改补充。在实验室建设中,既有整个专业的规划,又有实验室、课程的规划和教师的工作规划,这样就使每项工作都得以落实并相互配合。在专业规划中,除一般明确各门课程的分工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各专业都在高年级设计了一个或几个综合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选择、设计、调试、测定数据和写出报告,完成整个实验训练,这样就从单个的实验到综合实验,形成了一个实验体系。这些均带有我院工作的特色。
  由于领导的重视和上下一致的数年努力,全院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63年一年中全院就开出了114个新实验,改进了122个原有实验,1965年基本实现了五年工作纲要的要求,再如计算机专业1963年开出了16项新实验。实验室建设的成就,大大改善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工作,促进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毕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真刀真枪地进行毕业设计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冲破了假题假做毕业设计的框框,提出了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也就是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任务做毕业设计;但那时的真刀真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干代学,满足于完成生产或科研任务的偏向。到60年代初,经过连续几届的摸索和总结,使毕业设计的性质、任务得到进一步明确,并对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的做法,总结出了具体经验,制订了毕业设计大纲、任务书、指导书等一整套毕业设计教学文件。这样便使毕业设计工作开始步入正常轨道,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它真正发挥了最后一个综合教学环节的作用。
  正当大家满怀信心,按照既定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狠抓以教学为主,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时刻,“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很多工作半途而废,损害极大,怎不令人惋惜呢!?
  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植学科特色
  纵观五、六十年代南工的历史,相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科学研究工作显得薄弱一些。1955年曾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但科学研究的热潮刚刚兴起,就很快被一场无情的政治运动淹没了。“大跃进”时期,科学研究似乎轰轰烈烈,但真正开花结果的不多。
  刘雪初同志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和学科建设,他认为:高等学校拥有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它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完全有义务也有可能为科学技术进步作出贡献,这不仅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自身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他甚至提出:一所大学声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批公认的第一流学科和能不能提供出色的、高水平的、有重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他到任后,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改变科研落后面貌方面,他多次向干部、教师阐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他在1960年5月所作《高等工科学校要成为技术革命的学校》报告中,就曾指出:高等学校应该成为技术革命的基地,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为整个国民经济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积极地作出贡献。又如,在1963年召开的教研组工作会议上,他作了题为《把教研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上》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说:“科学实验,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我们的国家现在还很穷,技术水平还很低,党和国家号召我们要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在科学技术上赶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我们学校的科学技术人员,在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参加科学实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这是责无旁贷的”“不搞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进行适当的科研工作,也很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除在《1962年到1967年工作纲要(草案)》中对此提出要求外,又在1963年4月制订了《1963—1992年科学研究事业发展规划(草案)》。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队伍和机构的建设
  各系都明确一部分教师在一段时期内(例如三、五年),稳定在科学研究这条线上工作。至1963年底,形成了54名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此外还有25名以主要时间从事科研的兼职人员。至“文革”前夕,这个队伍发展到100多人。对专业中基础比较好、学科方向比较明确的,就以老教师为核心,把有关人员组织起来,开展专题研究,并用科学研究工作带动进修提高。经过有计划的、长期不懈的钻研训练,形成一支通晓本门学科和具有研究能力的队伍。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原计划于1965年前建6个。至1963年时,实际已建起了建筑学、热工自动化、电真空器件等几个研究室,其学术带头人分别是杨廷宝、钱钟韩、陆钟祚,他们当时都已是全国著名的专家。这些研究机构,在“文革”后得到了发展壮大。
  (二)抓新专业的建设
  围绕以无线电电子学为基础,以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为方向这个中心,有计划地筹办了一批新专业,以使全校在专业上形成一个体系的特色。例如水声电子工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自动控制、精密仪器(当时称陀螺专业)、计算机等专业都是在那个时期打下良好基础的。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这两个专业,在全国设置得最早,一直受到有关方面的特别重视。
  (三)抓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课题
  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要求全面开花是办不到的,只有抓住重点,重点与一般结合,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出较明显的成绩。当时学校确定重点办好建筑学、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无线电技术、电真空器件、水声设备等五个专业。除了重点专业的一些学科外,各系还确定了一些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课题。要求各学科都要明确方向,选定科研题目,制订五年研究规划。方向确定后,不轻易变动,扎扎实实地做下去,一步一步深入,作出成果。对这些重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优先扶持。由于采取了这些正确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使新专业、新学科较快地成长起来,科学研究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据统计,从1961—1965年,获得较重大成果的科研项目有91项,其中成绩突出的有:行波管、电厂运行自动化、无汽鼓锅炉、热风冲天炉、工件淬火磨削表面质量、机器人等一批科研课题。此外,微波调频雷达、水声综合测量仪、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陆钟祚教授领导的电真空器件研究室研制的我国第一只行波管样管,解决了国内微波技术方面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禁运,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拨了专款建设研究实验楼,为进一步研究制造条件。
  可以说,现在全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较优秀和有影响的学科,许多博士点,以及若干个国家重点验室中,就有一部分与当年这些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队伍相关联的。
  (四)抓端正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方法
  这是关系到科学研究能不能取得有价值成果的大问题。刘雪初同志对此特别重视,他在《把教研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上》的报告中,就强调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指出:“在方向和方法问题上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也有两样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把学校的科学研究在适当考虑专业需要的条件下,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实际来进行,即在总的方向上面向生产实际、面向教学;在具体工作进行中,首先对生产实际进行广泛的调查和重点深入的了解,综合资料,分析问题,然后有目的地参考文献,钻研理论,再着手解决问题。在方法上是从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结合实际进行理论探讨,求得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的成果。凡是按照这种方向、方法去做的,由于要做大量的艰巨的工作,开始似乎要慢一些,成果小一些;但由于情况明,路子对,到后来必然会走得快,成果大。另一种与此相反,在方向上局限在书本文献中找问题,脱离生产实际,脱离学校教学;在方法上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关起门来稿科研。凡是按照这种方向、方法去做的,由于只要翻阅书本,查找数据,做某些实验,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写出一些论文,开始似乎是快一些,成果大一些;但由于缺乏实际,路子很难肯定,到后来就必然会走得慢,成果小,甚至要回过头来另找出路。”
  为了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规定在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中,一定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抓生产对象、第一性资料、理论研究、实验工作、成果鉴定、科研队伍,使科学研究的根子扎得深、扎得稳、扎得正,做到既有理论,又有实际,避免了学院式的研究方法。
  (五)推动普遍性的学术活动,把普遍的学术活动与专题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由于工作和条件的限制,能够从事专题科研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科研,或为他们参加科研准备条件,开展普遍性的学术活动很有必要。学术报告虽然大多数属于科普性质和读书报告的性质,但它一方面可以活跃学术空气和交流学术见解,为进行专题科学研究作必要的准备,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起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把一般的学术报告与专题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一般学术报告的基础上产生专题的科学研究,把某些专题的科学研究从一般的学术报告做起,可使科学研究有更好的群众基础和学术基础。
  为了保证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校还规定了每两周一次全校统一的学术活动日。
  学术活动的普遍开展,不仅大大活跃了全校的学术空气,而且取得了成果,仅1963年,全校就写出了500多篇论文。
  由于科学研究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本来就不能指望短期内做出辉煌成绩。在60年代初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虽然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还不多,但毕竟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做了准备。
  三、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
  办好学校,归根到底要依靠教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而当时教师队伍的状况是:老专家本来人数就不多,经过反右和“拔白旗”等运动,真正能起学科带头人作用的人就更少了;而广大青年教师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知识和经验都感不足,一时难以适应教学、科研和新专业建设的需要。因此,迅速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成为当务之急。刘雪初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他在1962年10月26日给全校青年教师所作关于师资培养提高的报告中指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要有好的教材、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水平问题,是关系教学质量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今天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快地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在以后几年中,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作为一项最主要的工作来抓。在这项工作中,副院长吴大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抓师资培养提高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
  通过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时事政策学习,帮助教师进一步端正立场、观点,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要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还要担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同时,还要使教师逐步认识到: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为搞好工作所必需,而且也为自身求得业务进步所必需,从而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并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坚持把进修提高与工作结合起来
  教师除极少数有机会脱产进修或参加实际工作锻炼外,大部分教师只能在职进修。在在职进修中,除了基础外语、高等数学、电测非电量等少数公共课程可以开班教学外,其他进修只能结合工作求得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步形成以贯彻“少而精”原则、从事实验室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三方面工作为中心,带动教师水平的提高。
  全院约1000名教师,被分配到三条线上,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适当时可以轮换,通过这些具体工作获得提高。
  事实证明:把工作和进修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既使工作落到了实处,又使进修提高收到了实效。大多数教师感到:无论在三条线中的任何一条线,结合工作搞进修提高,都能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坚持从严要求,走扎扎实实的“科班训练”道路
  人往往有惰性,只有从严要求,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为了增强每个教师进修提高的紧迫感,学校提出了“五年见高低”、“南工不是铁饭碗”的口号。
  所谓从严,首先是明确对教师业务方面的要求,分为外文、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五方面(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这五方面都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提出教师必须过“五关”,只有过了“五关”,才称得上是合格教师。
  其次,就是一关一关严格检查考核。其中外语考核分基础和专业两个阶段进行,基础外语由院统一组织考试,每学期举行;专业外语考核则分专业进行,外语合格后发给合格证。基础外语过关的人数,1962年底为63人(指参加学习班的),1963年暑假增加到200人左右,1963年底达到600人。其他方面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工作实绩和实物,如读书报告、论文、教材和教学文件、实验装置、工作报告等,由教研组考核,总之,力求扎实,一步一个脚印。
  这样严格要求,虽然曾引起过一些人的争议;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推进了学校奋发向上的气氛,教师队伍以至职工群情振奋,兢兢业业,经常奋战至深夜的人很多,促使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至今仍不少同志说:当时虽然感到有点压力,但现在想来,实在得益匪浅。
  (四)做好规划,落实到人
  教师培养提高工作头绪很多,情况也很复杂,必须作出周密的安排,才能有效地进行。校领导从1962年就抓规划,以后又经过修改补充。首先是教研组的规划,教研组在规划中明确三条线上定线定岗的要求,规定各人的工作任务,提出进修提高的要求,其中包括重点培养对象的安排和为老教师配备助手的安排。其次是教师个人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和教研组要求,做好五年业务工作和进修提高的规划。由于教研组和个人都做了实事求是的安排,因而使进修提高工作落到了实处。
  师资队伍的建设非短期突击可奏效,同样可惜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方面的规划任务未能完全实现。尽管如此,由于当时抓得紧,方式方法也较对头,使一批骨干教师打好了基础,这批同志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是教授、副教授,虽已年过花甲,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师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及时传达中央有关的决定、指示、文件,认真组织讨论
  刘雪初常给师生作时政报告,由于他的报告内容结合学校和师生的思想实际,语言生动,深入浅出,使大家易于接受,且兴趣很高。同时,结合时政学习进行学雷锋、学解放军、学习焦裕禄等教育,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刘雪初同志亲自帮助理论课教师解决备课中的问题,使理论课教育既能紧密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又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因而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三)切实解决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遗留问题,使一部分师生员工轻装前进
  从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中,全院有400余教师、干部和学生受过批判或处分,其中教师和干部有240人,占大多数。这些批判或处分,有很大一部分是不恰当的,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从1961年11月至1963年初,花了一年多时间,根据当时党的政策,一件一件作了甄别,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意见,并将结论取得被甄别人的同意,还采用适当方式与其他同志见面,而且进一步又根据条件安排了一些人的工作。尽管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工作不可能做得很彻底,但还是使一部分被甄别的人放下包袱,并和其他同志消除思想上的隔阂,取得共识,增强了团结,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对学生作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摸索,逐步弄清楚了五年中不同年级和每年开学到放假的一般思想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如:
  一年级,着重进行红与专的关系和专业思想教育,集体主义、群众观点的教育,树立关心政治、刻苦读书、尊师重教、热爱集体、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风气,结合中共党史学习,加强革命传统的教育。
  二年级,结合教学实习和公益劳动,着重进行劳动教育,树立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艰苦朴素的思想和作风,结合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加强阶级观点和对国民经济总方针的认识。
  三年级,着重进行立大志攀登科学高峰和正确处理生活问题的教育,进一步树立顽强学习的意志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结合哲学课的学习,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年级,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政治理论,加强政策观点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树立一定的政策观点和明确的组织观念,结合生产实习和专业劳动,进一步组织学习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
  五年级,着重进行服从祖国需要的教育,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适当进行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转变的教育,为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工作做好思想准备。
  除教育外,还严格校规校纪,例如规定禁止学生吸烟等。对违纪的学生,严肃处理。
  (五)为了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有一定政治修养、善于做思想工作、能密切联系群众的政工干部队伍
  在这支队伍中,除各级党团组织的干部外,还按年级设立了专职辅导员,规定辅导员必须与学生同住。此外,还让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中有条件的同志参加了系的党总支委员会,或担任兼职宣传委员,其他同志则参加团总支委员会,使他们及时了解院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党团组织的工作协调一致。对于业务课的教师,也要求他们利用自己与学生自然的联系,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也不错。
  对于这支政工队伍,党委除在数量上给予保证外,还重视抓培训。党委为他们开办政治理论学习班,每星期集体学习1~2次;还经常组织一些专题讨论,如各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专门性问题等。每年召开一次政工会议,系统地、有重点地总结交流经验,平时也注意交流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对学生团支书、班长、寝室室长等,也每年都要进行训练。
  这一系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做法,如何结合新的情况,创造出新的经验,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班组
  在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上,过去有过许多经验教训。《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提出:高等学校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党总支的作用是监督保证,支部是保证。对这个规定,开始在认识上有很大分歧。如何实行这个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逐步摸索出一条路子,概括来说就是发挥两个积极性,即既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又要充分发挥行政系统的作用;同时搞好基层党支部和教研组的建设,使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1.根据高教60条的规定,改组了院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调整了教研组的领导班子。院务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和部门负责人等主要干部 参加,系务委员会由正、副系主任和教研组主任等参加,把行政及教学工作交给他们,使之有职有权。这样一方面可收到集思广益之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各项具体工作,各院务委员又以系主任和各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去组织贯彻执行,系务委员会也参照办理,这就使各级行政负责干部切实挑起了工作担子。对于少数没有担任行政职务的委员,则以他们为骨干,组成了院和系的教学法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让他们也担任一定的实际工作,使他们也能各尽所能、发挥作用。
  2.切实加强教研组的工作。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的基层组织,教学和科研工作都要靠它来承担,因此,教研组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个学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的工作状况,因而搞好教研组的建设极为重要。党委对此十分重视,花了很大力气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963年,曾专门召开教研组工作会议,刘雪初同志在会上作了《把教研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上》的总结,对教研组的任务,应走的道路,如何安排好具体工作,教研组如何成为一个战斗的集体,教研组主任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班长等问题,都作了详细阐述。与会者普遍感到通过学习和交流,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学到了工作方法,找到了克服工作困难的途径,从而有信心投入新的工作。
  当时的院党政领导同志还分头到教研组去蹲点,具体帮助教研组开展工作。刘雪初同志就亲自带领教务处长、科研处长、党办秘书等人,长期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研组蹲点,参加教研组和党支部的工作研究,拟订计划,了解他们的工作、思想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用以指导其他教研组的工作,起了示范作用。刘雪初同志通过解剖这一“麻雀”的经验,产生了师资培养方面“过五关”、“走科班训练的道路”、“在战斗中成长”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不少是在这个点上先行一步的。
  像这样教师比较成熟,又过了教学关的教研组,如何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呢!?经过研究,一致认为应该组织起来进行科学研究;于是,这个教研组明确了电厂大型火力发电机组运行特性和自动控制的科研方向;1963年,成立了以钱钟韩教授为学术领导人的电厂热工自动化研究室。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自动化研究所。
  改善和加强学校的领导,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往的经验,有的仍然可资借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1960—1966年虽然只有六年多的时间,但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其原因首先是遵循了中央的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其次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与50年代就打下较好的工作基础分不开。应该肯定,作为当时党政领导第一把手的刘雪初同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每项工作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众所公认的。
  刘雪初同志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仅一般性地提出任务和指导思想,而且同时提出详细的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使大家不仅了解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且了解应该如何做,从而使大家有信心地完成各自的任务。他具有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思想及工作作风,在工作布置以后,他就深入基层,同干部和群众一起商量怎样贯彻,哪个单位做出了成绩,他就去帮助总结经验,并运用这些经验推动其他单位的工作。他每天上班很早,在处理了必要的公文以后,就开始到下面去“转悠”,与群众谈心,研究工作,除了开会,几乎每天如此,正因为他不尚空谈,一沉到底地抓工作,所以,对学校各方面情况及教师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当时全校有1000名教师,他能知道其中大部分人的姓名,并熟悉许多人的工作状况。对他的许多优良作风,不少教师至今犹很怀念。
  刘雪初同志平易近人,在南工一段时期的工作极有成效,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广大干部和教工,都把他看作既是令人尊敬的领导,同时又是亲密的朋友。
  十年动乱结束后,刘雪初同志没有再回到学校工作,但他在南工创造的业绩,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长远的影响,并将载入校史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