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系31级级史

2010-05-251060

分享到:

   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31级(1939~1943)的31级名称是来自两江师范学堂自1908年开办本科生为第一期起算,至1939年应为第31级。因此我级毕业后即在重庆创办的级刊名为“堞讯”,堞字由“土木卅一”四字组成,可资证明,“堞讯”因同学们工作调动频繁,联络困难而中途夭折了。
  土木系31级学生当时是大班(双班),据级友提供的不完全资料统计有65人,实际多少人不详。学生来源主要是统一招考(考区包括上海租界及香港),其次是内地各大学先修班和各地方单位保送的。如云南大学先修班保送丁泽洲、杨博青二名,西北联大先修班保送薛淑性一名,白沙大学先修班保送段君谷一名,四川省教育厅保送叶安伦一名,内蒙古沙王保送拓国柱一名。特殊情况的有1938年在武汉考入中大,因武汉沦陷不能及时入学,后取道河南于1939年方入学者陈式一名。由上海交大土木系介绍转入借读一年后毕业者朱保如一名。
  一年级在柏溪分校就读,二年级转沙坪坝本部上课。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分组学习,学生各按所喜选修。当时课程分(1)必修;(2)必选;(3)选修课三类。多数课程都规定有先修课,先修课不及格时不得选修后续课程。如力学的先修课为微积分,材料力学的先修课为力学,结构学的先修课为材料力学等。学生在修完必修及必选课后,还须选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后才能毕业。记得当时选修学分,每学期不得少于23学分。故每学期课程均很重,加上各种实验、实习和计划课等常占整个下午时间。因此每日上午四个课时和下午三个课时,在每个星期(周一至周六)几乎都排满了。在此情况下,部分学生常因先修关系或身体状况而延迟一年毕业。也有转至其他学院学习的。
  31级共分四个组,据级友供给资料统计为:(一)结构工程组共有17人,他们是赵世莹、张祖翰、贺光梁、姚琏、叶安伦、周明敏、严庆萱、李国仁、陈守敬、段君谷、林汝文、李振俊、孔德埴、王秉钧、朱保如、陈式及魏泉珠。(二)道路工程组共有23人,他们是薛淑性、张锡嘏、陈方棨、张怀仁、孙叔兴、李士敏、曹汝桢、杨光烋、王心韬、卢子俊、张维贤、王书欣、彭程岳、李树勋、贾广祐、李连长、丁泽洲、杨博青、李敏、刘锦源、高仰圣、金雨苍、拓国柱。(三)水利工程组共有6人,他们是钱宁、徐昌衡、许永嘉、王孝暹、侯振坤、何嗣章。(四)卫生工程组共有7人,他们是陈毓森、朱可善、李万英、曾骥、杨履沛、孙明、江彝淮。分组情况不明者共9人,他们是陆陶、徐唐、夏宏、冯根赞、陈碧辉、章士诚、唐竹筠、周毅航、向景明。另有转数学系一人卢历生,转经济系一人杨秀民,1939年前入学因病延迟学习于1943年在结构工程组毕业一人邓必义。
  学习期间学校各级负责人:
    校长:罗家伦→顾孟余→蒋中正(教育长朱经农)→顾毓琇(1944)。
    教务长:童冠贤→胡焕庸。
  训导长:张庆桢→杨家瑜。
    柏溪分校主任:王书林→王政。
    工学院院长:卢孝侯→杨家瑜。
    土木系系主任:刘树勋。
  各学年学习课程及授课老师如下:
  (一)一年级为基础课。入学时有编级考试,凡国文、英文、数学不及格者须先修基本国文、英文或高等数学。及格后方可学国文、英文或微积分。
  国文:李吉行。英文:阮肖达。三民主义:汪少伦。微积分:周雪鸥(柏溪)、唐佩金(沙坪坝)。物理:倪尚达、翁文波。实验助教:金有巽。化学:倪则埙。实验助教:潘家麟。投影几何及机械画:马成九。锻工厂实习:指导老师史宣。军事术科及战术学:教官。
  (二)二年级为专业基础课。第二外国语:(任选其中一门)德文:张家谋、李茂祥。日文:某先生。英文:孙晋三、俞大姻。经济学纲要:白瑜。工程地质:孙鼐。热工学:金先生。机动学:曹先生。应用力学及材料力学:戴竟、张模实。工程材料:陆志鸿。试验助教:严家骧。水力学:姜国宝。水工试验助教:杨秀英。平面测量:黄继渼。测量实习指导:虞兆中。木工厂实习指导:黄先生。
  (三)三年级为专业技术课及各专业选修课。结构力学:卢孝侯。电工学:杨钰。钢筋砼:曾威。钢筋砼计算与设计:刘树勋代。助教:陈学恭。道路工程学:方福森。助教:党士英。大地测量(包括水文、天文测量及最小二乘方数学):方俊。铁道测量:王兴。助教:徐筵。水文学:谢家泽。河工学:严恺。暑假期中测量实习(应用大地测量中的三角网归心法进行松林坡地形测绘):方俊。
  (四)四年级为各专业组选修课。毕业论文是自选论文题目和指导老师。高等结构学及设计、钢结构设计、钢屋及土屋设计:刘树勋。房屋建筑:曾子泉。铁道建筑:张万久。钢桥及钢筋砼拱桥设计:张万久。铁路选线:张万久。行车组织:孙玉泰。铁道信号:汪熙成。高等公路学:方福森。助教:卞维德。土壤力学:黄文熙。土石结构:涂允政、张万久。隧道工程:徐愈。水力发电、水工结构设计:谢家泽。灌溉工程学:严恺。海港工程学:某先生。都市结水:过祖厚、张人嶲。都市卫生:李师浩。
  31级的学习时间为1939~1943年,部分学生学习至1944年。基本全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当时环境异常艰苦,全部校舍多为竹筋泥墙和瓦顶土地的简易建筑。柏溪分校位于嘉陵江上游,距沙坪坝本部约15公里。中有操场,其环行跑道长300余米。本部确无大操场,只在校大门右侧有几个台阶式球场。图书馆设于松林坡小山峦顶部。环山峦坡脚筑一马路,全长约800米。教室、办公室及宿舍则沿山坡建造。因此每天上下课调换教室时,学生就象跑马般在山坡间上下奔跑。大部分学生(特别是沦陷区来的)都依靠贷金生活,常感饭食营养不足。加以1940年5月日寇三次袭击轰炸,尤其是在1941年2月一次轰炸中,松林坡中弹30余枚,损失惨重。我级部分学生,不得不依靠亲友和学校救济,渡过难关。在暑假时常利用学得技能,如代为复制绘图等工作,挣得部分钱作为日用零花和购买书籍等。总计65名学生中除转系二人,中途退学一人及毕业前去世一人外,其余61人均读完课程毕业。(其中有8人于1944年毕业)。
  据不完整资料统计61名毕业学生之中,赴美继续深造并在美国工作者有王秉钧、徐昌衡、拓国柱、夏宏等四人。赴美深造学习后冲破无理阻扰而回国工作者有叶安伦、朱可善、李万英、钱宁等四人。其余53名在国内工作者大部分均成为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或任院、处级总工程师等职务,部分人员在工作中参加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所从事职业多为房屋建筑、铁路建筑、公路、桥梁及水利工程建设等。获得最高级称号的是中科院院士兼清华大学教授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