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大本营,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地”

2010-05-251293

分享到:

朱 斐

 
 
  上世纪的一、二十年代,东南大学与中国科学社的结缘,壮大了东大的师资队伍,吸引了各地贤哲纷纷来此聚集,使东大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大本营,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地”,造就了一大批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首批专家。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我国深具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总结了清王朝愚昧、落后、灭亡的根源,认为唯有教育才能救国、唯有科学才能兴邦。他们纷纷飘洋过海到欧美各国,继1909年首批“庚款留学潮”之后,形成了新一波留学高潮。
        而这位后来成为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祖籍江苏江浦,与南京仅一江之隔,年轻时即十分崇敬南朝的宋雷次宗,集天下之英才,泓教于鸡鸣山下,名垂史册。郭秉文立志步其后尘,走兴学育才之路。他早在辛亥革命的前三年即1908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了理学士、教育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体制教育沿革史》,答辩通过后先在美公开发表,后在国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博士亲为作序,序文中称:“郭博士之著是书,不独表扬己国之事迹,且俾西人,恍然有误于中邦维新之变革。”当他埋头写论文之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之前身)就聘定他为南高教务主任。真可谓天遂人意,心想事成。1915年郭秉文终于来到斯地,就任斯职,先后任南高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东南大学校长,主校十年,一展其抱负。
        1914年,众多留美精英,眼看学业将成,报国情切,遂有任鸿隽、竺可桢、胡刚复、秉志、杨杏佛、过探先等发起,创建“科学社”,宗旨是“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1914年开始筹备,1915年正式成立,一致推举任鸿隽为社长。郭秉文留美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任中国留美学生会秘书长兼《中国学生》月刊总编辑,他对中国留美学生情况比较熟悉,同时和任鸿隽又是哥伦比亚大学同窗,志向也同,都想兴学育才,故郭秉文自应聘南高之始,就盛情邀任鸿隽及科学社诸成员,来南高共同创业,并建议“科学社”日后也迁来南高。
        南高也是1914年在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基础上筹建,1915年成立。至南高招生开学之际,已有多位科学社成员来校任教,未几,科学社的发起人几乎大部分来校,最后社长任鸿隽也来了。1918年科学社由美迁回中国,开始就落脚于南高校园,并更名为“中国科学社”,至1920年方迁至成贤街文德里新址。“中国科学社”的成员遍及主要高校,办有《科学》杂志,其组织建设工作延及至新中国成立。
        “中国科学社”的成员皆德才皆备、学艺双馨之士。现简要介绍几位如下:
        竺可桢,著名教育家,我国地学、气象学一代宗师,美国哈佛大学地学博士。他在南高、东大工作十年,创我国首个涵地理、地质、气象、矿物等多个领域的新型系科,亲自开出十余门主要课程,带出一大批教师,造就了一大批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专家;其所著《南京之气候》、《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中国历史上之旱灾》,以及有关台风等论著,均被公认为权威之作,其观点和方法至今为学者采用。研究联系实际,面向民生,努力为经济、生产服务,是其特点和可贵之处。
        秉志,著名生物学家,我国动物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韦斯特神经学院研究员,南高、东大生物系主任。秉志以后湖(即今之玄武湖)为天然实验室,那时的湖面及周围荒地比现在的景区要大许多,苍茫一片水域大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蹦的,各种树木花草,丰富多样,秉志与其助手从这里和全国各地,采集和制成了7万余件动植物标本,一批虎熊及稀有飞禽标本尤为珍贵,在口字房(学校主教学楼)建成我国最早最丰富的动植物标本室,被生物界公认为我国生物界最宝贵的财富。孰料一场大火使全部标本毁于一旦,东大校董会鉴于秉志和生物系业绩显著,特筹10万银元建生物馆(即今之中大院),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基于秉志的品学成就,亦对建馆予以赞助。早年为一系一学者盖一大楼,开历史之先河。秉志悉心治学,倾心育才,获全体师生拥戴。秉志终身事教,学子遍华厦,已皆是动、植物学界之前辈。
        胡刚复,著名物理学家,我国近代物理奠基人,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南高、东大物理系主任。胡刚复治学严谨,重教育才的精神作风,及他本人在光学、电学、磁学等方面的造诣,为东大物理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致事业兴旺、菁英辈出,走出了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等七位院士。物理界为彰显胡刚复对中国近代物理学的贡献,特设胡刚复奖。
        杨杏佛,著名政治活动家,早年参加同盟会,任孙中山先生秘书。辛亥革命胜利后,弃位赴美求学,获康乃尔大学机械学学士、哈佛大学商科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南高、东大教授,曾主持商科工作。时中国处于军阀统治之下,莽莽神州,若黑暗无声世界,唯东南大学这一方净土,允许任何主义、学说在此传播、辩论。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杨杏佛已在这里宣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论》,他鼓励学生参加“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梅庵和学生一起讨论社会主义,在玄武湖和同学一道庆祝马克思诞辰,讲马克思生平,勉学子为认定的理想和目标而献身。杨杏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不愧为南高、东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老师”。一位民主革命的老战士,却为东大社青团、共产党的建设打下了思想基础。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杨杏佛与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兼总干事,无情揭露将介石的罪行,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怒而密令戴笠指使特务,于1933年9月18日将他暗殺于上海法租界。
        任鸿隽,著名教育家,美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科学社社长,历任东大教授、副校长、教育部司长、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秘书长等职。任鸿隽在东大时间不长,贡献不小,主要有:一是向南高、东大推荐了多位厚德饱学之士。二是东大诸多改革和重大举措,他都鼎力支持,如“开女禁,在国内首创男女大学同学”,社会阻力甚大,任鸿隽力挺。任的夫人陈衡哲,东大文科教授,擅长西洋史、文学,系中国第一位女教授,他们的结婚仪式就是在梅庵举办的,文明婚礼,开社会新风,传为佳话。三是南高在申请创办东南大学的过程中,任鸿隽正好在北平教育部工作,各部委间有许多事要沟通、商量、请求支持,任鸿隽穿针引线,帮郭秉文做了许多事,且乐此不疲。是故经批准后在筹建东南大学校董会,确定由教育界的头面人物、有影响的部长、工商巨子、上海商会主席、上海银行公会主席等成员,组成中国高校史上阵容最强、实际作用最大的校董会时,教育部特别指定任鸿隽任东大校董会董事。任鸿隽一生的最亮点是:主政四川大学十余年间,殚思竭虑,倾心改革建设,业绩辉煌,使川大的规模、声誉和学校水平都上了新台阶,给川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印象,致60余年后,由川大后辈撰写校史时,不吝以十余页篇幅,颂扬这位老校长的光辉业绩,这在全国各高校史上,亦属罕见。
        “科学社”成员先后来东大任教的,以及东大教师参加科学社的还有:文理科主任孙洪芬;教育科主任陶行知;工科主任茅以升;农科主任邹秉文;西洋文学系主任梅光迪;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哈佛大学农学博士胡先骕等共30余人,其中多数后来均成为所任学科领域内的创始人、奠基人、或开拓者。
        郭秉文始终把广延名师当作办好学校的根本大事。教育部多次派郭秉文率团考察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郭均藉此良机,寻觅人才,礼贤下士,引得俊彦归。原燕京大学校长、后任美驻华大使,堪称“中国通”的司徒雷登,在其所著《中国五十年》一书中对郭秉文赞誉道:“他延揽了五十位留学生,每一位都精通他自己的学科。”其实,司徒雷登了解的情况和统计的数字尚不完全,实际数字比这还要多不少。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教育家,民国首任教育部长,北大老校长,他的办学理念新潮,他倡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他对东大很友好,帮助大。当年中国十位名人以十大理由向国务院倡议创设东南大学,蔡元培领先署衔;东南大学正式成立时,蔡元培又兼任东大校董会董事;1928年4月,江苏大学更名为中央大学,还是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即教育部长)时所决定,并由蔡元培亲自到校宣布。但大教育家也不免偶有眼光不及之处。例如,在大学及学科之建设问题上,蔡元培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认为“学”与“术”应有所区别,学是学理,术是应用,办高等教育应有分工,工、农、商、医等偏重应用的可称为“高等专门学校”,文理及法等偏重于研究学理的可称为“大学”,是故他在任北大校长期间,停办了农科,调出了工科(调入北洋大学,即今天津大学前身),只保留了文法两科,遂成为北大之损。
郭秉文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一所大学内,可以设偏重学理的学科,也可以同时设偏重应用的学科,两者互补互济,相得益彰。他到南高不久,就提出了“寓师范于大学的”主张,他认为:“欲振兴教育,需办好高师;欲办好高师,宜将高师办在大学之内。”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和当时社会的需要,从1916年到1918年,南高先后设立了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农业专修科、教育专修科,师范设实科,南高开全国之先河。这四个专修科的设立和发展,为以后创建东南大学创造了条件。东大成立时,即设文理、工、农、商、教育五科,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冠。茅以升博士就此曾说:“本大学学制,以工、农、商与文理、教育并重,寓意深远,此种组合为国内所仅见,亦即本大学精神之所在也。”此后,郭秉文又在阐述自己办学思想时,专门论述了“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把“学”与“术”、“学理”与“应用”及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讲得更明更透了。
        东南大学,学者荟萃,贤哲云集。
        文科
        有早年受业于章太炎先生、后获美国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学贯中西、被教师奉为魁宿、誉为纯粹君子的刘伯明;有被称为中国留美学生中的“哈佛三杰”中的两杰,即汤用彤和吴宓(另一杰为陈寅恪,后去清华);有“柏大三俊”,宗白华、方东美、施学齐,皆赴德留学后任柏林大学文史研究员;有著名心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陆志韦;有梅光迪、陈衡哲;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卢锡荣;有国学大师柳诒征;著名国学家王伯沆、吴梅、蒋竹庄、陈中凡、陈去病、胡小石、姚孟王员、钱基博、顾实等。
        理科
        有数学大师熊庆来,著名数学家何鲁;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胡刚复;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叶企孙;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吴有训;美国哈佛大学地学博士竺可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地学研究员张正平;美国理海大学地学研究员孙佩章;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博士李寿恒;瑞士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赵承锻。
        教育科
        有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改革家、后被誉为贫民教育家、乡村教育家、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他获得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硕士,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有著名教育家、教育改革家、美国哥大哲学博士、连续三届当选世界教育会副会长的郭秉文;有美国勃朗大学教育学博士廖世承;有美国哥大教育学博士程其保;哥大哲学博士朱斌魁;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艾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郭任远等。
        工科
        茅以升,我国桥梁工程鼻祖,美国加里基理工大学工学博士;涂羽卿,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硕士;杨肇燫,麻省理工大硕士;刘润生,美国康乃尔大学工程师;陈荣贵,纽约工程大学工厂主任;张延金,美电机科硕士;徐乃仁、余谦六,皆康乃尔大学硕士。
        农科
        秉志;胡先骕;常会宗,法里昂大学农学博士;唐启宇,美农业经济学博士;张景钺,美芝加哥大学植物学博士;胡经甫,康乃尔大学博士;钱崇澍,哈佛大学研究员;郝巽坤,美加州大学农科博士;姚醒黄,美犹太省农业大学博士;罗清生,美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
        商科
        马寅初,著名经济学家,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孙本文,美伊利诺大学社会学博士;杨杏佛、邝光林,均系美哈佛商学硕士;沈簌清、林志煌、林振冰、唐庆诒,均系美哥大硕士。
        当年我国国立大学仅北大、东大两所,两校关系友好,两校教师对彼此情况都比较了解。故而有北大教授梁和均先生的《记北大(东大附)》一文,文中有云:“东大所延教授,皆一时英秀,故校誉鹊起。……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的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这自然是梁先生的谦让之词,就人文领域师资阵容而言,没有学校能与北大相比。就自然科学领域师资的阵容而言,学界则有“东大是科学家的大本营,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地”之说。1922年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拟在中国科学力量最强的大学建造一所科学馆,专门派孟禄博士和威尔逊教授到有关学校作了一番调查,调查结果认为东大科学力量居全国之首。1923年,经东大校董会、东大行政、洛氏基金会三方面会商,决定在口字房原教学楼旧址,建造科学馆,校董会筹资10万银元,洛氏基金会负责10万元美元,1924年破土动工1927年落成(即今之健雄院),开国立大学接受外国基金会资助之先。
老东南大学这棵大树,根深、干壮、枝叶茂盛,在新中国的土壤及历史条件下,先后由此衍生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此种情形,中外罕见。
从1915年学校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1927年东南大学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短短12年间,从这里走出来的师生后来有32位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校友笑言:老东大是院士之乡。其中:
        教师被遴选为院士的有15位,他们是:周仁、陆志韦、竺可桢、秉志、叶企孙、茅以升、赵承嘏、陈焕镛、钱崇澍、戴芳澜、陈桢、胡经甫、张景钺、郑万钧、秦仁昌。
学生被遴选为院士的有17位,他们是:吴有训、金善宝、恽子强、冯泽芳、伍献文、五家楫、杨惟义、严济慈、柳大纲、吴学周、赵忠尧、施汝为、张肇骞、何增禄、王葆仁、陆学善、袁见齐。
        院士中有三位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他们是: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
        从这里走出来的师生,后来担任大学校长的有15位(有人兼院士和校长),有校友笑言:老东大是大学校长的摇篮,他们是:
        陆志韦:燕京大学校长
        马寅初:北京大学校长
        汤用彤: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叶企孙: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茅以升:河海大学、北洋大学、北方交大等校校长
        竺可桢:浙江大学校长
        任鸿隽:四川大学校长
        熊庆来:云南大学校长
        吴有训:中央大学校长、上海交大校长
        金善宝:南京农学院院长(现为南农大)
        郑万钧:南京林学院院长(现为南林大)
        陈鹤琴: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现为南师大)
        严济慈: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袁见齐: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张江树:华东化工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