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我山之石” 启迪智慧之道——易中天《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东南大学演讲会纪实

2010-05-263340

分享到:


      
        寒风初起晚秋尽,人文新讲智慧开。在东南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十五周年之际,历经百余年的人文教育传统浸润的人文大讲堂又迎来一位文化名人。著名的人文学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易中天教授于11月1日下午两点,莅临我校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剧场,为广大学子开坛布道,精彩演讲“我山之石——儒道墨法的救世之策”,同时拉开了我校庆祝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十五周年系列大型活动的帷幕。

        此次易中天教授的演讲会由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我校副校长郑家茂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熊宏齐教授出席演讲会现场,同广大东大学子一道聆听了易中天教授的演讲,在易教授所精彩演绎的儒墨道法的思想世界里体验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深邃智慧和独特魅力,易教授深入浅出、睿智风趣的演讲不时引发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值得一提的是,易中天教授与东南大学有着深厚的友谊,之前曾多次来校访问和讲学,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此次同样不例外,广大学子踊跃参加,在演讲会现场的两侧过道里都站满了前来聆听讲座的学生,使得焦廷标馆剧场在初起的寒风中成为一道火热的人文盛景。而易教授所演绎的儒墨道法的“我山之石”更是深刻地撞击着广大观众的心灵,其中所启迪的人文智慧隽永且令人回味无穷……

        天下大乱的根源:“资产重组”

       易中天教授的演讲主题定位于解读先秦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他首先解释了“我山之石”的源缘。“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即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我国思想文化史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也同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等圣贤一样属于世界文化史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而他们的思想作为“我山之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瑰宝,对当今中国和世界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春秋战国这一黄金时代,易教授通过现代公司的词汇比喻方法,形象地勾勒出其“三级所有、层层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与天下大乱、“礼坏乐崩”的根源所在。如果把天下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天就是“董事长”,“董事长”授天命给“公司”“总经理”——天子,天子再把资产分给若干“分公司”,即诸侯国,“分公司”在“总经理”——诸侯的领导下“封建”而治,在诸侯国内部再“封建”为更小的“子公司”——家,其“总经理”即为大夫。而天下大乱的根源即在于“分公司”开始采用不正当手段——“资产重组”,使得“总公司”消亡,并导致了战国时秦国同其他六国之间不义的战争并以秦国兼并其他六国而告终。正是面对这种“礼坏乐崩”的乱世,儒墨道法相继提出了救世之策,由此易教授对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逐个展开。

       儒家的救世之策:“让世界充满爱”

         易教授在讲解儒家的救世之策时,用“仁爱”予以概括,指出儒家的“仁爱”之“亲亲之爱”、忠恕之道和恻隐之心三种表现,其中“亲亲之爱”即亲爱自己的亲人,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的爱、兄弟之间的悌之爱,这是一种不平等而对等的爱,对等体现在双向的爱,比如子女对父母要“孝”,父母对子女也要“慈”。这种“亲亲之爱”在顺序上被延伸,直到“让世界充满爱”。易教授指出这种仁爱救国理想化的救世之策会导致“计划经济”,并描绘了孟子所理想的那种“数字化管理”的太平盛世,但同时易教授通过讲解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也指明儒家的救世之策并不能得以施行,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而言,这种思想并不能达到国君“与民同乐”的美好景象。

       墨家的救世之策:“国企改革”

       承接儒家的仁爱救国之策,易教授又指出了墨家的救世方略,而儒墨之间也恰恰是 “仁爱”与“兼爱”之争。墨家思想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弱肉强食,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公平、正义,因此墨家的救世之策就着眼于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国企改革”,具体包括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各尽所能和机会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互利互爱,即“兼爱”,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并不平等的仁爱是针锋相对的,而易教授在通过具体的小故事讲述孟子与墨家思想关于恻隐之心上的争论时也格外犀利与精彩。

       道家的救世之策:“不折腾才有救”

        在讲解道家救世之策时,易教授运用了“不折腾”这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道家认为的最好的救治社会之道就是“不救”的精神本质。不论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还是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都是倡导一种自然无为的思想,在道家思想看来,有爱就有恨,从尧时的亲疏有别,到舜时的竞争导致尔虞我诈,再到禹时战争的合法化,这样一种演化历程恰恰说明最好的社会不需要救治,“不折腾”才是最好的救。易教授还通过老子所讲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来隐喻当下社会政治层面上下级之间斗心眼、“躲猫猫”的现实,以及目前高校缺乏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的弊端。

       法家的救世之策:“以法治国”

       在儒、墨、道家的救世之策的最后,易教授讲授了法家的救世之道。法家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才能靠得住,另外爱也是没有用的,过度的溺爱反而会培养出“问题青年”。法家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明君主和暴君,大多数统治者都是普通人,而单靠一个普通人无法统治好,因此应该公平、公开、公正的实行奖罚制度,“以法治国”,并且只要“启动程序”即可。最后法家获得成功,尤其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由秦王国变成秦帝国,因而法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就这个层面而言它是最管用的。但同时易教授强调指出,最管用的并不等于是最好、最正确的,相反,法家的思想是问题最大的,这表现在法家的法只为帝王着想而立,这不仅与通过民主程序、全民立法而保护人民利益的今日之法不同,甚至与儒、墨、道家为天下谋的初衷也相去甚远,而且必然会导致“苛政”,因此就不难理解商鞅最后的遭遇,易教授详细讲解了商鞅“作法自毙”的典故,从而指出法家的法只保护君主,不保护人民,甚至不保护官员的症结所在。

       易中天对于儒墨道法的态度

       大道至简,易教授通过简洁的语言,将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演绎地通俗易懂并不失神韵、令人回味无穷,而在最后易教授还指出他对儒墨道法的态度。他首先举了一个汉代的例子,说明儒墨道法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汉初以道家学说为意识形态,奉行“不折腾”的策略,休养生息,从而实现“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增强,就重又“折腾”,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还是通过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因而是“明儒暗法”或者“阳儒阴法”。在此基础上,易教授用不同的“党”来形容儒墨道法的地位,其中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法家是暗中的“执政党”,墨家思想变成“地下党”,道家是参政议政的“在野党”,相应地,易教授对于儒墨道法的态度在于首先应该一视同仁,他们都有问题,都关注各自不同的领域,其中儒家关注文化、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个人、法家关注国家;另外还应该抽象继承儒墨道法的可取之处,比如对于儒家要仁爱不要礼教,对于法家不要统治要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等。

       易中天与东大学子的对话

        易教授在演讲之后饶有兴致地与现场聆听讲座的东大学子进行了富有意义的对话,答疑解惑。其中在有学生提及如何借用儒墨道法的思想资源以提高自身修养时,易教授详细解答了如何做人的问题。易教授首先指出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找到伦理道德的那个不可还原的逻辑起点,即“亲亲之爱”,但他并不谈人性,没有解决好人与坏人之分;孟子则认为水有上下,人心向善,提出人性向善论;告子则认为人性无善恶;同样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则认为人性有恶的自然属性,也有“伪”即善的社会属性。法家的韩非子认为人性都是恶的,所以需要设计政治制度加以防范。总体而言,应该“以法治国”、“以德育人”。在此基础上,易教授强调做人应该遵循忠恕之道,既要遵循儒家也是作为当今世界黄金法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遵循庄子所讲的“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的人生信条。除此之外,易教授还在对东大学子的对话中提出中国古代不缺技术,缺科学的观点,提及怀疑、批判、分析、实证的科学精神,以及如何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实现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的建议。
总之,易中天教授的演讲大道至简,博古论今,深入浅出,并富有深刻寓意,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易教授通过演讲引领广大学子进入一个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之中,不仅给予一种知识和历史的体验,更赋予广大学子以心灵的、智慧的和思想方法的深刻启迪,而其渊博的知识视野、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感染了聆听讲座的学子。

       作为庆祝东南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十五周年系列大型活动之一的“易中天教授东南大学演讲会”获得圆满成功,最后我校副校长郑家茂教授代表学校上台向易中天教授赠送《清明上河图》织布画,以表达对于易教授的深深谢意,而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也同样是对易教授精彩演讲的崇高敬意。

        易中天先生简介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许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