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大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驾驭人生的能力

2010-05-262643

分享到:

  
      
          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于丹教授应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邀请做客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为东大师生带来了一餐丰盛的文化盛宴。

        两个小时的讲座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于丹教授和东大师生一起畅谈经典,感悟成长,赢得师生的阵阵掌声……

        喜欢东大学生叫她师姐

       于丹教授的讲座持续了2个小时,她也整整站了2个小时。因为她发现有很多站着听讲座的同学,她说:“你们站着,我也站着。”于丹表示,一直以来,她坚信自己会一直在大学里教书。因为她认为一个当老师的人只有在大学里面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是接地气的,是被学生滋养的。她希望东大的同学们叫她师姐,她说:“我们北师大的校长钟秉林教授是你们的大师兄,他都是师兄,我为什么不能是你们的师姐呢?”于丹被九龙湖校区震撼,她说,辽阔的九龙湖校区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空间感。她认为这种辽阔对学生来讲很重要,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心胸,人在一个宽阔的地方长大,是一件荣幸的事情。大学真正的意义是酝酿大人格,培养大气魄,涵养大胸襟。一个人“大”了,就不再怕世界上的“小”,他就可以所向披靡,他可以镇定从容,无所不能。校区大、师资好、牌子硬是外在条件,这些能不能成全个人要看每个人自己。于丹认为,真正的大学不仅是一个有高楼大厦的地方,一个好的大学,能给学生一种自我评价的能力,能给学生一种辽阔的心胸,还能给学生一种驾驭人生的能力。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建立人生的格局。于丹说,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其宽度。

         让一碗米实现最大的价值

        于丹说,据她所知,现在很多毕业班同学都在抱怨就业太难。大家会说为什么偏偏我们赶上了金融危机?为什么入行的门槛越来越高,薪水却越来越低?毕业生的价值到底怎么实现呢?针对大家的这种疑问,于丹说,大学给予你的,不仅仅是专业课程,更重要的是自我把握的能力和自我价值评估的能耐。她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徒弟问他的师傅一碗米能有多大价值。师傅若有所思地说:因人而异。把这碗米交给一个家庭主妇,加点水,上锅蒸个十几分钟,出来一碗米饭,这是一块钱的价值;在一个有点经济头脑的小商人手里,他把它泡一泡、发一发,分四五堆,用粽叶包起来做成四、五个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同样一碗米如果交给一个大商人,他加入酒曲、加热、发酵,出来一小瓶酒,这个酒可能值二三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于丹教授跟东大的同学们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越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价值,产品与原生形态之间越接近,价值含量就越低。如果你耐得住时间的煎熬,能够在很长的时间里等待自己的升值空间,那么你就能获得很高的价值。

        可以优秀,但不要尝试完美

         于丹告诫同学们,要努力做个优秀的人,但不要试图完美。完美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一个人试图完美,他就会把自己绷的很紧,他就会要求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缺点,不能让别人见到自己一丝一毫的瑕疵。于丹说,在北方,一到冬天就会在写字楼和酒店里看到成排的棕榈树、竹子啊什么的,远远看去,郁郁葱葱。她说:“我隔着十几米就知道是假的,就因为它没有一片黄叶,真实的植物不可能没有丁点黄叶的。有黄叶就意味着还会有嫩芽,有枯萎凋零,就意味着还会有蓬勃生长。”于丹认为,如果一种植物完全没有黄叶,那么就可以确认它不是真实的,一个人也是一样,一个真性情的人,会是坦率的、真诚的、勇敢的,一个把自己呈现的完美没有瑕疵的人,那么他的内心肯定是失衡的。所以,她认为大家可以优秀,但是要真实地活着;可以有毛病和缺点,但是不要为了掩饰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塑料竹子。

         没有了手,相信自己还有隐形的翅膀可以飞翔

        前不久,于丹去了四川,看到了很多地震中幸存的孩子。有一批残疾孩子在学画画,有个8岁的小女孩,在地震中被埋了七十多小时,右臂截肢了,她就用左手画画。她画了一幅画: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在天空中飞,她伸开双臂,左边是一个小胳膊,右边是一个金色的翅膀。小姑娘认为,她失去右臂以后就成了天使,就有了翅膀,只不过这是一个隐形的翅膀,看不见而已。在图画中,小姑娘把隐形的翅膀变成金色的,为了让大家看到,也让自己看到。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小姑娘,地震前,她是学校的校花,非常漂亮。地震那天,她穿着一双漂亮的白球鞋。出事之后,她双腿都没有了,她一度很自闭,觉得没法见人。后来她渐渐开朗起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她选了很多漂亮的白帆布球鞋,在鞋帮上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了几十双。她不要为永远穿不了鞋而哀叹,她要在鞋上寄托自己的情感。她的鞋现在被很多艺术家拍卖收藏。于丹认为,这两个孩子是在经历大悲伤之后得以涅磐,她们的心胸非常开阔。她说,受过如此创伤的孩子尚能乐观地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给自己一个二十度的夹角

         孔子有一种观点:勿必,就是不要跟自己较劲,不要要求自己必须达到什么目标。在于丹看来,比目标更重要的是方向。因为方向更宽容,有可调节性。目标是一个点,应该从那个点向左偏十度或者向右偏十度,给自己一个二十度的夹角。把方向确定,在方向里的都是自己的目标。有一次,于丹接受一个大媒体的采访,记者问于丹:如果做一件实在坚持不下去的事情,你怎么让自己坚持?于丹的回答是:实在坚持不下去,那我就放弃。于丹认为,当一件事情坚持的成本远远大于放弃的成本的时候,放弃这件事可能意味着开始另外一件事。放弃一件事,不意味着放弃了做事。放弃一件成本过高的事情,去做其它的事情,是明智的做法。舍弃,也是一种智慧。没有必要为了坚持而坚持,坚持必须要是可行的。有很多坚持是无味的:仅仅因为体面,就坚持做一个自己压根不喜欢但是薪水很高的工作;挣扎在一个已经死亡的婚姻里,为了面子过得去;坚持参加一个不愿意出席的饭局,为了不让别人说三道四……

       当人正确的时候,他的世界也一定是正确的

          于丹认为,文化不会推迟地震的来临,也不会简单地消除金融危机,它改变的是人们面对世界的态度。于丹说,有一个哲学家专门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想搞清楚究竟是人改变了社会,还是社会绑架了人,他久久找不到答案。有一天,他正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儿子在旁边捣乱。他想打发孩子,一看手边有一本旧杂志,封底是一幅世界地图,她就顺手撕下来,扯成很多碎片,拿点透明胶带给小男孩,让孩子到一边去把地图还原。孩子去一边粘地图去了,他想这下可以安静2个小时了。没想到,还没有二十分钟小孩就拎着地图回来了。他爸爸接过来一看,大吃一惊。孩子全粘对了,他说,天哪,你怎么这么聪明啊,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里粘对了呢?小孩子说:“爸爸,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不知道世界长什么样,但是我知道人长什么样,我不知道哪个山挨着哪个海,哪个洋靠着哪个洲,我把他反过来,我按鼻子眼睛的部位给他粘上,这样当人正确的时候,世界一定也是正确的。”

      后记:讲座即将结束的时候,于丹说,看到东大的大图书馆,大实验楼,她觉得这里一定能出大人才、大心胸、大气魄。南京是一座最厚重的城市,中国的沧桑都写在这里。这是一座浪漫的城市,充满帝王霸气的城市,也是一座悲悯的城市。她相信同学们既然被南京选择,被东南大学选择,那么将来一定会被时代选择,被中国选择!(  唐 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