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靠学生来锤炼

2011-03-232149

分享到:

        这个学期,承担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本科生的《数据结构》课程,藉此参加了学校的青年教师首开课培训。一个学期来,聆听各位老专家的讲座和各位学长的经验感想,在教学实践中和听课老师交流,根据他们的指导修正教学方法,一路走下来,确实收益匪浅。现在,坐下写半年来的体会小结,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拜读培训资料中优秀老教授们的论教学,更是觉得自己的认识极为肤浅,有待年月沉淀。自认理工思维,而且一向文采不佳,所以该小结就来个清汤挂面吧,虽然零碎,且表述不到位,不过说的都是半年来的点滴感受。
            教学方式
  1、枯燥知识,例子先行
  该课程为计算机类课程,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因为涉及到比较多的计算机代码,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因此,首先需要寻找合理的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提出一个用该知识点可以有效解决的智力游戏等;然后,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论述,注意重点和难点;最后,结合初始的问题,给予解答。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避免枯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个感受来自于我去旁听夏老师上同类课程(计算机语言类)时候的感触。他当时正在讲解“递归”这个知识点,先抛出著名的诺汉塔游戏的求解问题(即有若干个盘子串在一个柱子上,小盘子只能在大盘子上面,如何通过一个过渡柱子,把所有盘子移到第三个柱子上)。他先用3个盘子的移动问题,学生很快地解了出来。夏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把问题变成4个盘子,学生发现难度大了很多,刚才兴奋地叫叫嚷嚷的学生一下安静下来,低头写写画画,最后颓然地看着老师。这时候夏老师反而不解这个问题,开始和大家探讨“递归”这个理论。同学听得格外认真。到理论讲完的时候,有学生开始嘀咕:“4个盘子的问题可以用3个盘子和一个大盘子的移动来推导。”他的回答刚好是“递归”这个知识点运用的核心。同学们一个个开始领会。最后,夏老师用预先根据这个思想编好的程序,求解了4个盘子的移动策略。答案一下子出来了,学生表现得很开心。这时候,夏老师话峰一转:“如果盘子多了呢?”他把盘子个数变到了30个,让计算机运行计算。有趣的是,虽然结果一下就出来了,可是大家发现盘子移动策略相当的复杂,计算机为了显示移动步骤,不停地跳屏。在同学们目瞪口呆的时候,夏老师慢慢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要移动多少次吗?2的100次方!但是在计算机语言中还是这简单的几句代码便可以实现。”学生们轻呼。这时候,“递归”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核心全部展现给了学生。
  从夏老师的课程受到启发,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设计紧扣知识点的身边的一些有趣的小问题,用于课堂的教学。比如说,在讲解图这个数据结构的时候,我开始和同学探讨选修课程前后的问题,在讲解图的“最短路径”这个概念的时候,探讨高速公路问题,如此等等。有意思的是,在最后安排学生互助复习的时候,他们也开始采用了我的这个思维。学生们煞有其事地讨论煮饭和炒菜的工序安排问题,来分析AOE网络这个知识点。还记得当时一个学生严肃地说:“炒菜和做饭可以是两个并行的路径,所以它们在AOE网络上应该是两条边”。结果,另外有个爱捣蛋的学生说:“不对,我家做饭和炒菜就一个灶头,所以应该是一个前后相连的路径。”学生们的思维千奇百怪,可是他们谁都没有理解错AOE网络里面的任何一个概念,让我欣慰。
  2、把知识串起来
  本门课在教学内容上因为有连贯性,和学生交流后,发现前面几章内容(数组、栈、队列和递归等)已经在前一个学期的一门课中有所涉及,所以,只做知识点的复习和难点的解析;进入后面几章后则开始系统性地授课,包括树和图两大块,其余知识点围绕该两块展开,从学生反应来看,条例性比较强,便于他们贯通学习和理解。在每个模块讲解的时候,也需要随时给同学点一下前面模块中容易混淆的地方,或者是前面模块中的铺垫知识。通过这个学期的实践,让我更加清晰地体会到,针对这门课程,如何进行每个知识模块的串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感觉到我授课方式的连贯性和条理性;此外,几位听课专家也肯定了我的这点。谢谢他们的鼓励,我将在后面课程实践中继续总结。
            教学中的艺术
  说到教学艺术,作为首开课新老师,如果光靠自己琢磨,最多只能说是把课有条理、有详略地上下来。这方面的感受主要在随堂听课专家的指导下自己的小实践下得来。每次备课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某几个知识点要慢慢讲。但是,课堂上讲解的时候,如果讲解思路很清晰,经常会无意识地加快语速。尤其是在讲解算法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就对逻辑性的东西很感兴趣,往往那时候思维就很跳跃,就经常无意识地语速加快。曾经好几次,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走过,能听见几位老教授在教室里上课的声音,他们如闲庭信步,声音抑扬顿挫,有快有慢,很是倾慕。为了这个问题,曾经和听课专家进行交流,寻求他们的指导。他们告诉我,首先,备课的时候,不要追求大而全,有详有略,这样在讲课的时候就能够避免为了赶进度而加快语速的现象,同时能做到重点突出,也能给学生留有课下自学的余地;其次,课堂中,通过他们的面部和姿态等反应掌握他们的思路,需要多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尽量地“压”着来讲,有时候,甚至可以在关键部分留有几十秒的语言空白,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在老专家们的指导下,反复模仿实践,渐渐能感觉到自己对节奏的操控。
            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1、害羞的学生
  师生互动一直是授课环节中很强调的一点,也是我这个学期反反复复琢磨的一点。听课指导老师告诉我,这个学期的学生少,正是好好琢磨总结师生交流技巧的时候。针对学生害羞或者是不自信,对老师提问不积极的情况,老专家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窍门,还给我举了一个实际课堂的例子,谢谢这位老专家。通过实际,我对老专家的方法自我体会如下:首先问题要提得具体,甚至是肢解问题,通过小问题间的层进关系引导学生的思路,这样首先能打消学生对回答的不自信;其次,在有的学生心中有答案,却因为害羞或者不自信的而不开口的时候,故意抛出有点瑕疵的一种答案,询问学生的意见。学生往往会在这时候不自觉地通过摇点头或者面部表情流露他们对这个回答的态度,从而可以乘机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回答,并且请其他同学补充。这样,可以避免麻木点名导致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冷场问题,也便于抛出常见的易发错误进行解析。
  2、迟到的学生
  本来,我对学生的迟到问题不够重视,总觉得他们迟到几分钟,只要不影响别的学生就可以。后来在首开课培训的时候,老师特意提醒我们,学生不仅是智的培养,也是德的培养,所以学生的迟到不是一个睁眼闭眼的问题,你可以通过严厉的方式来教育,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劝诫。这才体会到,自己思想上的一个错误。巧的是,接下来的一堂课刚好有一个学生迟到了10分钟。我先和往常一样不动声色地让他进来,继续自己的讲课。讲完知识点后,请3个同学上来分别针对三个关键知识点做了1道习题。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和以前一样由我来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析,而是请那位迟到的同学在下一次课一开始给大家做个评析和知识点的概括,并在课堂上说明:“每个同学都是我们一个集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既然迟到的同学错过了和大家一起学习的10分钟,那么我们就在下周送10分钟给他,来一起分享他的知识。”安排在下一次课,而不是当天,是考虑到学生因为迟到,事实上并没有系统地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为避免学生尴尬冷场而浪费大家的时间,给该学生一个星期的缓冲来准备。结果在第二周,让我欣喜地发现,该同学早早地来到教室,为一上课就要做的发言做准备。当然,上课后,这个学生的点评很到位,我只需要略作总结和强调便可。可见,这个学生课下好好地补了因为迟到而漏学的部分。我表扬了这位同学。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同学迟到了。
  3、让学生自己来复习
  到了期末,我一直很迷茫,怎么给他们复习呢?复习是为了把一个学期学的东西再给学生串一下,巩固一下。可是,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并且,让学生跳出复习就是划考试重点的潜意识?就这个问题咨询了系里有经验的谢老师,她给我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建议。我把课程划分成几个关键的模块,同时把学生分组,由每个小组负责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在复习课的时候,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来给全班做对应模块的复习,组里其余学生负责回答同学的提问。每个小组复习完他们对应的模块后,我再针对存在的问题略作分析,强调重点,梳理脉络。从课堂实践结果来看,可以发现:
  A.这种包干到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小组都很仔细很认真地准备了他们的模块知识,他们甚至有模有样地做了课件;
  B.从他们的讲解来看,他们已经完全吸收我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并且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表述出来。学生根据他们的思维和表述方式进行复习,相对于让我从教师的角度重新讲一遍平时课堂讲过的知识点,更能让全班学生很好地复习理解;
  C.这种复习方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之间能够根据难点重点,更加轻松自由地进行讨论。甚至发展到后来,是发言小组和其他同学就某个知识点的辩论。
  这种复习方式,是我的第一次尝试。让我欣喜的是,学期结束后,有几个学生的来信中专门提到了这个复习方式,认为这个方式让他们觉得很新鲜,激发了他们主动复习的热情,又不缺乏条理性。因此,我打算在后续的授课中,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还需要局部的一些改善,比如,模块的分割需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均匀分配等。
  一个学期下来,首开课培训小组的各位教授专家给予我的帮助自然不需多言,它不是单单的一个“谢谢”能表达的。此外,要谢谢我的学生们,他们学得很认真,思维很活跃。他们开始很害羞,几节课后慢慢地放松下来,经常在课堂上问一些出其不意的问题,推着我要好好地,细细地准备教学材料,回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也为我给下一届班级的授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真是当了老师,才知道什么是好学生,什么叫做老师靠学生来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