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东大以我为荣”——记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校友群体

2011-11-022899

分享到: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作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东南大学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特别是江苏省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在为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苏省的建筑交通、能源电力、信息环保等领域东南大学的毕业生达数万人之多。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交科院)从建院至今,业务从省内拓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链由交通工程前期规划设计、研究到施工、监理、检测,再到工程后的维修、评估,2010年主营咨询业务承接额达到10.4亿元。提起江苏交科院的发展,业内人士、特别是该院职工无不为东南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为公司创造的业绩而交口称赞。目前江苏交科院共有东南大学毕业生146人,其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32人。自从加盟该院以来,他们牢记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单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真正实现了毕业誓言上所说的“今日我以东大为荣,明日东大以我为荣!”
  一条全新的道路1978年,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交科院前身)成立。这个与改革开放同期出现的科研机构,在好长时间里就像中国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一样主要是完成上级指派的科研任务。2000年,当江苏省全面启动省属应用类科研院所改制时,江苏交科院就如同一座孤岛,枕靠着交通行业衣食无忧地耕种着一小块旱涝保收的肥田。在所有参与改制的26家院所中,该院是选择转制为国有企业的两家院所之一,目的就是希望继续享受国字号的铁饭碗。就在江苏交科院改制为国有企业方案即将完成之际,却意外地在工商注册上卡了壳。正是这次卡壳让江苏交科院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轨道。
  自古至今,变革都是社会发展中最棘手、最痛苦、最有风险、最艰难的事。谁也无法想像,如今风光无限的江苏交科院,当年不仅经历了从吃“皇粮”到纳税人的巨大落差,也曾在改革的大潮来临时彷徨不前。时任江苏交科院院长、现任公司董事长的符冠华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道路工程专业。进院以来,他工作勤恳踏实,深受大家好评,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历任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主任、主任、院长助理,从事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1998年10月至今一直在领导岗位上工作。2002年,当江苏交科院面临着改制的巨大压力时,他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作为院长,他当时并不很确切地知道在自己的手里将江苏交科院这一有着铁饭碗之称的国有事业单位改制为股份制,成为由职工持股的纯粹的民营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会给单位和职工带来什么风险,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一切也只有从改革中寻找答案!
  突破口在哪呢?符冠华认为:“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一定说明院所成功与否,如果学习能力不强一定会被淘汰。一个企业要保持在前端,必须不断确定目标,变革能力要足够强、变革速度要足够快。”因此,符冠华将突破口定位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江苏交科院改制为企业后仅仅一年,就四处寻找国际顶尖咨询公司为企业把脉。2004年,江苏交科院高价聘请国际知名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制定了企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体系,聘请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公司美国合益管理咨询公司梳理了企业文化、组织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方法和步骤。最终江苏交科院通过文化诊断和全体员工的讨论,明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把它概括为5句话:关注客户;发展员工;崇尚合作;鼓励创新;重视绩效;并建立了这种价值观所要求的行为素质规范体系,以及适用于全体员工的通用素质模型、各岗位族群的素质模型和管理者素质模型体系,然后付诸实施。
  经过多年的实践,变革思想早已在江苏交科院深入人心。如果说2002年的那场改制还让不少人对丢掉“国字号”耿耿于怀,那么2008年当企业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则顺风顺水。时年5月31日,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现任江苏省省长)专程来调研科技体制改革,对该院将科研成果形成技术解决方案并广泛应用的做法以及为交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对该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以相关实验室为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感到振奋。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一直是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自建院开始,尤其在改制后凭借灵活的用人机制,交科院吸引了一大批道路、桥梁、结构工程、环境工程、通信、电子、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一大批来自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纷纷加盟进来,成为江苏交科院的中流砥柱。他们包括公司现任副总裁朱晓宁、曹荣吉、王家强,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徐宏,道路工程研究所张志祥,道桥规划设计一所所长凌晨、总工程师严萍,道桥规划设计三所所长虞辉,工程检测中心副主任吴晓明,行政部副总经理徐剑等等。
  近年来,江苏交科院的东南大学校友们与来自同济大学等其他高校的同仁们一起,坚持以服务于交通为己任,紧紧围绕交通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热点、难点组织攻关,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将成果转化应用到设计、咨询、监测、环保的业务中去。江苏交科院着力建设了若干技术平台:“江苏省公路运输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公路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路面养护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桥梁质量检测及营运安全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长大桥梁健康检测与诊断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成为该院科技支撑基础的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江苏交科院紧密依靠地处南京的地缘优势,与东南大学的交通、材料、土木等学科开展合作研究。他们也以校友的身份与东南大学的院士吕志涛、孙伟,长江学者***,知名教授郭正兴、过秀成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院从2006年起在东南大学设立燕宁奖学金,用以奖励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2009年7月,交科院被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科学技术协会列为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单位之一;2010年7月与东南大学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011年3月,与东南大学共同申请组建“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和东南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广大科研人员通过这些科研平台和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承担和完成了数百项国家、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以及江苏省交通厅下达的一系列重点科研攻关、设计、试验检测和产品开发工作,完成了380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励100余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京沪高速公路、苏通长江大桥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累计服务高速公路里程达7000余公里,先后组织、参与了近20项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江苏交科院成为江苏省交通系统最早获得交通部试验检测甲级资质的检测机构,也是全国交通系统第一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检查机构。
  我国沥青混合料设计主要采用马歇尔法,但随着近些年交通量的激增和超重载交通的不断出现,马歇尔设计方法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完全满足马歇尔设计指标的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美国在沥青路面技术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相似的问题,为此,美国耗资1.5亿美元,在1993年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高性能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简称Superpave)。1995年,在看好这项技术在国内应用前景的情况下,江苏交科院在国内率先购买了全套的Superpave试验设备,开始了Superpave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应用。经过10余年的时间进行技术消化和人员储备,再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江苏交科院形成了Superpave沥青路面原材料选择与评价、混合料设计、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等丰硕的成果。迄今已参与了全国10个省(区、市)共3400余公里Superpave的技术服务,为该项技术在中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作出了贡献。
  面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状况,2010年,江苏交科院研制出了与国内气候条件、道路环境相适应的柔性沥青。它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路面结构增强,抵抗车辆荷载车辙变形。柔性沥青里面设置了压力传感器、ASG应变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与路面的设备相通,能够及时反映路面状况,如果路面出现损坏,数据中心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里出了问题。”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经比较成熟,未来将在全省进行推广,道路使用寿命一般可达20年左右。此外,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通过传感设备,未来公路将更加“高智商”,今后只要路上有什么突发情况,比如前方出现团雾、车祸等,它都会第一时间通过路上的电子显示屏向司机通报,并指引车辆避开。一个人的新年倘若说科研是灵魂,那么是什么力量吸引着江苏交科院的优秀人才乐于做最基础的科研工作呢?这里面固然有个人的兴趣爱好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交科院建立了一套科研与业绩挂钩、科研与市场挂钩的良好机制。这套机制下,优秀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转化为市场份额,进而会为企业和科研人员带来直接利益。“在江苏交科院,所有科研做得好的人,目前发展得都很好。”这套灵活的机制,仍在不断地优化调整,以促进科研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难怪江苏交科院总裁王军华对员工们说:“科研做得好的,没有吃亏的。”
  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载体里,直接的反映是江苏交科院员工个人素质的提升和人数的增加。1983年至2002年,江苏交科院的人员编制仅为120人。如今已有员工1500余人。其中,中高级人才超过30%,形成了一支包括“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工程师培养对象、“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等高层次人才在内、专业配置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队伍。2003年1月,江苏交科院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多次荣获交通部“科技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被授予“江苏省名牌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称号,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列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良好的机制使江苏交科院形成了一个相当有凝聚力的团队。“时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成为很多人自觉的行为规范。东南大学200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陆中国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2007年元旦,27岁的陆中国没有回盐城老家,而是把母亲接到南京来住了几天。母亲免不了旧话重提,说过了年又长一岁了,该谈女朋友了。陆中国听了挠挠头笑笑。陆中国原先是有女朋友的,从大学开始直到工作,前后相处了4年,父母都见过。可是,陆中国2003年7月一参加工作,就去了苏通大桥中心试验室,长年驻扎在南通,女朋友留在了南京。两人聚少离多,感情的事就慢慢变得说不准了。到2004年7月,苏通大桥两座主塔群桩基础完工,在同事们为大桥拿下首个“世界第一”欢庆的时候,陆中国正在经历感情危机。一个月后,他选择了放弃,和女朋友分了手。“老不在一起,想想,完全可以理解她。”陆中国平静地说。
  苏通大桥的试验检测工作是“海量”的,身兼综合管理员和预应力室技术负责人两项工作的陆中国,没时间去细细品尝失恋的滋味。
  他整天都在为大桥忙活。中心试验室是大桥质量把关的“前沿”,每一次检测都马虎不得。再说了,在苏通大桥工地上,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太多了,顾不上谈恋爱,顾不上照顾家人,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谁要说“痛苦”,倒显得矫情了。
  大桥一天天在长高。在大桥工作的经历,注定让陆中国终生难忘。2006年4月,就在苏通大桥主塔浇筑施工的高峰期,陆中国的父亲被查出晚期肝癌。父母不愿意影响儿子工作,直到肝癌手术做完后才把真相告诉他。仅仅4个月以后,父亲就去世了,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是唯一的儿子还没有成家。但父亲也骄傲,那就是儿子有出息,小小年纪就参建苏通大桥,那可是世界第一桥啊。在苏通大桥4年多时光,这个圆圆脸的小伙子,已经从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试验室骨干。
  其实,在江苏交科院像陆中国这样的小伙子有很多,像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他们和他们的故事早已融于交科院日新月异的事业中。最艰难的项目绵茂路是业界公认的世界难题公路,它全长56公里,是四川省绵竹市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公路,也叫德阿公路(德阳到阿坝)。地震前,拟议中的绵茂路就是一条高难度的公路,二级路一公里近6000万元的造价说明了一切。“一条路穿越4条地震断裂带在工程史上是罕见的。”据介绍,在汶川地震中,活动最频繁和剧烈的龙门山中央主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都从绵茂路所经地域穿过,使龙门山脉东西两麓的德阳、阿坝两市州成为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地震前,绵茂路沿线就广泛分布着滑坡、崩塌、泥石流,几乎囊括所有常见的地质灾害。震后,沿线的绵远河河床平均抬高10米到20米,路线范围内有大大小小21个堰塞湖,其中19号堰塞湖坝体高达100多米,崩塌体、堆积物、原有道路都被埋在水中,所有历史年统计的指标体系都统统“作废”。
  2008年5月,江苏交科院在四川地震后,接受了为绵茂路勘探和设计的光荣任务。东南大学校友言立、俞琦等校友参加了这次极为艰苦的工作。11月12日,在经历11天总行程近50公里,并穿越26公里的无人区后,江苏交科院踏勘组完成了首次生死穿越。回来后每个人都瘦了十几斤,没了人样,很多人大病一场。但是踏勘组的人员来不及休息,就又投入到绵茂路紧张的前期设计工作中。不久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踏勘……“震后,山里仍然余震不断,地形地貌仍在随时变化,地质灾害仍在发展和增加,这些不良地质灾害的处理将是绵茂路设计和施工的最大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后进入施工阶段,才是设计真正的开始。”项目负责人何建明说,这是他见过的最棘手工程。此外,沿线有20多公里是无人区,路线还要穿过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其中有大熊猫和其他珍稀的动植物,这给勘察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设计了绵茂路,就没有不敢拿下的设计!”作为绵茂路项目的积极推动者,交通运输部原公路司办公室主任、现德阳市挂职市长助理的徐成光对绵茂路的评价一语中的。一系列的难题摆在了项目组面前,通过深入的研讨,项目组制定了“抢通一段,设计一段”的动态设计方案。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同时,项目组把思路引向深入:在这条路的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理念,保留部分危害性较小的堰塞湖,设置休息区,作为地震遗迹和旅游景观,达到公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了公路早日开工,江苏交科院的项目组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有人推迟了婚期。这个项目是江苏交科院历史上最艰难的项目。大家认为:“我们必须干好,没有退路。不然,我们就对不起灾区的百姓……”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江苏交科院为绵茂路所做的勘探设计终于完成了。
  2009年9月8日,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20亿元援建的绵(竹)茂(县)路正式动工。
  但是2010年8月12日夜11时30分,绵竹市清平乡普降暴雨,暴雨和泥石流突袭了正在建设的绵茂路,600多万方泥石流倾泻而下,汉旺镇至清平乡18公里路段遭受重创。这次灾害对绵茂路的破环程度超过了“5·12”汶川地震。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状况和气候环境,现探明的地质状况更趋复杂,特别是蓝家岩隧道软岩大变形问题导致工程措施增加,工程建设难度增大,绵茂公路(茂县段)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不适应工程建设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江苏交科院作为项目勘察和设计单位,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项目修订,并重新调整了设计方案。目前该路段的再度灾后重建方案已经通过了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专家的评审,预计今年九月份就将重新复工建设。
  今年是江苏交科院建院三十三周年,经过多年的磨砺,它从当初的一个省机关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迅速发展为一个主营咨询业务承接额达到10.4亿元的股份制企业。面对巨大的业绩和荣誉,公司董事长符冠华没有一点骄傲。相反,他每当回顾创业的过程,就对母校就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认为,正是母校给予了他们才华,才铸就了他们今日的辉煌。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带领他的团队,秉承产业报国的理念,以实际行动书写新的华章。(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