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金陵 得之山城

2012-05-311487

分享到:

    1932823,罗家伦被任命为中央大学校长。是年95,他来校就任。执掌校印十年之久的罗家伦,是中央大学办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罗家伦生于1897年,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作为徜徉于燕园的著名才子,是北大《新潮》社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因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而名声大振。

  罗家伦1920年出国留学,先后赴美、英、法、德等国深造。1925年,罗家伦来东南大学任教,随后参加北伐,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代理教育长、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等职。

  早在郭秉文担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时期,就提出“止于至善”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意为劝勉师生不断追求人生与学问的新境界。罗家伦初到中央大学之时,提出了“诚、朴、雄、伟”四字学风。“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诚实;“雄”是指“大雄无畏”;“伟”是指伟大崇高。罗家伦认为,这四字学风,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即便如此,也应该心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信仰。

  罗家伦还提出“安定、充实、发展”六字方针,即把学校近期发展划分成安定、充实、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三年。作为历史专业出身的学者,罗家伦深知时期是不可以严格划分的。在安定时期,应当有所充实;在充实时期,应当筹划发展;在发展时期,应当维持安定。

  罗家伦视延揽名师为第一要务,上任伊始,他聘请在美国航空公司任职的罗荣安回国工作,开创我国航空工程教育的先河。他还新聘请了留美博士孙光远、留日博士罗宗洛、留法博士施士元等十多位学者。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艺术学院引进了徐悲鸿、张大千、吕凤子、傅抱石、陈之佛等一大批大师,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占据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最高点。

  随着学校的发展,四牌楼校区尤显狭小,学校意欲在南京近郊选址建设新校舍。19349月,蒋介石核定中大迁校建筑费240万元。中央大学随即在中华门外选定新校址,征收土地2700亩。193611月,新校区土方工程开始动工,计划除医学院和牙医专科学校留在市中心,其余均陆续迁移。让人始料不及的是,19377月,抗战爆发。不久,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建设新校区的宏伟计划不幸搁浅。

  罗家伦校长的确“料事如神”,早在1935年冀东事变发生之时,他就下令总务处做好500只大木箱,以备迁校之用。19377月,罗家伦又通知总务处将该批木箱加钉铁皮。同时,他还派法学院院长马洗繁等人兵分三路选择临时校址。

193710月,中央大学西迁。1010,大批学生于汉口转船入川。同时,派人到重庆沙坪坝筹建校舍。11月初,学校开学复课。

  在西迁途中,中央大学牧场职工王酉亭苦心守护禽畜,被誉为“中央大学的焦大”。王酉亭等人徒步行走,将荷兰牛、澳洲羊、英国猪渡江赶到浦口,美国鸡、北京鸭等禽类则用笼子装着放在畜类的背上。他们途经江苏、安徽、河南三省,入冬以后,人畜均疲惫不堪,无法继续前行,便在河南商城休整过冬。第二年开春,在一批小禽畜出生之后,他们又踏上征途。途经湖北,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达重庆。整个行程历时一年多,队伍日行十几里。

  当罗家伦校长在沙坪坝与家畜们“重逢”的时候,百感交集,尤为校工不辞辛劳保护禽畜的爱校情怀而感动。

1942年,罗家伦在离开中央大学的时候说到,在南京尚未建成新的校园,却在重庆沙坪坝建设新校舍,真可谓“失之金陵,得之山城”!

  (唐瑭整理)本文参考:《东南大学史》(第一卷)、《毓秀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