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放下手机,多看看这个世界

2013-10-23605

分享到:

 2013-10-23 新华日报 (第B05版)


  昨天,麦家、刘醒龙、苏童和鲁敏等20多位全国知名作家聚首南京,参观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话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并与东南大学的学子互动。在交流过程中,作家们探讨了深入现实生活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并勉励大学生放下手机,多看看这个世界。

  “一般作家采风都是去风景区之类的,这次我们选择了南京的创业园区,对我个人而言这样的经历也是第一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南京市作协副主席鲁敏解释,这样的安排能让作家接触到新的领域,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城市的发展平台。

  果然,参观了以保障网络视频质量为主要业务的赛特斯信息科技公司,“谍战小说之王”麦家分享了自己对机密的独到见解:“我认为真正的机密并不是那些被刻意收集的情报。今天真正的机密是信息,比如我们南京有多少人、老年人有多少、年轻人有多少;他们分布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爱好?这是最大的机密。这种信息被国外采集到了,进行采样分析之后,会得出比真正的军事机密还要有情报价值的信息。”

  “文学的积累无所不在。这种高科技的企业、这些创业者的模式,如果你不到这个企业来,你还真不知道。”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表示,“当然,作家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积累。面对自己家庭、朋友和同事,这都是积累。虽然你并不知道它们究竟能否成为文学的元素,但这些积累对丰富人生都是有益处的,因为作家首先是普通人。”

  作家和现实生活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对此,作家们认为,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贴地飞行,在创作中能闻到泥土的气息,但同时,又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空间与时间上的适当距离。

  “年少成名”的苏童,今年推出了最新小说《黄雀记》,作为自己50岁的礼物。他自嘲自己老了,不太爱去一些咖啡馆和酒吧之类的,喜欢在家待着。“我对外界的接触,很多空间都是封闭的。”但苏童所说的“封闭”并非与世隔绝,而是有选择的隔离,“创作需要一定自我空间。”《黄雀记》仍然是香椿街系列的延续,与苏童的大多数作品一样,都是讲述一个历史时期下少年的成长,充满了怀旧气息。虽然年代设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但苏童表示,“超越时代的人生命运”年轻读者也可以感受到。

  “文学的意义不是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文学的意义是往后看。”刘醒龙说,一部作品就算写得再快,写完世界上好多事情也改变了。“所以如果你想文学站在话语的风口浪尖上,显然有它的劣势。但文学的优势是退后一步,我站在风浪中,我回看身后。而往往这种回看身后的姿态,经过积累积淀之后,反而更迫切需要我们从中得出对现实的反思和反省。”

  在网络写手层出不穷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下,这些文坛大腕为怀抱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出谋划策。上周“麦家理想谷”在杭州开张,这是一个只看书不卖书的书店,更是文学爱好者的写作营。“这个说得好听一点,我因为文学赚了名和利,想还给文学,我想做一些公益,说得刻薄一点就是吃饱了撑的。”麦家笑着解释说,在“理想谷”看书可以免费喝茶喝咖啡,自己还从400余份稿件中筛选出两位作者入住,免费提供三个月的自由创作空间。“这个事在外人看来我完全可以不做,但既然有这个资源,我觉得还是不要浪费。我对文学青年的唯一要求是,你的作品写完之后标注是在麦家理想谷完成的就好。”

  面对信息时代的冲击,麦家建议大学生应该多读书,“读书就是回家”,他说。刘醒龙也指出,现在年轻人流行的穿越玄幻,虽然是想象力的表现,但这种虚构是一种草创,是虚构的起步阶段。“真正的虚构还是面对人生的虚构,就是你在人生积淀之后、你的生活丰富之后,你如何用你的笔、用你的电脑,把这种生活生动地记录下来。”他说,“这是一种考验,我想这种考验对我们的想象力恐怕更严峻,而且这种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者来说更加重要。”

  刘醒龙最后强调:“我想特别对年轻的朋友们说一句话,尽可能多地放下你们的手机,然后抬头看看周围。当你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也许你正在失去一个机会,当你抬头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可能很多机会正向你扑面而来。”

  本报记者 徐宛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