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黄侃:受学校保护可以“三不来”

2013-10-25267

分享到:

2013-10-25  金陵晚报(第A10版)


  1935年10月4日下午,金陵大学北大楼朝北的一间教室,黄侃正在上一堂《诗经》课。他读了一句诗,并没有讲解,但他低沉而哀伤的声音却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

  这已经是黄侃在南京的第8年。谁也没想到,这堂课竟是黄侃的最后一课。因为长期嗜酒,4天后,黄侃因胃血管破裂去世。几个月前,黄侃50岁(虚岁)寿宴上。恩师章太炎赠给他的贺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因藏有“绝命”二字,不幸竟成谶语。

  章太炎、黄侃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集大成者,并称“章黄”之学。如今,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者有许多是他们的再传、三传或四传弟子,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华宝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最后一课谈中西文化

  王华宝告诉我们,听老师徐复先生讲,晚年的季刚先生上课很随意,想到哪儿就说哪儿。而且喜欢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时间回到1935年10月4日的那个下午,据黄侃的学生程千帆回忆,那堂课上,黄侃说着《诗经》,突然话锋一转,讲起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比较来。他说中国线装书读起来方便,还说中装比西装舒适。他竟然当即不用手脱去布鞋又穿上,然后对前排的学生说:看,你的皮鞋就没这么方便。

  “这种开玩笑的中西文化比较论,只是他爱国忧民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而已。”程千帆评价道。的确,黄侃是爱国的,他不仅是学者,还是革命者。王华宝称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他介绍说,黄侃读书时就已经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与宋教仁、黄兴、董必武等很早就相识。在日本留学时还加入了同盟会。他通过演讲、写文章等形式鼓吹革命,其中最有名是在《大江报》上发表的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篇讨伐清朝的檄文轰动一时,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盗取后,黄侃愤而退出政治舞台,转向学术。1914年,黄侃北上,应北京大学之聘,开始了教授生涯。后又辗转武昌、东北任教,直到1928年中央大学成立,黄侃被时任国文系主任的汪东请到南京。

  南京量守庐毁于战火

  在王华宝的协助下,我们联系上了黄侃先生的儿子、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黄念宁。虽然已81岁高龄,他仍然很健谈。说起与南京的缘分,他告诉我,他名字中的“宁”指的正是南京。

  黄侃去世时,黄念宁还不到3岁。印象中,黄念宁只记得父亲曾把已经去世的女儿的衣服送给门口的穷人。他还记得南京家里的门都是拉门。--那是位于蓝家庄九华村的家,一幢三层小楼房就是著名的量守庐。根据刘成禺《世载堂杂忆》的记载,黄侃常用卜卦的方式买彩票,某日卜得一个“三上上”的卦,立刻出门购买彩票,结果竟中了头奖。黄侃就用这笔奖金买了一处宅子,并按照自己的设计重新打造,成为后来的量守庐。

  黄侃建量守庐是用来藏书。黄侃爱买书、藏书,被胡小石称为“书淫”。有了量守庐,黄侃买书更是大手笔。有人统计,黄侃平均每月仅买书的费用就超过了他的工资。

  量守庐的第三层是藏书室,黄侃一生所购之书都藏在这里。他常常是“鸡鸣上楼,暮乃下楼”,坐拥书城的生活让人很是羡慕。因为舍不得这些书,他甚至放弃中山大学的任教机会,尽管中山大学给出了优厚的待遇。

  量守庐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黄念宁说,上世纪80年代,南京城建部门曾写信给他,说在鼓楼医院旁边发现量守庐的界桩,是个方形的柱子,上面写着“量守庐界”四个字。他也到现场去看了,确定量守庐的位置就在此处。如今,这里已经是高楼林立,界桩更是不知到何处去寻找。

  “三不来”原是受保护

  量守庐被毁后,黄侃在南京几乎没有遗迹可寻。但他在南京的各种趣闻轶事却一直在流传,而且越传越多。换句话说,他活在传说中。

  那些传说大多围绕黄侃的“狂傲”展开。最有名的就是“三不来”。据说黄侃在中央大学任教时,和学校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他也因此被称为“三不来教授”。对此,黄念宁说,黄侃不去上课的事情虽然有,但大概与他的“狂傲”无关。因为黄侃是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南京的,学校自然对他关爱有加,尤其是“引荐人”汪东。“当时我们家门口有个弯,拐弯的地方曾有个汽车陷下去了,自从那次以后,汪东就不准我父亲下雨天去学校上课。”黄念宁说,“他们怕出问题,对父亲很保护。连外面来采访我父亲的,都会被引到别的地方去。”

  学校保护黄侃,当然因为黄侃的学问太大。黄念宁说,撇去平日所做的诗文不谈,黄侃一生主要的学问在小学,特别是音韵学,总结起来就是“古声十九纽,古韵二十八部”。“所有的汉字都符合这个规律。”黄念宁说,“这是他一个人想出来的。为了这个,他思考了很多年。可以说,他整天都在做这一件事。”

  黄念宁是核物理专家,为了整理父亲的遗著,他从53岁开始接触音韵学,竟也学通了。黄侃坚持述而不作,他的这些遗著大多是“批注”、“略说”。正因为如此,这些著作整理起来非常麻烦。黄念宁说,他都是自己排版然后交给出版社。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些研究生的协助下,《黄侃文集》目前已经出了27种,但还有3种没出。一来是黄念宁年事已高,精力不够,二来也有资金方面的问题。不过,81岁的黄念宁仍然没有放弃,他还在期待着父亲著作出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