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教师的师德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智识 法学院 刘艳红

2014-11-141810

分享到:

9 月9 日,在第30 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 程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慰问 教师,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 要讲话,就如何做党和人民满意 的好老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 平说,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9 月 29 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 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 见》。近期,我校也在认真研究并 落实文件要求,建立健全我校师 德建设长效机制。

那么,什么是师德?一个合 格的、优秀的老师应该怎么做 呢?本报近期拟开设“师德建设 大家谈”栏目,特邀请学校部分 教师代表,就师德师风建设谈谈 自身体会和经验,发表观点,以 期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加强师 德修养,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努力为我校师资 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必须习得一门专业知识或者技能才能在社会上谋生,比如计算机、建筑设计、汽车制造、酿酒等,这决定了现代大学传授的知识高度专门化,大学专业种类齐全而无所不有,学生们在大学里均致力于学习与毕业以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有用之学”,老师们也致力于钻研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然而,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尽管教师在大学里向学生传授了各种专业知识,却可能因为缺少给学生们的人文教育,而导致大学生们并未真正受到区分于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高校教师们也因此而停留在职业知识传授者而非高等教育传播者的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大学的教师,其首要师德就是传道,传播人文之道,其后,才是传授专业知识并解答学习之惑。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职业知识传授之外的人文教育,即那种可以被称作“人的自由教育”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传授有关人的德行、人的幸福、人的价值等关于人自身认识以及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的学 识,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们的人格素质、独立 思考和价值判断的智识能力,而不仅仅是为 了学习一门技艺;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今天 美国许多大学的核心部分是 “人文学院” ( School of Liberal Arts)的原因。当今中国的 高校,由于过分强调职业教育、就业率等极为 现实的因素,高校教师也忽略了对学生智识 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学生由于缺 乏智识能力引发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古 代,也是非常强调学习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完 善人格的。孔子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 者为人”。这里“为己”的意思,不是指为了自 己的利益,而是说为了自己的人格发展,即学 问的目的是指向自我;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 想的人格,是学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 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 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学问。在此, 孔子的“为己”之学与西方的“ Liberal Arts”,都 是强调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亦即智识能力的培 养。如果大学教师不注重解决大学生的 “为 己”之学,那么,“为人”之学或难以实现或实 现了也是对社会无益。

在当下急功近利的时代,大学教师尤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智识能力。只有培养 大学生们的独立智识能力,才能实现陈寅恪 先生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 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注重学生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独立智识能力,是现代大学教师的 首要师德。具备了这种师德的教师,才是真 正的大学教师而非职业传授者。教育兴,则 国运昌盛;教育衰,则国运式微。教育兴否, 不是取决于专业知识传播的程度,而是取决 于能否培养出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敢于创 新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不会 培养出精神上的残废;只有人人都具备独立 智识能力,这样的国家和社会,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