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东南大学杰出校友任新民院士

2017-02-161833

分享到:

任新民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15年12月05日

逝世日期:2017年02月12日

出生地:安徽宁国

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功臣;

卫星通信工程的总设计师;

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



(从左至右)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的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


2月12日下午3时,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东南大学校友任新民于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今天(2月16日),任新民的送别仪式于上午10时整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告别室举行。

任老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每一步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凭借其卓越的成就,与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一起,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这一次,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第一代创始人的他们将在天堂重聚。


六朝松下忆当年,致知堂内“老学生”



在2009年5月19日,我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校友曾回到东南大学看望母校。任院士十分怀恋母校,看到熟悉的大礼堂、六朝松格外激动。

1934年,刚刚进入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的任新民住在四牌楼校区的教习房,主要在当时的理学院(现在的健雄院)上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任新民和同学们一起先后在沙平坝和柏溪分校读书,之后转入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继续深造。也是在那里,任新民和父亲老友的女儿即后来成为他夫人的中央大学学生虞霜琴相识,从此,竹篱笆围成的校舍、青山环绕的柏溪、月光如水的松林坡、怡人的南山温泉都成了两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当来到校园西北角的六朝松下,老院士无限感慨地说,幽静的梅庵,绿树掩映,遒劲的古松,依然傲立,这里,曾经是中央大学青年学生最留恋的地方,是浪漫之所。东南大学的一草一木都蕴含了任老对于往昔和追忆和对于母校的热爱。任老表示,大礼堂、六朝松都是他记忆中的模样。



走出校史馆后,对面是健雄院。任院士高兴地对夫人和老同学说:“这不是我们上物理和政治课的地方吗!我想去看看我的教室。”那时,任院士曾经听过课的阶梯教室致知堂内正有一个班的学生在上课,临到教室门口,任院士急促的步伐突然停住了。同学们的目光都转向这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烁的老人,刹时间,掌声雷动。热烈的欢迎声中,任院士激动地走到座位上,这位当年曾在致知堂苦读的学生,创下中国航天界一个个传奇的风云人物,已至耄耋之年的老院士,终于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母校课堂,与年轻的后辈们坐在了一起。那古老的方木椅子,被岁月日渐磨亮的水泥阶梯,还有这些正当年少的青春学子,都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任老在课堂上的发言还犹在耳旁,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清晰可见。但是这一刻却只能是永远留在了任新民院士曾经的课堂上,留在了他热爱怀恋的母校中。这位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人物仍旧是在人们的沉痛惋惜中,去往了远方。

一辈子就干一件事——与中国航天事业共奋进

任新民院士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1940年于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

任老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1956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任北京,参加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任老的人生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1960年3月由任新民主持研制的火箭发动机首次试车获得成功。此后,任新民先后参加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以及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工作。


1965年6月,任新民陪同邓小平副总理视察七机部

1958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搞人造地球卫星,也就是后来的“东方红一号”。而担任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负责人的,正是任新民。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中国由此登上世界航天活动的大舞台。任新民和钱学森等参与研制试验的人员,被周恩来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正是由于任新民的坚持,才确定了运载火箭第三级使用氢氧发动机的方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任新民已是一位耄耄老人,但他还一直以航天高级技术顾问的角色,担负着风云1号卫星等型号工程总设计师的职务。同时,他又渐渐退到二线,大力支持和扶持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担起航天重任。 

人们在为我国神舟飞船载人飞行的成功而欢庆之时,也不会忘记任新民等一批航天前辈的功劳。早在1984年,任新民就提出了对载人航天技术进行论证和规划的建议,带领科技人员适时地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为早日实现载人飞行铺好路。1985年7月,时任航天部科技委主任的任新民发起并支持召开了关于空间站问题的研讨会,形成了载人航天研究的初步设想。

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5位老专家于2006年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其中任新民、黄纬禄两位院士皆是我校杰出校友。



任老追随钱学森先生一起从零开始,呕心沥血带领中国航天不断突破,晚年又积极推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其一生是与中国航天事业共生、共荣、共奋进的“航天人生”。

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的逝世,是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损失,也是东南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任老的崇高精神,激励后学,将任老的精神发扬光大。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Y-vyPK84kr_htw6dqGYk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