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身边的榜样】扎根病理四十年一片丹心系教育——记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科学术骨干陈平圣教授

2020-05-082102

分享到:

2019年12月16日,我校医学院开设的慕课《病理与健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App选用,这是继王步高教授、周佑勇教授的视频公开课之后,我校第三门在“学习强国”上线播放的国家精品课程。“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人生最大的本钱莫过于健康,但生老病死概莫能外。关注健康就必须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变化规律……”,这是该课程的导言,也是其课程团队的初心,更是我校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陈平圣四十年如一日的奋斗格言。

为梦想扎根病理40年,坚持尸体解剖35年,兼职法医病理检验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工作10年;为了传承好“教育”的交接棒,他带领病理教研室成员,打造出“首批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病理学》,以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病理与健康》,并在国内率先推出《病理形态实验学》和《系统病理学(全英文)》;在学生眼里,“他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人如其名——“他是平凡人中的圣人”,陈平圣用一片丹心诠释了高尚的医德和师德。

学者恒心:不“平”的求学路

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第三年,16岁的陈平圣考入了南京铁道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1984年,他毕业后留校工作,“当时是第二届全国统考,1978、1979届学生参加,择优留校。我考得马马虎虎,算是留下来了”。

陈平圣主动要求去了病理教研室,除了教学外,还要承担病理诊断工作,“本来觉着自己学得还可以,结果发现自己啥都不知道”,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考研。“从全国范围来看,那时几乎没有研究生,有招生资格的学校很少,名额也很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工作、学习两手抓,“晚上基本都是熬夜到十二点之后”。1987年,陈平圣考上了病理教研室贾云教授和苏宁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仍旧“感觉自己的知识、视野还不够”,于是在1994年,申请并得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赴中山医科大学研修一年。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中山医学院是老牌的医学院,师资队伍和科研工作都很强,几乎代表着病理界最强的实力。在陈平圣去之前,已有两位同校“前辈”在那儿进修过,展现出来的学校实力和个人素质赢得了中山医学院的认可。当时,刚三十出头的陈平圣担任了国内访问学者小组的组长,参加了诸多教学和科研工作,收获的反响都很好,并于1995年获得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国内访问学者证书。

陈平圣至今都感激自己的导师丘钜世教授。一天,丘教授递给陈平圣一支癌基因蛋白的抗体,只留给他一句话:“你去查文献,自己设计课题,自己做,你需要什么东西跟我讲。”这样的放手促使他独立自主地完成了课题,揭示了侵袭性骨肿瘤凋亡与增殖相关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特点。出色的工作不仅赢得了导师的认可,还得到了导师抛出的橄榄枝——“继续留下来读博”。

一边是建议读博,一边是家里女儿太小,爱人工作很累,陈平圣心有不甘地选择了回去,“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再说”,留给了导师无尽的惋惜。回去后的他没有放弃,在全国有资格招收病理博士的高校和单位没有几家的情况下,于1997年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的博士(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师从翟为溶教授、张月娥教授、张锦生教授。

博士期间,为了探究出肝硬化的形成机制,陈平圣常常泡在图书馆里。西医和中医都看,中文和英文文献书对照着看。在翻阅中医的一些老方子时,他发现:凡是治疗肝硬化的中药,都有活血化瘀功效。他便联想到了组织器官的血液淤滞,进而想到了肝硬化发展到后期就是血管的改建。于是在科里汇报时,他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缺氧”,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缺氧太常识化了,谁都知道细胞需要氧气,所以缺氧不可能是肝硬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陈平圣望着不支持也不反对自己的导师,没有当即辩解,而是用实际行动说话:没有低氧培养箱,自己买来饭盒模拟环境;大家觉着缺氧很普通,就不能用普通方法来处理,他便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他成功验证了自己的设想,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中华肝脏病杂志》上,并获得中华医学会2001年度中青年肝病科研论文二等奖。就在大家都惊叹这样一个结果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导师的肯定:“你还是对的。”

回顾四十年的求学之路,不平顺的经历造就了今天陈平圣的从容,“很感谢我的导师让我去想,给了我一个自我提高的机会”,同时勉励青年教师们,“考博对于高校老师来说应该是必须的。去更好的平台学习,除了科研方面的训练,开阔眼界,还能学到治学方面的很多理念和经验”。

医者仁心:“他是平凡人中的圣人”

从教、从医三十多年来,陈平圣身兼数职,忙到基本没有度过假。办公室在五楼,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每天的中午饭都是自己早上从家打包带来的,微波炉热一热,吃完就能干活。肾脏病理工作中,病人急需报告不能等;教学上,学生上课也不能等;科研方面,学生要毕业,急着送盲审,无论如何要帮他们把关;作为学系主任,学系的发展也有很多事要操心;还有编书、评审……

于他而言,“这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不是说放弃就放弃的,年轻老师也需要我在前面做个示范,我要做好传承工作,让年轻人挑大梁”。他坚信“任何一个实力强大的医学院必然有一个实力强大的病理科或者病理教研室”,为了建设这样的病理学科,他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在教研室老师们心中,“他是平凡人中的圣人”。

20世纪80年代,陈平圣给学生带教时发现展示用的切片、标本数量根本不够,大多数还出现了严重的褪色,他便记在了心上。接触尸体解剖工作后,他一干就是35年,因为尸检可以改变这样的困境。如今的他,是我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唯一持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和法医病理资格证,即有资质做法医病理检验鉴定的人。

“尸检是我们加深业务能力的好途径,我们都要去做尸检,大家轮流,可是陈老师每次都会在”,因为陈平圣的坚持,教研室的特色得以保留。重担在肩,他时常自嘲:“国内像我这个年纪还在做尸体解剖工作的是非常少见的。”尸检很累,而且味道很重,陈平圣却从来不戴口罩。一次偶然的机会,许纯老师问起,陈平圣才告诉她:“我的老师在做尸检时,出于对死者的尊重,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然而被动等待尸检,积累下来的病例并不算多。2009年,机缘巧合,南京东南司法鉴定中心找到陈平圣,希望他兼职从事法医病理检验鉴定的工作。负担本来就重,报酬也少,可他一坚持便是10年。潘旻老师对陈平圣的专业技能很是钦佩,“他的‘德’和‘爱’可以体现在所有他接触的人和事、人和物上”,“即使是对一个死者的器官进行取材,连法医都会说陈老师取得好、取得全、给的信息充足,取材尽量损伤小”。多年来,病理教研室标本馆内不断更新,教学素材不断丰富。

如今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陈平圣便将目光转向教学改革。十几年前,他便大胆尝试,与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制作《病理学》网络课程,尽管这是他“分外”的事。2016年,《病理学》获得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是当时国家唯一的病理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这次尝试推进了他进军MOOC,将优质病理教学资源共享化。2016到2017年期间,陈平圣带领教研室卜晓东、张爱凤等老师,合力打造《病理与健康》在线开放课程。70余讲的视频,他更是带头录制了50多讲。

2019年,《病理与健康》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成为目前教育部认定的江苏省首门、国内第二门病理学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也是东大医学院目前唯一的一门精品开放课程,上线以来的选课人数已超过23000人次;12月16日,《病理与健康》被“学习强国”App选用……大家都很激动,陈平圣感慨道,“这个课程几乎是集聚了全科的力量,完全是奉献,没有报酬,也不算工作量,获得这个荣誉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数月前,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国内率先推出《病理形态实验学》和《系统病理学(全英文)》在线开放课程。自此,全国各个高校的学生,甚至对病理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精品课程成果,涵盖病理学理论和实验,甚至国内首个由团队自行拍摄、配音的完整尸体解剖教学视频,弥补了广大病理医师“见病不见人”的缺憾。

师者爱心:“他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陈平圣很重视教学工作,尽管上了几十年的课,每次上课前他还是会充分备课。多年来,他为学生们讲授的专业基础课年均近300学时,比教育部和学校规定的教授上课时数(32学时)高出数倍。“陈老师就像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对于身边的学生们而言,陈平圣是个温暖的存在。

中大医院病理科的丁粉干医师,曾是陈平圣的博士生,她自信地介绍:“他总是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更关心学生有没有成长,就像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令她记忆犹新的是,“我师妹一天晚上11点多实验做不出来,打电话向陈老师哭诉,哽咽到挂了电话,陈老师不放心,连忙回拨过去安慰她,跟她聊天聊了两小时”。后来,陈平圣时常劝诫学生:“如果为了追求事业而牺牲掉健康和幸福,或者产生心理问题是不值得的,人最终还是要归于生活,我希望你们生活得很好”。

为了带好研究生,陈平圣要求自己“要看到学生的潜力,领好路,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怕苦畏难、做实验反复做不出来时,“我一般都是鼓励他们,很少去批评,因为我的导师就是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闯”。一个硕士生是专科毕业,成绩不是很拔尖,但做起实验来很有特点。陈平圣便试着将科研问题交给他,没想到很快发明出了装置,还申请了两个国家发明专利和两个实用新型专利。

收到学生们的论文,陈平圣总是坐在办公室一遍遍地改,甚至图片清晰度不合格,现学PS软件,进行调整。刘蕾印象极深,“有好几次,我收到他凌晨一两点钟给我发的邮件,正文里就写着‘小刘,我已经改好了,请查收邮件’”。刘蕾印象中的陈平圣很“傻”,遇到不认识的学生来借用实验室做实验,“他很愿意去帮助他们,无论他们是否听过他讲课,只要是刻苦求学的,他都觉得是他的学生”。

经常有毕业多年的学生打来电话,有时是年节的祝福,有时是“拿到国家自然基金了,很感谢您”的话。“看到一届届学生生龙活虎地毕业,在各个医学岗位上发光发热,可以说是非常满足的”,陈平圣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算是教学的一个回报吧”。

四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初心不改。陈平圣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学院病理教研室的工作做了表率,带了好头,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一路走来的他,感慨国家变化太大,“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对国家的变化感触最深刻的,以前很贫穷、条件设施都很简陋,现在可谓翻天覆地”。他表示要抓住现在的大好时光,“年轻人的潜力无限,要敢于放手去干,共同造就一个健康中国”。(汤海林 兰莹利)


人物简介】

陈平圣,男,1963年9月生,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国非公医疗协会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病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南京市病理学会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特邀编委,实用肝脏病杂志编委。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病理学)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病理与健康)负责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省部级、校级课题38项。发表论文130篇。参编教材或专著18部,主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优秀论文奖2项,全国和江苏省微课大赛一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院系荐语】

陈平圣教授扎根医学教学四十余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他讲课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深受学生喜爱。为了把课程建设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学习中受益,以陈平圣教授为核心的团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近年来,他们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谱写出新的篇章。——医学院党委书记谭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