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技术”学科交叉创新高端论坛在宁举行

2022-12-063498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12月6日电】(通讯员 雷艺琳 张子扬 摄影 杭添)12月5日,以“数字经济与技术”为主题的学科交叉创新高端论坛在南京东郊国宾馆举行。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康,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刘广良,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程祥,昆山市副市长钱许东,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中国建设银行南京分行行长王芳等出席会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homas Sargent(托马斯·萨金特)、图灵奖获得者Jack Dongarra(杰克·唐加拉)等线上参会。会议由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主持。

左惟代表东南大学致辞。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等“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流大学在推进数字经济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必将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左惟说,东南大学围绕数字经济国家战略,前瞻谋划、超前布局、积极探索,在数字通信技术开发与数字技术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和硬核技术,在数字经济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也日益显现。左惟希望,通过成立东南大学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培养数字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交叉融合的产业领军人才,围绕国家需求和江苏省重点产业与城市建设,搭建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平台,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科研团队,产出一批重大、重点科研成果,形成具有东大特点的数字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范式。

宁吉喆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宁吉喆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为我们发展数字经济与技术、推进学科交叉和创新指明了方向。他还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并能带动新增长的数字产业、攻坚核心技术、培养学科优势等五个方面讲述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认识和体会。

谭方正首先肯定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并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数字经济将对传统经济理论研究提出了新挑战,也对一系列关键支撑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今年启动实施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的就是要以有组织科研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引导高校聚焦国家战略,深化评价改革,推进学科交叉创新,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他希望,东南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人才优势,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以学科交叉创新为动力,紧密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强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协同攻关,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数字经济知识体系,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东大智慧、东大力量。

 

  

左惟、林康、刘广良、程祥、钱许东、沈坤荣、王芳共同为“东南大学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并发布了东南大学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首期攻关问题。

揭牌仪式后,Thomas J. Sargent、Jack Dongarra和沈坤荣针对数字经济与技术的国际和国内前沿问题做了主旨报告。

近年来,东南大学在数字经济与技术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学校深化“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提升新兴、强化交叉”学科布局,面向国家数字经济重大战略需求,联合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建东南大学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研究院设有东南大学自主审批并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的全国第一个数字经济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未来将紧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线,旨在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与技术科研团队,培养一批数字经济与技术交叉复合的产业紧缺人才和一流领军人才,力争成为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理论研究中心、场景推广中心、实践落地中心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责任编辑:杨万里 审核:宋健刚)